徐堅 徐曉晨
產業生態建設與園區招商路徑選擇
——以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徐堅 徐曉晨
招商引資、擴大開放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新經濟形勢下尤其是全球產業布局基本成型、國內外投資降溫的影響下,招商引資工作的難度不斷增大,形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主動應對,在危機中尋找招商引資新突破。筆者試圖圍繞產業生態建設,對2013年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產值過億的規模企業發展進行解剖分析,以期從中尋找到新的招商策略,打造園區的特色產業,加快提升形成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3年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億元以上企業56家,產值356.06億元、稅收13.51億元,占開發區規模工業產值的90.44%、總稅收的73.04%,龍頭帶動作用明顯。
產業體系初步成型。2008年,國際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對開發區的產業定位為:主導制造業健康醫藥產業(醫藥、醫療器械和保健食品)、裝備制造業(儀器儀表、馬達、機電等小型裝備)、綠色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環保)、電子通信業,外加基礎制造業紡織服裝業,即“4+1”開業定位。6年來,開發區圍繞“4+1”產業定位,著力進行產業項目的招引和培育,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支柱產業基本建立。區域支柱產業是指在區域經濟中生產發展速度較快,對整個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連鎖效應,誘導新產業崛起;對為其提供生產資料的各部門、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變化,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一是裝備制造產業貢獻最大。目前開發區億元企業中裝備制造業無論在產值貢獻、稅收貢獻上都已具備支柱產業的特點,裝備制造業是2013年產值最多、占比最大(39.27%)的產業。二是健康醫藥產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健康醫藥產業近3年發展較快,2013年產值和稅收的同比增幅分別為32.78%和150.98%,特別是稅收貢獻更高。這是開發區近6年對先進生物醫藥產業的招引和貝達藥業、民生藥業、天元藥業等優質老企業培育的結果。
部分產業發展趨緩。由于原材料、勞動力成本急速攀升等因素,讓紡織服裝業“中國制造”的紅利優勢不再。同時,全球經濟危機造成外部需求低迷,出口訂單急劇減少,國際貿易糾紛不斷,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加劇,紡織業發展已經遭遇了瓶頸。從49家億元企業看,紡織企業數量最多,占地最大,但是產值、增幅、單位產出大大落后其他產業,而且2013年有超過1/3的企業產值出現了下降。稅收方面,紡織服裝業2013年的稅收明顯少于2012年,稅收占產值比僅為2.9%。
目前,開發區雖然已經建立了“4+1”產業體系,但是各產業大多只是簡單的產業內某一產品的生產企業的集聚,沒有形成產業內上下游企業的聯動,無法形成1+1>2的產業集群效應,更沒有達到產業生態化的要求。在下一步招商引資工作中,要以產業生態建設為目標,對開發區產業、企業、項目進行層層解剖,在確定“4+1”產業發展定位基礎上,精準定位主導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裝備制造產業和健康企業,特別是重點關注其中的專用、通用設備制造,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和保健藥物,以及各種健全“產業鏈”的高新技術項目,打造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鏈集聚,彰顯產業特色。
繼續堅持“4+1”產業體系。目前開發區的“4+1”產業體系已基本構成,“4+1”產業市場增長快速,企業數量快速增加,招商可行性高。但就總體貢獻而言,億元企業招商來源還是以企業自身再發展為主(占57.14%),產值、稅收雙增長的自身再發展比例超過了80%。主動招商引進的挑大梁企業還是不多,新引進的項目地位仍不明顯。開發區的產業招商必須堅持按照“4+1”產業體系,堅持上門招商緊盯不放,既招引具有引領性的大項目,又布局大量與之相關聯的中小微企業,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的協作體系,構建產業持續發展的支撐力。同時積極引領重點招商企業盡快達產,早日躋身億元企業行列。
重點拔高“1+1”支柱產業。要順勢而為,堅持優中選優的原則,從“4+1”產業體系中重點發展“1個支柱產業”和培育“1個支柱產業”,即從“4+1”向“1+1”發展。通過產業的優選、集聚真正形成專業產業化的開發區,同時選擇一個其他產業作為培育對象,為開發區未來的發展做好有益的補充。裝備制造業是基礎產業,可以滿足其他產業發展的設備需求,尤其是小型裝備制造業,未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而以生物制藥及化學制藥為主的健康醫藥產業雖然企業規模較小,但數量上升很快,未來發展前景好。在下一步的招商引資中應當重點關注裝備制造產業中的專用、通用設備制造項目和健康醫藥產業中的醫療器械、創新類和保健類藥物項目。
妥善協調“新+舊”產業關系。要提高開發區內企業的競爭能力,必須充分認識比眼前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份額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在招商工作中要統籌好“新+舊”的關系,揚長避短。一是以紡織服裝為主的傳統產業在以后相當長時間內仍是工業發展的主體。傳統產業的產業鏈結構豐富,帶動性強,創造了絕大部分產值、利稅和就業機會,傳統產業在未來仍有著一定的發展前景和市場。二是以健康醫藥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開發區工業發展的新支柱。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既是提高工業經濟的效率、綜合實力和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政策,也是增強園區企業工業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根本性舉措,對于改善開發區工業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專、精、特、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各種健全“產業鏈”的高新技術項目,應該成為招商引資的重點關注領域。
一個地方的產業真正要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必定要有同類相關企業集群,形成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以及企業集聚度。在具體的招商工作中,要有更清晰的招商方向和更精準的產業定位,圍繞“三鏈一集聚”的要求,加強生產、生活配套和園區品牌的建設,打造產業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不請自來的招商最高境界。
明確方向,分類推動“4+1”產業招商。要根據各類產業基礎、特色和優勢,分門別類、重點推進“4+1”產業招商。一是鎖住外資項目。要加強對國際投資形勢和長三角地區利用外資的前瞻性分析研究,緊抓中央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開放外商投資領域限制的契機,承接好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要加大對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的招引力度,充分利用好外資大項目、好項目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二是盯住補鏈項目。要按照“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思路,做足做好延伸產業鏈招商文章。要瞄準關聯地區、關聯產業、關聯企業,積極引進和率先布局支撐帶動作用大、具有引領性的重大工業項目,圍繞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重點招引各主導產業中未能完全建立的“補鏈型”產業項目,形成區域產業集群項目。三是粘住上市項目。要圍繞更精準的“4+1”產業定位,繼續主動加強與省證監局和律師、會計師、保薦機構等單位的聯系,引進更多更好的上市企業或募投項目,打造上市企業(募投項目)的集聚板塊。四是吸住高新項目。要以浙江省出臺《工業等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2014)》,市政府出臺《關于實施“畝產倍增”計劃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若干意見》,提高工業用地準入門檻,進一步提升工業用地產出效率為契機,大力吸引發展占用資源少、附加值高的創新型經濟和科技型高新技術企業。
把握重點,積極打造“1+1”支柱產業。目前,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和健康醫藥產業的培育支柱產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對裝備制造產業,要以“千億級產業集群”為目標,重點招引、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促進裝備制造業向技術自主化、制造集約化、設備成套化、服務網絡化發展,形成市場競爭優勢顯著、專業化程度高、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強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格局。同時,要依托長江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戶,強化企業合作,重點招引與新能源汽車有關的上下游相關配套企業,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此外,要利用好新晉的浙江省余杭生物醫藥高新區這一金字招牌,通過建設生物醫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GMP生產車間、GSP銷售廠房,招引、集聚“千人計劃”產業領軍人才、科研項目。
多措并舉,合力營造招商新高地。一是提升園區知名度。以浙江省深化整合提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契機,借助杭州的城市品牌,進一步明確“一區帶八園”的產業功能定位,形成核心區和輻射帶動區的共建共享、聯動發展,大幅提升園區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成立專門的品牌營銷小組負責園區品牌營銷,通過口碑宣傳、專欄電視節目、報刊雜志平面廣告、投資說明會、直接約談拜訪、行業展覽會等形式,全面、系統、多渠道地進行園區品牌宣傳。讓國內外的工業企業都知道:中國有個國家級的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承載“4+1”特別是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及其上下游企業的首選區域。二是推行服務品牌化。牢固樹立“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就是最好的招商推介活動”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全面、誠信、高效、便捷的服務品牌,以品牌促招商、促發展。三是實現招商多維度。要不斷探索新的路子,主動出擊,不守株待兔、不遍地撒網、不孤軍作戰,加快構建專業代理機構、行業協會及龍頭企業、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園區招商團隊“四位一體”的多維度招商模式。
作者單位: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