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芳
消除農村青年回鄉創業障礙
胡寧芳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及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初具規模,一些在外出務工中學到管理經驗、掌握生產技術、積累創業資金的農村青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鼓勵和扶持下,紛紛返鄉投身創業。農村青年回鄉創業日益成為推動農村地區城鎮化、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有效載體,和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之一?;剜l青年以創業的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但是,由于城鄉差異及二元結構社會等多種因素,讓回鄉的農村青年感到不適,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為緩解就業壓力、滿足建設新農村的需要,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解決“三農”問題中提出,政府鼓勵倡導農民工回鄉創業,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盤活、調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積極性。具體政策就是“放水養魚”,除了提高種糧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措施外,還嘗試向有條件的回鄉農民工發放一些小額貨款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但是,政策制定和落實上不公平、對農村青年回鄉創業認識不足、沒有公平對待回鄉創業人員等原因,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
現階段農村青年在回鄉適應性方面主要存在三個障礙: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新一代的回鄉農民工與其父輩在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產生沖突,而他們的回歸也沒有被家人或鄉親看好,造成他們對創業環境和生活條件的不滿,產生適應性障礙。二是創業方式狹窄。外出打工的青年大部分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回鄉后創業的領域也基本集中在二、三產業,沒有充分利用農村的優勢資源。三是創業管理不科學。許多農村青年外出打工時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學過什么專業知識,直接制約了創業的質量,缺乏科技意識、不懂市場、不會管理是導致農村青年回鄉創業失敗率不低的主要原因。
如何讓農村青年更好地適應回鄉生活,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修改顯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各地方政府要把農村青年回鄉創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行政、經濟、法律等各種手段,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著力改善創業環境、落實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相關服務體系、制度的建立。推出優惠的稅收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制,在政策、程序審批等方面一視同仁,改革和修訂一些城市與鄉鎮不同的投資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盡可能地創造有利于農村青年創業的政策和法規環境,保障農村青年就業、創業。
二是解決造成農村青年適應性不良的社會問題。各級宣傳部門要加大對“創業光榮”的宣傳力度,可以依托現有創業機構,成立回鄉創業者的指導(服務)中心,為回鄉創業者提供相應的政策咨詢、市場信息、開業指導、管理咨詢等服務。政府各部門要重視對待返鄉創業的青年,優化創業環境,做好農村青年回鄉創業的管理和服務;要規范部門行為,嚴肅查處對企業亂檢查、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的“四亂”行為;要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和糾正侵犯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和干擾正常經營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將農村青年的創業所需統一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力求實現基礎設施共享,培育發展產業集群。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青年回鄉創業的扶持,應為回鄉創業農村青年提供額度不大但期限長、利息低、覆蓋面廣的貸款,放寬農村地區抵押物的范圍。
三是消除影響農村青年適應性的不良家庭障礙。各級勞動保障、團委、工會等部門,要對所轄區內返鄉創業青年個人及家庭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幫助返鄉創業青年及家庭分析形勢,引導返鄉創業青年及家庭樹立正確創業理念,正確看待自己的實力,選擇熟悉的領域創業,對家庭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并且要向每個家庭宣傳回鄉創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創業精神。及時表彰創業青年中的優秀者,增強回鄉創業農村青年的光榮感、責任感和自信心。這樣,既能使他們的父輩放心,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也降低創業風險是,營造鼓勵青年創業的家庭氛圍。
四是加強教育提升農村青年的可持續發展素質。要提高農村青年的自身素質,更好地進行創業活動,就要加大對農村青年創業培訓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農村青年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積極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以勞動保障部門為主導,把農村青年回鄉創業的培訓納入政府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總體規劃,實施統一管理;各級培訓機構要加強對農村青年創業技能培訓。以提高農村青年創業穩定性和企業高質量為目標,重點培養技能技術型和管理型的專業人才;可以“大手拉小手”,動員區域內大企業與創業的小企業聯系掛鉤,以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實地兼職。實行“導師帶徒”活動,充分發揮大企業中的骨干人才的“傳、幫、帶”的作用,積極探索農村青年創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浙江省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