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供給總量,解決好農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從農業規模這個角度來講,糧食、農副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總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的。全世界糧食總量大約24-25億噸,我國去年糧食總產量6億噸,正好是四分之一。但是這個大,不僅表現現代生產的規模,而要表現生產能力強不強。總量平衡還要有個結構平衡,結構平衡下面還有個區域平衡。首要的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總量供給相對有回旋余地。
發揮農產品生產比較優勢,提升不同區域農業的相對競爭力和絕對競爭力。
如果說做大是基本要求的話,做強難度就要大一些。所謂的強還表現在競爭力上,美國常年生產糧食4億噸,人均糧食1000-1200公斤,世界人均糧食351公斤,我國人均糧食435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與美國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這方面就表現一個國家農業強與不強,在全球農業的競爭中地位怎么樣,也是我們需要奮斗的目標之一。
重要產業、優勢產業生命力長久,生命力表現在可持續。
大到一個產業,小到一個產品,也有可持續的問題。比如說某個農產品的品種,尤其是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品種,比如大家司空見慣的可口可樂就是做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品種。現代農業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之下,發展目標的定位是做大、做強、做長。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有196個成員國,除了極個別的國家和地區農業增加包括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產業里面的比例是微不足道之外,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強國還是弱國,農業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美國前農業部部長約翰斯講過一句話:“農業重不重要?只要你今天吃飯,農業就很重要。”吃飯問題很重要,與此同時解決吃飯問題很難,而在中國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更是難上加難。糧食安全不僅要總量平衡,還要結構平衡、區域平衡、進出口平衡和產銷平衡。工業化、城鎮化沒有結束之前,總量平衡難以做到。我們有四個不可逆轉:第一,絕對人口帶來的絕對需求不可逆轉。2012年的人口總量是13.54億,這些年我們人口增長,每年大約是650萬人左右,2012年增加了669萬。第二,從事農業產業的人大量減少。據統計,前年有2.63億農民工,若沒有意外2013年會增加1000萬農民工,達到2.73億左右的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農民工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從事農業生產者的數量減少,繼而變成糧食的消費者。而這種轉變性需求,在工業化城鎮化結束之前,是不可能逆轉的。第三,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水平提升帶給食物結構變化,糧食和農產品的壓力更為巨大。如今中國人已從最初的吃飽變成吃好、吃安全,對應的農產品資源環境和資源壓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機農業的大量推行也一定量上造成了糧食數量的下降。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是現在農業發展的核心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的今年的第一大任務就是確保糧食的安全問題。
2012年農民收入7917元,城市居民收入24565元,絕對收入差距16648元。任何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如果第一任務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第二個任務就必然是增加農民收入問題。這是任何一個大國、小國,必須有所考慮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從全世界的范例來看,通過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趨向,現代農業也應該為增加農民收入做出貢獻。日本在現代農業中對農民收入是很重視的,上個世紀60年代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1∶2,韓國上世紀70年代城鄉收入差距也是1∶2。日本通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韓國通過“新村運動”用二十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以至于日本現在是全世界農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而韓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城鄉之間也沒有所謂的收入差距。那么現代農業如何為農民收入做貢獻,不外乎是價格的問題,不外乎是補貼問題,不外乎是轉移支付的問題,不外乎是東部地區發展高端農業、增加效益的問題。農民收入與現代農業發展也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第二大問題。
我們過去對現代農業的認識,長時間停留在所謂的現代農業保供給、保增收兩大目標上,可持續發展很長時間沒有列入我們所謂的目標選項之一,但是現在看起來,現代農業發展如果有第三個目標,可持續發展是必須的選項和選擇。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要置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之中,形成五位一體發展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強化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加生態文明。生態文明關乎國計民生,關乎民族福祉,關乎我們子孫后代。那么現代農業在這個目標上,如果不做正貢獻,那么一定就是負貢獻。我們檢討傳統農業,當然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農耕文明,在現代社會背景之下,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傳統農業提供的兩個東西是正面的:第一,傳統農業提供的產品是安全的;第二傳統農業提供的環境是安全的。反過來看現代農業,一定層面上不同階段所謂的現代化的表述是不一樣的。早期所謂的現代化是指化肥化、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肥用到現在對農業是正貢獻還是負貢獻?沒有是萬萬不可的,但是有不一定就意味著無節制的使用。前年我們化肥的進口量和大豆量是一樣的,5838萬噸,全世界我們的化肥使用量,從單位面積來看僅次于韓國。現代農業一定要在生態環境上做貢獻,生產技術先進、規模經營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這個標準非常高。從發展角度講,怎么樣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增加農業的投入,如何給予農產品穩定的價格保障,如何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從改革的層面來講,任務更加艱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業和農村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確的,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