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托起的璀璨明珠,農耕文明下積蓄的磅礴力量,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緊密與千百萬農民群眾結合在一起,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及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成立于1948年,是全國最早的省級供銷合作社。
1983年—1993年,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認真履行職責保證全省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物資供應,民生必需品的供應,對全省人民及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1994年1月4日,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印發《全省供銷合作社1994年深化改革與發展意見》,共10個方面34條基本內容。
1996年,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部署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加強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1999年1月25日,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召開各市、地、縣供銷合作社主任,林區、墾區供銷合作社主任會議,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代表會議精神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和安排全省供銷合作社工作。
2004年3月9—10日,召開黑龍江省供銷工作會議,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供銷合作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意見》。
2011年7月7日,在哈爾濱召開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第六屆代表大會,全省供銷合作社代表203人參加會議。
截至2014年6月底,黑龍江全省系統資產總額達到307億元,所有者權益達到43.1億元。全系統經濟運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2014年上半年銷售總額實現238.1億元,購進總額實現233.7億元。

黑龍江省社大樓。
農資供應
2013年,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省內化肥供應量達到300萬噸,占黑龍江省內化肥市場的65%以上。目前,黑龍江省社直屬企業自主掌控的化肥生產量可達160萬噸。
項目建設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新建、續建項目118個,投資額達到12.1億元。
新網工程
目前,黑龍江全省系統連鎖經營龍頭企業達到189家,配送中心271家,連鎖店26568個,連鎖店已經覆蓋全省90%的鄉鎮和行政村,初步建立起了一個以省、市、縣三級連鎖企業為龍頭,配送中心為支撐,鄉鎮超市為骨干,村屯農家店為基礎的網絡體系。
合作組織
截至目前,黑龍江全省系統領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331個,發展綜合服務社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達到4744個,同比增長9.2%。
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之路,一種新形勢下全新的市級供銷合作社發展模式,被贊譽為“鶴崗現象”。

鶴崗市供銷合作社成立于1950年4月,目前主要承擔全市農村商品流通和為“三農”服務以及監管社屬企業單位的重要職責。社屬企業11戶,分別是石油液化氣公司、萬圃源蔬菜有限公司、宇龍賓館、郊區供銷合作社、綠景園果品市場有限責任公司、鶴通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北龍公司、宇龍家具市場、宇龍農業生產資料批發站、宇龍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昌盛冷鮮水產大賣場。
2009年8月,鶴崗市社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帶來的巨大沖擊和供銷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面臨的諸多考驗,規劃了科學的工作思路和奮斗目標,確定了“剎車、扭虧、治亂、樹形、發展”的十字方針,同時堅持“資產不賣、職工不辭、薪水不減、待遇不降”的四不原則,披荊斬棘、絕地反擊,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將一個面臨崩盤的亂攤子治理得井然有序,使虧損面達70%的社有企業脫胎換骨,發生了顛覆性巨變。從低谷崛起,創造了“V”型奇跡,使社有企業全部實現了扭虧為盈,各項經濟指標創造了歷史性突破,職工的工資兩年翻了一番,社有資產增值1億多元,實現了“企業增效、資產增值、職工增薪、福利增加”的四增目標,各項工作強勢推進,實現了跨越發展。在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績效綜合排名中從倒數,一舉跨入全省前三名的先進行列,2011年還獲得了特別貢獻獎,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之路,打造出一種新形勢下全新的市級供銷合作社發展模式,被稱之為“鶴崗現象”。

五年來,鶴崗市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樹立了供銷合作社在承擔社會服務方面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社屬企業已經發展成為全市蔬菜、水果批發的龍頭企業,全市最具規模的冷鏈物流倉儲流通中心,全市液化氣供應龍頭企業,全市二手車交易獨家專營企業;省市重點支持的鶴崗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有機肥生產基地和全市最大的農資供應銷售網絡等項目也相繼建成,并成為市政府確保食品安全、調控物價、保障供給、維護穩定、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性事件的重要保障。
未來,鶴崗市社將立足于鶴崗市“城大鄉小”的實際情況和供銷合作社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通過上項目求發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鶴崗供銷集團成立后,理順企業管理體系,穩步發展好現有企業的同時,堅持兩條腿走路,將發展重心從城市逐步向農村轉移,依托全國開展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大好形勢,加快建成適應鶴崗市經濟需要、適應農村發展一體化需要,適應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努力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
鐵力市供銷合作社始建于1948年。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鐵力市社不斷壯大自身能力。2008年為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有效利用市場內閑置的9000平方米空地,通過鐵力市政府批準招商引資開發,擴建成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以此將城市市場資源與農村農副產品資源完美地對接。2011年,鐵力市社依托鐵力市寶豐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蜂業養殖技術優勢,新上年加工60噸蜂產品項目,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規模,實現帶動農戶500多戶,助農人均增收1500元,有效促進了當地蜂農的增產增收。2013年1月,伊春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召開第二次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監事會。相應的鐵力市社也恢復建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


鐵力市社擁有3個社有企業,即: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土產日雜、廢舊公司。日雜公司與廢舊公司已全部實行了改制,農資公司已成為全市161家農家店連鎖經營網點的配送中心。通過圍繞自身支柱產業,整合系統資源,形成了覆蓋全市各村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的流通網絡。鐵力市社目前共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6家,其中農資、煙花爆竹、蜂產品、農合會等各類協會組織4家,領辦和創辦雙全米業、三為旱田種植、寶豐源蜂業、黑木耳、粘玉米種植加工冷藏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形成了一批集種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2006年,鐵力市社被商務部批準為全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所屬農業生產資料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先后成立了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2個、農資配送中心1個。目前,農業生產資料批發大廳對農資農家店配送率達80%,供銷超市對日用消費品的配送率達40%以上,農資公司形成了覆蓋全市各村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的流通網絡。市社依托鐵力最大商貿企業鐵力商城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截止到2014年6月,在全市各鄉鎮村屯建立了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111家、農資農家店50家。
做好農資商品供應服務,確保鐵力市農資市場需求。鐵力市社多渠道組織貨源,加大采購力度,以優質肥源投入市場,滿足鐵力市生產需求。截止到2014年6月,公司銷售化肥5000多噸。同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服務,累計為農戶免費測土配方面積達3000畝。
鐵力市社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展銷、推介,有效擴大合作社銷售渠道,延伸產業鏈條。此外,鐵力市社還攜手當地相關部門共同為合作社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協調稅務部門對合作社予以政策減免稅;協調經管和土地部門對合作社承接和連片開發流轉土地的支持;協調交通運輸部門為合作社開辟綠色通道,為鐵力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孕育、成長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鐵力市社還組織培訓合作社技術人員。自2008年,鐵力市社累計培訓基層“合作社經理”、“莊稼醫生”等300人次。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迦南美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2年申請注冊,入社人數共計48人,全社主要開展葡萄種植生產。目前,全社基地占地10萬平方米,擁有保鮮儲存庫1200平方米,是牡丹江市最大的葡萄種植基地。基地種植品種多達20多個,包括紅地球、克倫生、小蜜蜂、夏黑、白雞心等。
目前,迦南美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年產葡萄100萬斤,產值500萬元。為了進一步提升效益,合作社在注冊“峰香園”品牌的同時還取得了綠色食品的認證。
在盈余分紅方面,迦南美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的做法有:首先,盈余公積按不低于10%的比例提取,主要用于發展生產,可轉增資本和彌補虧損;其次,風險基金按照章程或成員大會決議規定的比例提取,主要用于以豐補歉;第三,向社員分配盈余:合作社的盈余經過上述分配后的余額,按照交易量(額)向社員返還,返還比例不低于60%,并按照出資額、成員應享有公積金份額、國家財政扶持資金及接受捐贈份額向社員返還,返還比例不超過40%。對于入社不滿一年的社員,根據社員實際出資和入社時間,按比例和時間段進行分配。
在積極發展農業的同時,迦南美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還不斷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成立了迦南美地葡萄采摘園綜合旅游風景區。該景區坐落于牡丹江市鐵嶺河鎮福民村,占地200多畝,是牡丹江地區內最大的葡萄采摘園綜合旅游風景區。景區共有葡萄種植大棚100多棟,30多個品種,露天種植各種有機蔬菜,藍莓、草莓、樹莓等多種水果,其中葡萄種植采用套袋技術,施用有機肥,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其他所有蔬菜水果均不含任何化肥。
該旅游區在重視培育多種水果作物的同時,對相關配套服務工作做了詳細規劃。以景區導游工作為例,目前景區現有各語種導游(講解)人員4名,講解服務形式多樣,講解內容生動活潑。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游客對景區導游服務滿意率達95%以上。此外,景區導游員管理制度共有18條,從職業技能、著裝、舉止、講解、接待、衛生、團隊等各個方面對導游服務做了詳細的規定。
迦南美地葡萄采摘綜合旅游景區結合景區自身實際,制定了專門的景區旅游總體規劃,并經當地政府審批后得到全面有效實施。整個景區有明確的規章管理制度,職責分配明晰,由迦南美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統一管理。
青岡縣萬德福粘玉米種植合作社創建于2013年3月,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組建成立了萬德福粘玉米種植合作社。經過4年的發展壯大,合作社現在粘玉米種植基地已由最初的1300畝發展到了5000畝,生產的產品注冊了寒地黑土特色綠色食品“云淇”牌商標,并通過了國家QS和有機食品認證,速凍粘玉米穗、玉米粒、鮮玉米漿等系列產品已打入上海、南京、武漢和長沙等全國10幾個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
青岡縣萬德福粘玉米種植合作社的粘玉米種植基地采用綠色防控,使用赤眼蜂進行生物預防玉米螟蟲病害,使用雙人輪轉動力傘飛機為粘玉米噴灑蘇云金桿菌,進行綠色防控玉米螟蟲。青岡縣已對30萬畝玉米地塊,一次性施放赤眼蜂24億頭,防治害蟲,僅此一項可促農增收900萬元以上。
數字青岡
種植面積:合作社粘玉米種植基地已由最初的1300畝發展到了5000畝。2014年,粘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以上。
收 益:年銷售收入3100萬元以上,力爭在2014年打造資產規模銷售收入超4000萬元。
產品銷售:“云淇”牌速凍粘玉米穗、玉米粒、
鮮玉米漿等系列產品已打入上海、南京、武漢和長沙等全國10幾個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

青岡縣萬德福粘玉米種植合作社隸屬于青岡縣社參股的萬德福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來,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聘請專業技術人才,踐行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理念,一年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合作社也不斷發展壯大。2013年,公司年產值達到3100萬元以上,力爭在2014年打造資產規模銷售收入超4000萬元。
到2014年合作發展有更大突破,合作社粘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以上,再增加鮮玉米漿、玉米粉、速凍蔬菜項目的同時,管理再上新臺階,資本運作、循環經濟特征將更加明顯,非主營收入將會有一個明顯提升。計劃年創利稅達到600萬元以上。
粘玉米生產包括基地種植、管理、運輸、扒皮、挑選、蒸煮、速凍、裝箱等多個環節,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相對較大,生產期每天用工量在550人以上,每天人均收入在150元左右,這為農民務工創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