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在推進牧區經濟,服務牧區群眾,搞活牧區商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新時期,內蒙古區社堅持為“三農三牧”服務宗旨,加快組織、經營和服務創新,探索構建上下貫通的供銷合作社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成為服務農牧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1949年7月
組建成立內蒙古合作總社;同年8月,成立綏遠省供銷合作總社。
1954年
蒙綏兩省區合作社合并為內蒙古自治區合作社聯合社。
1958年—1977年
自治區供銷合作社與商業廳經歷“兩分兩合”。
1983年
供銷合作社“三性”(即: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開始逐步恢復。
1995年
內蒙古區社認真貫徹落實1995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9年國務院5號文件,全面加強內部管理,切實抓好扭虧增盈,全系統為“三農三牧”服務的功能逐步增強。
到2000年末,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徹底扭轉了自1990年以來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持續十年虧損的局面。
2000年
內蒙古區社步入快速發展期,充分利用“新網工程”和2009年國務院40號文件契機,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牧民”的總要求,加快建成具有完善組織體系和規模優勢、體現政策導向、為農牧民提供綜合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
2014年1-6月
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系統經濟指標
全系統完成商品購銷總額246億元,
同比增長12%;
商品購進總額114億元,
同比增長14%;
商品銷售收入132億元,
同比增長9%;
利潤總額2.1億元,
同比增長26%;
全系統資產總額118億元,
同比增長8%;
所有者權益(凈資產)53億元,
同比增長21%。
網絡建設
截至2014年6月,內蒙古全系統發展農資、日用消費品連鎖配送企業162家,實現配送總值32億元,建設連鎖配送中心246個和連鎖門店10123個。2014年1—6月,全系統完成農牧業生產資料銷售額53億元,農副產品收購額31億元,日用消費品零售額62億元,再生資源回收總額1.73億元。
社有企業
內蒙古各級供銷合作社獨資和參控股企業數量由2012年338個、2013年405個增加到目前的491個。社有企業實收資本19億元,同比增長11%;供銷合作社資本8.2億元,同比增長6%,社有資本占比達到43%。2014年1—6月,全系統旗縣級以上社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17億元,利潤總額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3%和28.72%。
目前,全系統擁有農畜產品經營企業148家,其中:全國總社級重點龍頭企業26家;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3家。農畜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1億元以上的有10家。
基層組織
2014年為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基層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年”。全系統順應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一是重組新建基層供銷合作社414個,占到全區鄉鎮總數的54%;二是領辦創辦農牧民專業合作社6346個,比2013年底增加675個。全系統擁有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的專業合作社821個,比2013年底增加373個;三是發展鄉村綜合服務社2497個,在鄉村的覆蓋率逐年提高。四是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探索開展農村合作金融的途徑。


精量播種現場。
赤峰市社探索出了一條“著力建設供銷合作、農牧民專業合作、農牧民資金互助合作‘三位一體’的新型供銷合作社組織架構,努力搭建組織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職能架構”的改革發展新途徑。至目前,基層社總數達到45個,其中已經改造升級38個;創辦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376個,入社社員3.1萬戶,入社資金6.1億元,形成自主品牌40個;建設標準的村級綜合服務社415個;各類行業、專業協會32個,其中市級協會4個、旗縣區級協會28個;市、旗縣區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13個;各類經營服務網點達到3772個,其中連鎖經營網點3388個,從業人員6000名;社有資產總額已達10億元,其中社有凈資產6億元。
全系統已建成市縣兩級配送中心22個,連鎖經營網點1123個,年經營化肥達36.6萬噸,占全市社會需求量的80%,銷售價格比周邊地區低5個百分點左右。赤峰市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已經發展成擁有10個區域性配送中心、258家網點連鎖、20萬噸化肥經營規模,集鐵路專用運輸、統一配送為一體的現代流通龍頭企業。赤峰糧油市場、金秋雜糧市場、信志達蔬菜市場、天山活畜交易市場等一批有規模、有帶動力的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快速崛起。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快提升。全市再生資源市場、分揀中心和經營企業總數達到7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總數達到368個,全系統年再生資源回收量達13.76萬噸。全系統已建農資、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41個,農畜產品、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及分揀中心23個,經營網點3772個,連鎖銷售額達到15.21億元,占全系統銷售總額的28.7%,充分發揮了調控市場、穩定價格、保證質量、助農增收的綜合作用。
2011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赤峰成功召開了全區旗縣級供銷合作社流通服務網絡改革發展現場會。2012年赤峰市社被確定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改革發展聯系點。2013年,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完成商品銷售總額52.96億元,同比增長12.25%,實現利潤總額4709萬元,同比增長9.92%。2005年至2013年,赤峰市社連續九年獲得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業績考核優勝單位第一名。
赤峰市社著力發展具有“引領合作經濟、雙向流通經營、公共公益服務、惠農政策執行、溝通協調維權”五項職能的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2014年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啟動新建、改造新型基層社建設項目33個,新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3個。總投資1240萬元、占地28.5畝的巴林右旗索布日嘎鎮和總投資1060萬元、占地5.7畝的林西縣五十家子鎮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及供銷商貿城建設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各級供銷合作社積極開展了金融服務試點。喀喇沁旗王爺府供銷合作社注冊成立了小額貸款公司代辦處;阿魯科爾沁旗供銷合作社所屬天山活畜交易市場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合作,組建農牧民信用互助協會,以固定資產抵押和現金存款風險擔保的方式,落實貸款1800萬元,有效解決了生產資金不足問題。
以赤峰市全面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為契機,培育發展雜糧、蔬菜、重點畜產品、果品杏仁、食用菌、沙棘、笤帚苗、柞蠶等八個產業,已建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個,其中總社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12個;帶動農牧民9萬多戶,農畜產品銷售額達7.6億元。此外,還創建了遼王府牌雜糧、孟克河牌四色小米、蒙壯牌牛羊肉、潤城牌蔬菜、一品紅牌果品、百藝牌笤帚苗等40個優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