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武
(國家科學技術部,北京 100862)
我國正處在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要真正實現創新轉型,必須在關鍵問題上攻堅克難、率先突破。食品安全問題是由傳統發展方式形成的經濟和民生“霧霾”,是我國創新轉型必須解決的一個具有全局性、突破性的重大問題。根本治理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我國經濟根本實現從重數量向重品質轉型,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的一個重大標志。率先對食品安全進行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探索一條系統性根治食品安全的路子,事關重大且十分緊迫。
食品安全既是“管”出來的,也是“產”出來的,本質是發展方式的問題,根本要靠創新驅動。近年來,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取得積極成效。同時,隨著我國農業和食品產業規模越來越大,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呈現多發頻發屢發態勢。毒奶粉、毒大米、毒蔬菜等一些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存在的隱患和風險、對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不容低估。分析其成因,不僅有“管”的問題,也有“產”的問題,根本在傳統的農業和食品產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特別是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科技含量總體不高,以傳統要素投入為主、市場主體和市場力量總體“小散弱”的粗放生產經營模式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偏低,一些行業和市場主體過度追求速度和規模、急功近利、誠信缺失,食品安全問題終成“產”出來的“霧霾”。要徹底系統地治理這個“產”出來的“霧霾”,必須著眼于轉變發展方式和生產經營模式,加強頂層設計、實行創新驅動,加快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現代化轉型。
對食品安全進行創新驅動頂層設計,需要堅持“為了人”,著力提升質量安全和市場信用。創新驅動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追求的就是高質量和高效益,而不是單純數量和規模的擴張。當前我國食品的數量安全問題已基本解決,實現從“量”到“質”的戰略轉變,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既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題中要義,也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這迫切需要我們抓住“質量”這一靈魂,通過科技和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大力度培育產業化標準化的品牌基地、質量好信譽好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使食品安全真正建立在“生產者和企業的信用、消費者和用戶的信任”基礎之上。沒有質量和品牌,就沒有忠實的用戶和市場競爭力,也就沒有可持續的創新發展。
對食品安全進行創新驅動頂層設計,需要堅持“依靠人”,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疊加效應。一方面,與要素驅動有本質的區別,創新驅動更加重視智力、知識、信息、人才等無形資產,更加重視科技的關鍵作用及其市場價值,變“后發優勢”為“先發優勢”。這迫切需要我們圍繞食品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把科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等職業農民和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各類創業者、企業家的積極性能動性更好地發揮出來,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創新是將新的生產要素引入新的生產函數的過程,是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市場應用交織作用的“三螺旋”,需要在反復試錯中尋找新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從而取代舊技術舊模式,開辟新市場新產業,因此,其根本動力在市場競爭和企業家精神。這迫切需要我們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更多依靠企業家、更多依靠市場和社會力量,加快培育科技水平高和獨立性強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引導壯大支持食品安全的金融資本,使真正安全優質的品牌食品、企業和基地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充分激發市場和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的內生力量。政府需要在營造環境、完善政策、加強監管執法以及引導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食品安全涉及環節和因素很多,需要把系統治理和節點控制、“第一車間”和“第六產業”有機結合起來。食品安全問題貫穿“第六產業”(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將一二三產業貫通的現代農業稱為“第六產業”)的全鏈條,貫穿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具體看,我國食品安全既有水土等生產環境退化惡化、化肥和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多用濫用等農產品生產環節(“第一車間”)的問題,也有加工過程帶來二次污染、食品添加劑不當使用等加工環節以及物流運輸、市場流通、終端消費等后續環節的問題。特別是從田間到餐桌的系統治理還不足,各環節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摁下葫蘆起來瓢”的現象,亟需把強化系統設計、實現無縫管理擺在突出位置,加快發展三次產業有機銜接、各個環節高效協同的“第六產業”。同時需要加強關鍵節點的創新管理,特別是強化“第一車間”的源頭控制,原料進廠和產品出廠的第三方獨立檢測認證,產品進入流通前的第三方精準防偽標識,產品在流通和消費市場中的可跟蹤等,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的生產和治理能力。
當前亟需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云服務平臺,提升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無縫實時治理和服務能力。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涉及的主體和環節很多,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很大,僅靠人力難以避免“跑冒滴漏、忙中出錯、時效延宕”等問題。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工具和數字化方法,提高食品安全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食品安全各方面、各環節、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反饋和交流,既有利于實現食品安全關鍵節點的精準控制和及時處置,更有利于加強食品安全各環節治理和各方面力量的整合、提高系統化治理的效能。特別是需要深入研發、用好“大云平移”(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數據和信息平臺、移動互聯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我國自主創新的“三維碼”等新一代數字標識技術,加快建立健全全程無縫實時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和系統管理與服務體系,切實解決我國食品安全系統治理和溯源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
把擴大開放合作貫穿創新驅動食品安全的各個方面,發揮國際化的倒逼和帶動作用。一方面,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科技的自主創新水平需要擴大開放合作。特別是需要抓住當前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快流動重組的機遇,匯聚國內外優勢資源,深化“三維碼”等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另一方面,提升我國食品產業的質量效益和品牌化水平需要擴大開放合作。特別是需要用好“走出去”、“引進來”的篩選激勵作用,在競爭中建立先發優勢,培育全球知名品牌。此外,擴大開放合作也有利于提升我國食品安全的公信力,特別是需要在檢測認證技術標準和機構的發展上與國際充分接軌、互補合作,致力實現“一家認證、全球認可”。目前,立足已有的中美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基礎,以供港澳產品和進出口為先導,通過部門和地方合作,食品安全創新“橫琴工程”正在啟動,鼓勵其發揮優勢、先行先試,用好港澳經驗及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化能力,優先培育食品安全的“綠洲”;進而通過試點推廣、示范輻射、梯度帶動,努力服務于建設食品安全的中國,并致力在開放合作中惠及更多伙伴國家,與各國攜手推動解決這一全球性難題。
創新驅動食品安全,重在執行,貴在落實。鑒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系統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需要在“持續”二字上下功夫,通過試點先行、不懈不斷、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推進,把創新驅動食品安全的擴張效應不可逆轉地發揮出來。推進啟動食品安全創新“橫琴工程”,既是基于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供港澳和國際化優勢,更重要的是鼓勵其在依靠創新全面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中率先探路。當食品安全的“綠洲”越來越多,食品安全的“霧霾”就會越來越少,食品安全的中國也就指日可期。需要在“全民”二字上下功夫,依靠創新驅動根本治理食品安全問題,既需要黨和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也需要堅守誠信良知、善于創新創業、重視質量效益、塑造優質品牌的企業家和生產經營者,還需要全民參與,把社會力量的積極性能動性調動起來,形成各方面齊抓共管的新機制新格局。需要在“系統”二字上下功夫,通過頂層設計、統籌部署和全面落實,把當前和長遠、科技和制度、節點和全程、國際和國內、創新和監管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在“6+1”上取得重大進展,形成創新驅動食品安全各項措施的“同頻共振”效應。
“6”就是從六個方面系統落實創新驅動的重點任務。一是抓科技創新,提高食品安全生產和保障的科技化水平。我們在這方面已有良好的科技儲備和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創新成果,關鍵是要在全面深化研究的基礎上解決好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應用不足等問題。特別是要用好智能稻草人等物聯網新技術和“三維碼”等標識新技術,推動建立能夠迅速精準鎖定責任主體、具備高水平防偽證偽能力的電子追蹤和信息追溯系統,促進食品產業全鏈條技術升級和相應的商業模式創新。二是抓第三方檢測認證創新,在社會化國際化中增強公信力。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獨立性和公信力還須進一步提高。亟需以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以“一家認證、全球認可”為目標,加快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強、公信力高、市場和社會認可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中美通過農業科技合作在這方面已有良好基礎,將先期立足橫琴,吸引各國優勢資源和人才,加快發展國際化的第三方檢認標(檢驗檢測認證和標準)創新中心。三是抓云服務平臺,以信息化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的系統化。關鍵是需要解決好各類信息系統、信息平臺互動共享不足等現象。特別是需要采取分布式的思路和方式,促進各相關部門、各相關方面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要盡快將現有的國家農村信息化平臺、相關超算中心和“三維碼”等方面的信息資源有機聯系起來,集成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功能,構建形成涵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的云服務信息平臺框架體系。四是抓創新基地,提升食品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針對食品產業發展中市場主體“小散弱”和產業化標準化不足等問題,高標準發展食品安全創新基地,樹立示范“標桿”。在基地的選擇上要創新方式,進一步避免政府評定掛牌,由第三方檢認標創新中心評價和市場信譽決定。政府可在監管和推薦備選基地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五是抓創新品牌聯盟,以品牌化市場化社會化提升食品產業質量效益。品牌是質量效益的標志,也是信譽信心的凝結,創新驅動食品安全必須走品牌化之路。提高品牌質量根本要靠企業家,還要靠行業自律。發展食品安全創新品牌聯盟,讓真正有信譽有質量的品牌產品、基地、企業自愿聯盟、自我管理,有利于壯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市場和社會力量,也有利于我國食品產業做強競爭力、更好“走出去”。鼓勵第三方檢認標中心發揮評價評估功能,推動形成聯盟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六是抓金融創新,為“創新之火”澆上“金融之油”。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是孿生兄弟,創新驅動源于科技、成于金融。堅持積極穩妥、試點先行,探索促進政府和市場兩類基金發展,引導帶動國際金融投入我國食品產業,著力培育并壯大一批世界級的食品創新品牌。基于眾多食品創新品牌匯聚而成的聯盟,通過資源集成、機制創新和各部門、各地方、各方面的共同推動,就可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百億元級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引導千億元級規模的市場基金發展,帶動千億美元級的國際資金投入。
“1”就是著力健全與嚴格監管有機結合的政策支持體系。嚴格的監管有利于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線”,使各類生產經營主體“不敢越線”,從而倒逼食品產業提高安全水平。創新驅動重在激勵,通過加強部門協調和協同,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創新政策、檢驗檢測認證政策、授權試點和準入政策等的引導支持力度,使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有意愿有動力提高質量、塑造品牌、追求卓越,從根本上“不想越線”,進而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實現創新轉型。創新驅動和監管倒逼的有機結合,將為我國根本治理食品安全問題提供強大的動力。
我們也認識到,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與我國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緊密相伴的一個歷史過程,需要發展觀念、發展機制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等不得也急不得。同時,我們也有信心,通過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把農業發展和食品安全導入創新驅動的軌道,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率先實現突破性的創新轉型,同時實現整體發展創新轉型的標志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