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記紅 劉春靈
(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病理教研室,漯河 462002)
所謂醫德,就是醫療衛生行業的從業人員在醫療衛生實踐中形成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在 “醫鬧”頻發,醫患矛盾日益激化的現狀面前,強化醫德建設不僅僅體現在醫療行業,醫德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切實加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成為解決醫患沖突的關鍵問題之一。而基礎課程中的醫德教育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旨在探討病理學教學中的醫德教育滲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崇高的醫德目標可以為醫學生在復雜的醫療環境中指引方向、堅定信念,因此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目標在醫德培養中至關重要。
如何在病理學教學中強化學生追求高尚職業道德的理想和信念呢?在病理學緒論中,將病理診斷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和誓詞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相聯系,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理想。正確的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和保證,也是 “救死扶傷”的關鍵一步,著名病理學家紀小龍曾說:病理診斷是目前所有診斷方法中最準確的,明了學習病理的重要性以外,同時理解醫生的責任。此外,在講到良惡性腫瘤的區別時,設問:假設診斷錯誤后果會如何?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培養學生嚴謹、負責的品格。在實踐教學中,運用CPC案例教學法,給出病例,分組討論,診斷,最后教師答疑、點評,分析學生的診斷,角色扮演可使學生真實體會醫生的責任,培養醫學生的責任心,將崇高的職業道德具體化、實踐化。
崇高的醫德目標與對生命的敬畏心息息相關。在病理學實踐教學中組織學生觀摩尸體解剖,切身體會當下緊張的醫療環境,體會尸檢人員對生命的敬畏,把尸體當 “患者”,把解剖臺當手術臺[1],學習一絲不茍、嚴謹的操作手法,以及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同時仔細觀察病變、認真思考,最后診斷。此外,在平時的實踐教學中,觀察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時,提醒學生對提供標本者心存感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科學的探索精神是崇高醫德目標的延伸。在病理學教學中引入相關醫學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啟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精神[2]。例如,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Harald zur Hausen)因發現人乳頭瘤病毒 (HPV)引發子宮頸癌獲諾貝爾醫學獎。zur Hausen首先提出假說:認為HPV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并堅定這一想法,經過10多年堅持不懈的研究終于發現HPV-16,18整合入宿主宮頸細胞基因組中,并被不斷轉錄,因此導致了宮頸癌的發生[3]。基于HPV的發現,宮頸癌疫苗問世,減少了手術需求及宮頸癌的全球負擔,為醫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外,本教研室在實踐教學中增加創新性實驗設計模塊[4],設計實驗項目如急性肝中毒,學生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最后觀察實驗結果,教師起指導作用,突出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及創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培養。
前面已經提到CPC案例教學在實踐中應用可以增加學生對醫生角色的認識;此外,通過典型的醫療糾紛案例的學習,可使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準確地認清醫生的責任及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加深對崇高醫德的追求。如引用 《今日說法》中的一些醫療糾紛案例 《34天的生命》,醫生未經家屬同意將患先天性脊柱裂、化膿性腦膜炎、腦積水且未脫離危險的男嬰帶離病房。此案例雙方當事人各執一詞,我們無從判斷事情的真相,但是,無論家長是否已經放棄對孩子的治療,醫院及醫生對危重病人都有救死扶傷的義務,而醫生要恪守職業道德。從這一反面案例讓學生深刻認識醫生恪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及未遵守職業道德的后果的嚴重性。又如,在另一案例 《小牛的手指》中[5],醫生未經家屬同意,未做活體組織檢查就切除了小牛的手指。通過這一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學習醫學知識的重要性。
良好的溝通及協作能力是醫師道德規范的一項必要內容。學生座談會是一個反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較有效的方法,或者通過不記名的方式把建議寫下來交給老師,建立有效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建議和問題。另外通過課堂討論及CPC案例討論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及協作能力。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可以為學生以后解決醫德兩難事件提供有力的幫助。
所謂 “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醫德教育中同樣是這樣。因此教師不僅要認真、負責地傳授知識、技能,更要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目標 “身正為師,行高為范”,處處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英國教育家洛克也說過:“沒有什么事情象榜樣能夠溫和而又深刻地打動人們的心理。”所以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能做到慎獨,淡泊名利,廉潔從教,勇于奉獻,誨人不倦,對待學生如春風化雨,用仁愛之心影響學生。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書更要育人,這是醫療行業的需求,更是我們教育者的使命。
[1]王鳳臣,王維峰.解剖學教學中融入醫德教育的探索[J].解剖科學進展,2010,16(6):581-582.
[2]王記紅.病理學教學與相關醫學史引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66-67.
[3]宋偉,宋德懋.HPV、HIV的發現與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09,40(1):89-96.
[4]杜華貞,張延新.仿真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8,25(2):213-215.
[5]張麥秀.淺議病理教學過程中的醫德滲透[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