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迎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精品課程中教學方法的內容分析①
陳 迎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精品課程是高等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加快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教學方法的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二級學科,是連接教育科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橋梁。因此,建設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相關精品課程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參考依據,對精品課程中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精品課程的質量,加快精品課程的建設。
教育技術學;精品課程;教學方法
在精品課程的評審過程中,既要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又要能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引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在教學上能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協調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做好與課程的整合[1]。”
本文先對研究對象——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精品課程進行抽樣,然后運用內容分析法對選中的樣本進行分析。
本文選擇了42個樣本課程,囊括了教學系統設計、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等教育技術學專業主干課程,以及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數據結構等教育技術學專業基礎課程。
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所選樣本課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條件、教學內容、課程信息和教學效果等進行提取、整理、分類,并根據精品課程的界定與精品課程評審標準等,從“教學方法”著手,就“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課件”、“學科”等37個類目項,對42個樣本課程中教學方法進行內容分析。
首先確認了國家級和省級共42個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精品課程,然后以這42個網站為樣本,設計了20個類目項,進行分析統計,然后對結果進行分析研究。運用頻數來記錄分析的結果,然后通過excel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數據,從而減少了工作量,加快了統計的速度,提高了數據的準確率,增加了分析的可信度。
從精品課程的級別上看,國家級別的精品課程有32門(76.22%),省級精品課程有10門(23.8%),國家級精品課程與省級精品課程的比例大致為3:1。
從精品課程的年份上看,其中2003年有2門,2004年有6門,2005年有4門,2006年有2門,2007年有13門,2008年有7門,2009年8門,2007年的精品課程數最多,這與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工程的意見提出繼續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有關。
從精品課程的學科上看,所選精品課程覆蓋了教育學、文學、理學和工學,教育學有31門,文學中的藝術學有2門,理學有2門,工學7門,以教育學為主,不違背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的性質。
從精品課程的性質上看,這42個樣本課程的性質分為偏理論和偏實踐,偏理論的精品課程占81.0%,偏實踐的精品課程占19.0%,因而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精品課程以理論學習為主,實踐學習為輔。

表1 樣表及其信息

表2 統計結果分析
依據李秉德對教學方法的分類,即“‘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五類[2]”,以及講授法、討論法、欣賞法、任務驅動法、案例式等14種教學方法,并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和提取。
2.2.1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講授法:從統計結果看,講授法達到了100.0%,表明講授法是一種非常古老而又應用最廣的傳統教學方法,在一門優秀的精品課程中,幾乎所有教師在課堂中都要進行講授,只是講授占據的時間比例不盡相同,因此,講授方式有時體現為輔助手段,有時表現為主導方式。
討論法:本文42個樣本課程中,精品課程中運用討論法的精品課程有32個,占76.2%,但是對于精品課程來說,討論法并不陌生,特別是在倡導發展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今天,討論法更是頻繁出現在合作教學、分層教學以及問題教學等各種形式的課堂中。
2.2.2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
演示法:從統計結果可知,演示法達到了73.8%,可見大多數教師都熱衷于這樣教學方法。由于表現方法具有形象,直觀,具體的、真實的特性,可以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觀摩法:在分析的42個樣本課程中,精品課程中采用觀摩法的精品課程有31個,占47.6%,可見觀摩法在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設計類的課程中運用更為廣泛,如《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等。
2.2.3 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
實驗法:分析的42個課程樣本中,有16個樣本運用了實驗法,占38.1%。通過實驗來建立的基本概念、驗證的理論知識或獲得的知識,是完全被學生理解的,由此可見,實驗法是教育技術學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
實習法:從分析的42個樣本課程中,有14個課程采用了實習法,占33.3%。在教學中采用實習法可以讓學生獲得有關的實際知識和技能,鞏固已學知識,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完成規定工作的能力。
2.2.4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
欣賞法:欣賞法是精品課程中使用較少的教學方法,僅占17%,這是一類教師創設個一定教學情境,如《教育技術學導論》,或利用特殊內容和藝術形式,如《多媒體畫面藝術基礎》和《攝影基礎》,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體驗事物的真善美。
2.2.5 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
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一種具體應用[3]。從統計結果看,此種教學方法占24%,僅有10門精品課程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問題式:精品課程通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因此問題式教學方法對于精品課程的建設是尤為重要的。在42個課程樣本中,才15個樣本采用此方法,不到40%。
案例式:案例教學法高達88.1%,在精品課程中案例教學方法運用得如此廣泛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案例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另一個方面是案例教學法可以綜合其他教學方法一起進行教學,所以不管是傳統教學,還是網絡教學,這種方法的應用都非常廣泛。
發現式:此種教學方法在42個樣本中,只有17門精品課程采用此方法,占16.7%,而在省級精品課程沒有用到此種方法。通過瀏覽精品課程可以看出,發現式教學法是網絡教學中僅僅局限于給學生展示一些事例、課題和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觀察,實驗,調查,思考和討論,并且能夠通過創造性的方式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2.2.6 其他教學方法
協作式:社會發展需要多元的人才,所以教育領域也應該是百花齊放,因材施教,42個課程樣本中就有25個樣本采用此種方法,達到了59.5%。“協作式”教學是學校多元教學模式之一,“協作式”教學方法突出了團隊精神。在協作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正是此法有著突出的優勢,因此,在精品課程中教師還比較熱衷于這樣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互動式:在分析的樣本課程中,運用此種教學方法的占40.5%,這是因為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可以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傾聽對方,彼此相互接納,坦誠交流,通過理性說服或辯論,以達到不同的思想交融,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已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2.3.1 精品課程中教學方法的共同點
通過分析,精品課程中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從直觀的以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到探究型教學方法的轉型。雖然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備受青睞,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展,一些新的教學手段被引入教學領域,出現了演示法、實驗法等,這些方法和講授法相結合,豐富了講授法的教學形式。探究型教學方法成了教學發展的一種趨勢,比如案例式教學方法。
2.3.2 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方法的差異
(1)年份差異。通過圖1分析可知,42個樣本中,從2003 年至2009 年精品課程數分別為 2、6、4、2、13、7、8,國家級精品課程分別為 2、5、4、2、7、5、7,省級精品課程分別為 0、1、0、0、6、2、1,根據所選課程數量,2007 年精品課程居多。國家級精品課程逐漸增多,雖然穩中有變,但這正說明了國家正在逐步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從而建立更合理的精品課程。但是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不穩定,這是因為省級精品課程不斷建設和改建以達到國家級精品課程的標準,就有可能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級別差異。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并沒有本質性的區別,因為國家精品課程是在省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評審出來的。但還是有一些國家級精品課程不如省級精品課程的情況,主要是由于開發的年代比較早,沒有及時更新,導致很多課程的內容已經過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因此,不管是國家級精品課程還是省級精品課程都應該及時更新,不斷改進,這樣滿足學習者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建設精品課程。

圖1 2003年~2009年精品課程數情況
(3)課程差異。從課程樣本可以看出,42個精品課程包含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基礎課程,有教學系統設計、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育技術學導論、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教育心理學,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應用基礎,也有一些網站是從整體上來設計的,即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名,包括多方面專業內容。但是,總的來說,仍然存在一些課程差異。隨機選擇的42個教育類樣本中,關于“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導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學”的課程各有2個,而網絡教育應用、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和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相關的樣本卻一個都沒有。筆者認為,這種課程差異也許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特殊性引起的。
(4)側重點差異。首先,對不同的課程來說,存在模塊間的側重點差異。例如,樣本序號為3的“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模塊都比較完善,非常注重探究式教學方法。再比如樣本序號為9的“現代教育技術學”,非常注重直觀教學,實踐教學等,而嚴重忽略了探究式教學方法。樣本網站中,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非常普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圍繞同一個模塊,同類目的側重點也同中有異。如表2,語言式教學方法,講授法的運用就明顯高于討論法,而實踐教學法基本一致,探究式教學方法中,案例式更顯著。從2003年到2009年,精品課程中語言式教學方法個數分別為 2、6、4、2、13、7、8,相應地,有教材、擴充資料和課件的課程個數分別為 2、6、4、2、13、7、8。從這點可以看出精品課程在建設的時候是圍繞著某一方面,從不同的點著力的。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切入點,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學方法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按教育要求,精品課程要使用網絡進行教學與管理,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要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時,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這些要求,正逐步在重點課程中予以推廣應用。
[1]陳 洪,徐 東.對改進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探討[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4(9):184-185.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吳淑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責任校對 謝宜辰)
G640
A
1674-5884(2014)06-0086-04
2014-02-18
陳 迎(1986-),女,湖南益陽人,中教二級,碩士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