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 義,龍其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732;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近年來頗為流行比較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通過引入他國的視野與材料,在對照性的解讀中發現異域文明的碰撞與影響。當運用比較文學視野切入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成果逐漸增多時,也逐漸暴露出這種方法的浮面性和簡單化的缺陷。兩國文學之間的比較固然有許多異同之處,但普遍的差異性如何貼近文學創作的現場?換言之,即比較文學研究如何突破國別本身的文化差異,而在跨越性的視野中發現不同文學之間對話的文化細節與深度的精神交感。日本學者藤田梨那教授在近期出版的專著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跨文化書寫》中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即超越簡單的兩國文學的比較,而代之以東亞地區的闊達視野,在研究作家作品不是從一個或兩個國家的視野出發,而是站在整個東亞的歷史背景之下研究。東亞視點的介入拓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范圍,通過發掘和吸收新的史料,從發生學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跨文化書寫》一書匯集了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集中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異域描寫作了富于開拓性的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一是對于五四時期朝鮮題材小說與詩歌的研究。藤田梨那教授通過對五四運動與朝鮮三?一運動及日本殖民統治的關系,分析了郭沫若、蔣光慈、康白情、朱自清、殷夫等人的創作與政治、民族之間的關系;二是對魯迅與夏目漱石兩位作家創作關系的研究。作者指出了魯迅與夏目漱石對于留學異邦的不同體驗,然后結合具體的文本分析了《克萊喀先生》與《藤野先生》、《野草》與《夢十夜》四部作品,指出它們在觀念、象征性等方面的差異;三是對于郭沫若的朝鮮半島書寫的個案研究,通過對他在五四、流亡日本兩個時期作品的分析,指出了郭沫若的反殖民統治的精神與抵抗意識;四是對東西冷戰時期流亡作家司馬桑敦的個案研究。藤田梨那教授從后殖民的視角分析了司馬桑敦的小說與游記,內容涵蓋了中國東北、朝鮮、韓國、臺灣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第六章是對大陸上世紀90年代末女作家夏輦生韓人題材三部作品的分析,包括對日本與朝鮮、日本與中國、中國與韓國關系與歷史的表現。全書雖然由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匯集而成,每章各有側重,但整體上又始終圍繞著如何借助東亞視點看待中國現當代作家的跨文化創作,內在邏輯關系十分緊密,呈現了一個女性學者的精細和敏叡。
將東亞視點引入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要求研究者站在更為宏闊的文化視野上,爬梳中國文學的發生與東亞政治、歷史、文化的關系。它考驗著研究者的東亞學知識的深廣度。因此該書在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作品時,十分注重分析作家創作與東亞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關聯,通過引入他國的文學作品、報刊、著作等史料,勾勒出為人們所忽略的文學發生現場。這種東亞視點的引入極為有效地拓展了研究者提出問題和切入腠理的角度,往往對人們習以為常的觀點進行顛覆與重新分析。對于中國五四運動的發生,一般史著都將其導火索歸因于北洋軍閥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而藤田梨那教授則另辟蹊徑,通過對五四時期中國報刊中關于朝鮮獨立運動報道的梳理和對朝鮮、日本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指出了朝鮮的三?一獨立運動對于五四運動的直接啟示。三?一獨立運動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公平解決一切殖民地糾紛”等主張的影響,但這次運動最后遭到日本的殘酷鎮壓,列強卻對此視而不見。在詳實的史料梳理基礎上,作者站在東亞的整體視點下揭示了五四運動更為內在的導火索:“中國人民目睹朝鮮在國際社會上如此遭遇,再加上自己親身體驗的‘山東問題’交涉的失敗,依賴大國的幻想已經完全破滅,同時也激起了對本國政府和列強國家的強烈義憤。很明顯,朝鮮的獨立運動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正是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爭得民族生路的最迫近、最現實的樣本,五四運動更迫近地受了朝鮮獨立運動的影響和激勵。”這些分析對于全面認識五四運動發生的外因有著啟示價值。
同樣是由于東亞視點的運用,該書將過去不被主流學者納入研究范疇的流亡作家、他國的作家作品、東亞的社會史等材料囊括進來,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跨文化書寫為核心對象,旁收博采,條分縷析,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史料,在還原歷史人物、重返文學現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與一般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習慣從作品主題、表現手法切入作家作品不同,藤田梨那教授擅長在廣泛搜集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歷史環境進行分析,指出作家創作與真實歷史之間的聯系和差異,以嚴謹的態度對占據的史料進行細致合理的分析。如果說一些學者善于從思想主題、人物形象、敘事手法等角度進行切入,注重展現個人想象力與語言魅力的話,那么藤田梨那教授的研究則顯然低調而縝密得多,她不愿意在研究過程中同時肩負著作家與學者的雙重身份,而是以學者的嚴謹進行周密的分析,依據充足的史料還原出歷史面貌。郭沫若的《牧羊哀話》是五四時期中國最早出現的朝鮮題材作品,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作家通過一對朝鮮少男少女的悲戀故事,來反映朝鮮人民對于日本侵略的反抗。而藤田梨那教授則另辟蹊徑,通過對作品人物與歷史人物姓名相仿、年紀相仿、意中人被日本奪去等方面分析以及郭沫若的經歷,指出了“小說中閔佩荑和伊子英的人物設定受了朝鮮末代皇太子李垠婚姻事件的影響”。在詳實的史料梳理基礎上,作者站在東亞的整體視點下揭示了郭沫若創作《牧羊哀話》的內在動機:“郭沫若從李垠與方子的婚約聯想到少年少女時代就定下終身的李垠和閔甲完,激起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對閔甲完的同情,從而構思了《牧羊哀話》的悲戀故事”,“當時身在日本的郭沫若自然不能公開地將自己對朝鮮獨立運動的感觸表露出來,他只能用夢境、隱喻的形式和手法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
藤田梨那教授出生在天津,兼任天津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對中國文化非常熟稔;她又是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期生活在日本,深諳日本文學。這種身份本身即賦予藤田梨那教授“橢圓形的雙焦點透視”的特長,能夠在比較思維下認識中日兩國文化的關聯、轉借和差異。而她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比較思維的視野拓寬至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以東亞視點觀照中國現當代文學,因而擁有了超越單一國別的從容出入、舒展自如的學術風采。難能可貴的是,藤田梨那教授不僅具有宏觀的觀察視角,研究文學問題也旁征博引、跨越多個學科,而且她還秉持著日本學者的嚴謹態度、縝密思維,“重視文本的考證性研究、文學理論的運用。依各個作品的不同性質,關聯具體的時代背景、事件、政治動向、文學思潮與作者的思想,挖掘醞釀作品產生的史料、信息。”正是因為作者兼備了宏觀視野和扎實的史料功夫、敏銳的文本細讀能力,因而在走近作家心理、還原文學現場的工作中成果卓著,準確地發掘和評價了那些為人們忽略的作家作品,從而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打通一個貫通東亞的新領域。毋須諱言,如果對該書提出更高期待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其中還有可以繼續完善之處。該書在第一章分析五四時期的朝鮮題材小說與詩歌時,重點解讀了郭沫若的《牧羊哀話》、《狼群中的一只白羊》。而到了第三章專門研究郭沫若的朝鮮半島書寫時,這兩部作品又得到了大篇幅的分析。在一部著作中將相同的材料放置于不同的章節,不僅予人以重復、單調的印象,而且似乎也隱約地讓人感覺到能夠驗證作者東亞視點的材料尚嫌短缺,以致于作者對相同的材料不得不變換角度進行剪裁。自然,與藤田梨那教授在該書中所展現的開闊視野、史料功夫以及嚴謹精到的論學方式相比,這個缺憾不過是白璧微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