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鎰遜,徐 斌
(1.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廣西桂林,541004;2.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江蘇南京,210002)
課堂教學觀察是一種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于“課堂教學觀察”的校本研修既能強化學科團隊建設,又能促進教師自覺反思課堂,優化教學行為,增進主動發展意識。為了加強南京中小學教師對課堂教學觀察的了解和研究,2013年12月12日—13日,南京市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教育觀察》編輯部共同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舉辦了首屆“課堂教學觀察”南京交流研討會。第一天全天是專家報告會。會議邀請了江蘇省教育干部訓練中心嚴華銀主任、江蘇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耿涓涓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李如密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喻平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譚頂良教授等就課堂教學觀察問題各抒己見,作專題報告。第二天為研討活動,分別由新城小學、力學小學、中央路小學、赤壁路小學等提供課堂教學及課堂觀察的現場展示。南京市各區進修學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成員單位理事、分管校長、相關學科教師共近300人參加了本次交流研討活動。
12日上午的開幕式由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谷力主任主持。南京市教育局陳舒泛副調研員,市教育局高師處孟宇副處長,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谷力主任、黃銀美副主任,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梁藝總編輯,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耿涓涓教授等出席了論壇開幕式。首先,谷力主任對開展本次活動的目的、意義以及流程等做了介紹。接著,南京市教育局陳舒泛副調研員做了重要講話,他對本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本次活動安排的內容非常豐富、實在,既有六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又有四所學校四門學科的教學團隊展示,理念與實踐結合,這是奉獻給南京教師的一場“教育盛宴”。另外,全國正式刊物《教育觀察》雜志和《南京教師》深度合作,幫助南京的中小學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他希望老師們能有效利用課堂觀察這一有力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關注我們的課堂,把關注的焦點由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圖1 首屆“課堂教學觀察”南京交流研討會開幕式
12日上午,《教育觀察》雜志特約專家、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耿涓涓教授作了題為《課堂觀察:問題與方法》的學術報告。她從“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課堂觀察的兩種取徑:量化與質化”“課堂觀察的技術”這三個方面展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她認為,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僅僅是一種工具,為了解決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教育是關于生命成長的智慧,教師應當更關注學生基于自然稟賦的專業能力,用內在的觀點去看待兒童期;課堂觀察也分為量化研究中的觀察與質化研究中的觀察,兩者有些區別。谷力主任隨后與耿涓涓教授就教學的精細化、中西課堂教學的差異等技術化問題進行了交流,并總結、點評了這場講座。
12日下午由五位專家作微型報告,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課堂觀察進行了詳細闡述。
嚴華銀教授講座的題目是《我拿“什么”去觀察課堂》。他從“對觀課、評課(議課)的認識:敬畏課堂”“教師成長發展的機制和要素:設計教學、上課、外學(包括議課)與內化等”“教師觀課的基本前提”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課堂觀察必須具備以下要點:基本的課堂標準,科學的課堂理念,帶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力于自身課堂的改善。課堂觀察最終改善的是所有參與者的教學行為,提升的是大家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
喻平教授講座的題目是《課堂觀察的六個維度》。他從“觀察教學觀念的滲透”“觀察教學目標的設置”“觀察教學內容的組織”“觀察課程資源的開發”“觀察教學開展的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報告。同時,喻平教授對嚴華銀教授在前面拋下的三維目標的問題進行了回應,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李如密教授講座的題目是《關于課堂觀察的幾點認識》。他從“課堂是教學研究的‘田野’”“課堂觀察作為教學研究方法”“課堂觀察的兩種基本類型”“課堂觀察量表的常用形式”“課堂觀察的三種意識”“課堂觀察的基本功能”“現象—問題—觀察—分析—對策”“課堂觀察的局限”八個方面展開論述。這其中既涉及了課堂觀察的一些元問題,也包括課堂觀察的一些細節性原理,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糧。
譚頂良教授講座的題目是《從心理學角度看課堂教學觀察》。他從 “觀察誰?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對觀察結果的理性思考”等幾個方面入手,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一些獨特的看法,讓在座的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程序問題以及觀察的結果引起反思,真正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譚教授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觀察的事實和真相并不是統一的,所以在觀察中需要予以注意。
董洪亮教授講座的題目是《課堂研究:事實與意義維度》。他認為,“事實”回答是什么,“意義”回答為什么;“事實”只能采用“解構”的方式,而“意義”能使零散變為整體;沒有呈現,就沒有“意義”;對課堂的研究應該采取科學的方式;融合在“事實”中的“意義”,不光是個體的,也包括地方性的文化。最后,董教授做出一個提議:以“第三者”的身份進入課堂進行觀察。
在五位專家的講座后,谷力主任都做了精彩的點評,并與他們進行了交流,到場的教師也踴躍提問,將自己心中對課堂觀察的疑惑與大家分享,并從專家那里尋求新的解釋。

圖2 李如密教授作精彩的報告
13日,會議以教師上課、觀察團隊匯報觀察結果、專家點評的方式進行,將課堂教學觀察引入實踐層面,讓與會教師更明了、直觀地了解課堂觀察。
上午,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劉正松老師首先執教了一堂小學六年級數學課《認識百分數》。劉老師從投籃比賽導入,與學生一起討論了百分數、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的應用、百分比、百分率等問題。課后,新城小學的課堂觀察團隊五人對本節課的觀察進行了匯報,他們使用了觀察量表,并講解了觀察量表設置的依據。最后,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金春平老師對劉正松老師的課堂以及觀察團隊的表現進行了點評。他重點講解了量表的由來、具體劃分依據以及事實與意義的再認識等問題。
第二場由力學小學吉冬清老師執教一節小學二年級的美術課《自然現象》。她從天氣預報導入,與學生分享自然現象,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自然現象。隨后,力學小學的課堂觀察團隊對這節課的觀察結果進行匯報,包括吉老師的課前準備,男女生性別差異帶來的個性化差異(女生主要選擇了彩虹、雪景等美好的自然現象進行繪畫,而男生則更多選擇了火山、海嘯等災難性、刺激性的自然現象進行繪畫)。觀察團隊也給吉老師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如多進行因材施教,多結合2011版新課程標準等。最后,江蘇省教科院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張曉東博士從觀察的視角、目的,如何處理整體與局部等方面進行了點評,并提出自己的主張:復雜思考,簡單操作。
下午第一場由中央路小學祝艷老師執教二年級語文課《美麗的丹頂鶴》。她讓學生從“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品一品”“夸一夸”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多媒體,將音樂、畫面、視頻等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了解丹頂鶴,達到了課程教學目標。隨后,中央路小學的課堂觀察團隊就觀察結果進行了匯報,他們主要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語言表達、課堂表達等問題進行了匯報。最后,北京東路小學特級教師林春曹進行了點評,他認為,教學研究也可以如此美麗,把教學往前推進一步即是教學研究,教師可以進行“小觀察、大研究”,以小見大。同時,林老師也對本堂課的語言表達以及文本進行了點評。
下午第二場由赤壁路小學吳冰燕老師執教“The Horse and The Dog”,她借助多媒體設備,與學生一起閱讀本課,并讓學生進行了分角色扮演,整節課生動活潑、氣氛熱烈。隨后,赤壁路小學課堂觀察團隊進行了點評,他們從選擇觀察的視角、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視角、觀察結果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因為吳老師是入職剛兩年的年輕教師,所以觀察團隊從教師提問、教師反饋、學生課堂參與三方面進行匯報,并找出了吳老師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最后,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張伊娜教授對這節課以及觀察團隊進行了點評。她認為觀察團隊選擇的觀察點對年輕教師的發展很適用,有助于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同時,張教授也從英語學科專業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有些觀察點還可以再細致一些,將英語學科的特點再緊密結合等。

圖3 劉正松老師在執教數學課《認識百分數》
最后,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黃銀美副主任對實踐層面的四堂課以及四個觀察團隊進行了總結,充分肯定了這一屆“課堂教學觀察”論壇的成功,也提出一些在以后的論壇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屆“課堂教學觀察”論壇南京交流研討會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交流研討會課例展示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