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華
(南京市力學小學,江蘇南京,210024)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而美術課程是最能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它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我們力學小學美術課堂倡導學生“個性化表達生活”。
倡導學生個性化表達生活,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作為一線教師,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是有共性特點可尋。有的是年齡差異造成的,而有的是男女生性別差異造成的。本節課,我的美術課堂觀察方向主要就是關注男女生的個性差異。關注男女生個性差異,能更好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性別心理、個性特點,更深入了解學情,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并進行方向性引導。
本次美術課堂觀察在課前就開始進行了,二(1)班共有38名學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20名。本課作業設計涉及了很多美術材料,需要學生具有使用這些美術材料的經驗。而借班上課使得課前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學情,所以我們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材料,讓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去體驗這些材料。在這一節體驗課上,男女生的反應就明顯體現出有趣的差異性。
這節體驗課給每一位學生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材料,讓學生分別自由體驗材料的不同特性。我們發現男生更有探究性,多數男生在材料紙上畫出了不成形的色塊、線條,他們好像更著迷于繪畫工具在不同材質上的反應。因此,從畫面上看——各種線,各種色塊,缺少造型與輪廓感。而女生則更注重裝飾性、秩序美。整張小紙片裝飾著各種具體的形,畫面較為工整。

在體驗刮蠟畫紙時,班上有7名男生把紙上的黑色涂層全部刮掉,露出下面彩色的背景,理由是“想看看這下面是什么”。而多數女生選擇按照平時的習慣,用線條造型。兩名女生在看了同桌的男生刮光了涂層后也把涂層全部刮掉了,理由卻是“我覺得下面的彩色紙花紋好看”。

本節課內容為自然現象,學習形式為小組合作,我們特意另外安排了全部由男生和全部由女生組成的兩個小組。
在對本課主題內容的關注興趣觀察中,我們發現全班學生注意力集中,能夠圍繞老師設置的教學環節進行學習活動。男生思維活躍,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在積極舉手發言方面,本節課男生舉手要求發言的數量占絕對優勢,女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數舉手。男女生在行為特點差異上表現為:男生比較好動,站起來舉手要求發言的全是男生,欣賞圖片時有三名男生邊看圖片邊擺弄桌子上的工具材料,兩個男生忍不住回頭和后面的同學交流感受,貫穿整個課堂變化各種坐姿的也都是男生。但是我發現其實大多數時間男生的注意力還是能夠集中在課堂內容之中。而女生更有秩序性,安靜聽課的占絕大多數。有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展示出了追求唯美的特性,如有女生用“風吹草動、雨過天晴”來回答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的問題。
在對繪畫材料的選擇這一項進行觀察時,觀察結果較為有趣。在開始的試畫階段,只有一名女生選擇了老師畫好的半成品稿,理由是“我不會畫”,其他學生的選擇五花八門。而在后面的美術作業中,一半以上的人都選擇了老師的畫稿,但是男女生的答案還是有差異的,男生普遍認為“這都畫好一大半了”,“省事”,“好看”。女生的理由則是“我畫的沒有老師畫的好看”,“我本來就想畫這個的,老師畫的比我好”。材料選擇的變化也說明教師的示范畫對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在觀察災難性題材的選擇傾向時,本節課男女生差異明顯,18名男生中有14名選擇了表現災難性的題材,20名女生中有15名選擇了表現比較唯美的彩虹、小雨、白云朵朵、海浪等,還有一名女生在一張紙上整齊的列表畫出了六種不同的自然現象,其中兩種是災難性的。在全部由同性組成的兩組中,男生全部選擇了災難性題材,三名男生畫的是火山爆發,另外一名畫了海嘯;而女生那一組,三個人畫了彩虹,另一個列表畫了六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這也說明了孩子之間會相互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拿到黑板前展示的學生作業中,有兩張畫讓我印象深刻,這兩張都很有美感,一張表現的是火山爆發,一張表現的是夕陽西下的椰樹剪影。表現火山爆發的是個女生,表現夕陽西下的卻是男生。在為數不多的選擇與同性學生不同的表現題材的作業中,卻出現了高比率的優秀作業!這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異性別之間個性特征滲透時,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更完善、更多樣化?

在這次課堂觀察中,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追問和實踐。觀察了解男女生的性別差異后,我們是不是可以調整自己的評價標準,對男生的大、小動作多一些包容?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多關注個體,給予女生更多鼓勵?我們是不是可以挖掘教學內容的寬度,讓它更多維、立體,讓每個孩子都能發現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