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婷
(南京市翠屏山小學,江蘇南京,211106)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學做合一”方法的指導,并結合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思維活動依賴具體的事物和經驗的支持,我們認為,進行語文的體驗教學在現代課堂中尤為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目標和內容”中有關“識字與寫字”中明確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目標和內容”有關“識字與寫字”中明確指出: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為了能讓學生牢記漢字的筆順規則,在實踐中感知、體驗,寫字之前,教師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寫字操,如“寫好字,有技巧,活動小手手更巧。壓壓手,彈彈指,我們一起來寫字: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先里頭后封口,先中間后兩邊”。這樣以兒歌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做一做寫字操,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活動了小手,更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寫字的樂趣。
在教學漢字的基本筆畫時,我們把基本筆畫與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聯系,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基本筆畫的書寫特點。如:長橫形似扁擔,點多像小石子呀,撇像極了被風吹拂的柳枝,捺很像一把刀,提跟流星差不多。豎有時像針,有時像柱。教師也可以把這些基本筆畫的書寫要點融入到兒歌中,再讓學生來誦讀、體驗。如:撇似柳枝捺如刀,點像石子橫擔挑。折肘有力提筆快,如針如柱鉤見巧。
觀察字形結構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圖片與漢字進行比較,以直觀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漢字的書寫要點,將字寫得勻稱、美觀。如張仁康老師所編寫的《輕松寫好字》一書中有身穿披風、頭戴氈帽的古人圖片與含有撇畫的半包圍結構的漢字進行比較。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這位古人迎風佇立在風雪中,側目凝視遠方,他身上的披風被風吹起,就如右側漢字的撇畫一般。衣服是動的,人是靜止的。那么在書寫含有這類撇畫半包結構的漢字時,學生們很容易就能找出這類字的書寫要點:動靜結合、首點右偏、撇有被風吹起感、左上部件裹住右下部件、右下部件要寫得穩健。
我們在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特點時還借助圖形讓學生進行體驗。如“恒”要寫得左窄右寬、“響”要寫得左小右大等。以圖形相拼的方式表示字形特點,學生便能一目了然。
對于漢字內部筆畫之間的比較,我們還借助形體,讓學生體驗書寫要點。如左右結構合體字的左右兩部分字形存在相向或相背的情況。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相向或相背站立來體驗字形特點,學生便很容易理解。
除此以外,還可以借助肢體動作,讓學生體驗漢字內部筆畫之間的書寫要點。如,“口”要寫得上寬下窄,“品”要寫得上窄下寬。課堂中,教師通過讓學生用小手擺一擺“上寬下窄”“上窄下寬”這樣的姿勢,從而使他們領悟要點,將字寫得勻稱、美觀。
總而言之,體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引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漢字,找到將字寫勻稱、美觀的方法。
[1] 張繼安.生命的靈性在這里閃光——翠屏山小學“生態體驗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觀察,2014(6).
[2] 〔美〕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 王燦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