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豐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表現在: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和實踐能力,人文性是指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語文德育是指在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政治、革命理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中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人生觀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學校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單元結構,各學科與德育教育是相互滲透和反映的,特別是文科類,尤其是語文。可以說任何一門教育,沒有哪一門可以像語文教育那樣,跨度時間如此之長,內容如此之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語文學科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文質兼美的愛國篇章相結合,如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艾青《我愛這土地》、余光中《鄉愁》、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等,不勝枚舉。所以說,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傳授一種技能教育,更是強大的德育教育載體。
目前,中學生對社會的接觸和了解越來越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有時會超出語文課的正面教育,而當他們一旦接觸到這種社會現象時,就會對正面教育產生懷疑。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面臨新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讓精神化的語文課能喚起人對未來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心靈暢流情感的花園,體驗人生百味,實現人生價值。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精神的家園,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課改下把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呢?
一、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論語>十則》通過用名言來激發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二、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
“‘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征及發展規律為依據,以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前提,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愿望、喚起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核心,以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為基本特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信任他們,使他們在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關照自我,認識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1.自主學習,展示個性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就必須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礎上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潛質。
2.暢所欲言,不拘一格
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解釋;概括同一課文的段意、中心,可以采取不同的語言形式;圍繞同一問題說話,可以發表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師就不應該只拘泥于教學參考書上的既定答案,只要學生的答案有一定合理性,就不應該輕易否定,而是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深入思考,積極創新
閱讀,是一個走近和走進文章世界的美妙過程,對文學作品而言,更是一個以“文本”解讀“文本”的微妙過程,文學欣賞恰恰是以個性解放生命意識的張揚為其追求價值的。一方面,文學欣賞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體悟與反思;另一方面,文學欣賞也改善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及時肯定學生的一些獨辟蹊徑,但又合乎情理的見解。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強德育的教育性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機械地緊跟“形勢”,過于空泛,沒有能準確、充分地反映和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中學生成長的需求,使教育內容嚴重滯后。而當前的中學生思想活躍、觀念新、信息靈,這都迫切要求課程內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語文教材應該說已基本達到了這個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幾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作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記敘他與父親之間催人淚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國石拱橋》中橋梁專家茅以升以無比自豪的口吻介紹了中國石拱橋這一令人贊嘆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故宮博物院》則可以看作一篇游覽故宮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的解說詞。這些又都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極好教材,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使二者融為一體。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