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積極尋找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進口,戰略方向沒有問題,但我們必須對普京的能源戰略理念有清醒的認識。
2013年12月18日我從紐約飛回北京,飛機上拿了兩份當日的報紙,一份是英國的《金融時報》,一份是美國的《紐約時報》,兩家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普京出手援助烏克蘭報道暨評論文章。
烏克蘭處于歐洲與俄羅斯之間,其地緣政治價值不言而喻。冷戰結束后,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就曾指出,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可能再成為一個歐亞帝國;俄羅斯可以爭取成為帝國,但至多是一個亞洲帝國,并可能卷入到中亞的紛爭之中。
如果烏克蘭倒向俄羅斯,那么波蘭將處于東西方爭奪的前線。俄羅斯的政治家對地緣政治從來都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硬朗的手段,只是由于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原因,在與西方的競爭中俄羅斯長期處于守勢。
星移斗轉潮漲潮落,此時此刻天時地利人和都轉到了俄羅斯一邊。
11月21日,烏克蘭突然宣布停止與歐盟進行的聯系國協定談判,從而使11月29日雙方簽署協議的計劃泡湯。在加入歐盟前的最后時刻,烏克蘭“反水”了。在加入歐盟還是普京倡導的歐亞聯盟之間,烏克蘭還左右徘徊。正因如此,普京適時給了烏克蘭一個胡蘿卜。普京的大禮包(至少20億美元/年購氣支持節省加150億美元債券購買承諾)既解了烏克蘭的燃眉之急,也是對亞努科維奇的獎賞。
盡管普京公開宣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援助只是為了幫助“兄弟”,沒有任何政治條件。但反對派領導人雅特森尤科說:“只有老鼠夾上的奶酪是免費的”,烏克蘭的反對派質疑總統亞努科維奇接受援助背后可能的交易。
對這一點,《紐約時報》評論說:“俄羅斯此時的大筆援助的確是個勇敢的行動,但風險也很高。對正在進行中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有火上加油的效應,也許會進一步加深國內的政治混亂。”
前美女總理季莫申科正在獄中服刑,起訴她的理由之一就是在與俄羅斯簽署天然氣貿易協議時出賣了國家的利益。如果反對派的抗爭獲得成功,亞努科維奇重蹈美女總理前車之轍不是沒有可能。風險對俄烏兩國總統政治家都很高。
2006年1月1日上午10點,當烏克蘭和歐洲人民在嚴寒中慶祝新年到來之時,俄羅斯關閉了管道閥門,斷然終止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起因在于2004年12月烏克蘭舉行總統大選時,俄羅斯曾赤裸裸地加以干涉,普京總統親自指揮了干涉行動。但是,親俄派的候選人亞努科維奇(現任總統)最終仍然以失敗告終,他的政敵打著親歐美旗號的尤先科成功當選。
為了報復烏克蘭隨后一系列的親近歐洲疏遠俄羅斯的行動,俄羅斯以“同氣同價”的理由提出要烏克蘭以國際價格購買俄的天然氣。面對突然4倍多的漲價,烏克蘭斷然地拒絕了俄羅斯的要求。
惱怒的普京政府在2005年末向基輔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基輔當局不接受每千立方230-240美元的國際價格,俄羅斯將于下年1月1日停止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于是便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烏克蘭“斷氣”事件。
此事件不僅是烏克蘭社會深受影響,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減少了三分之一,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里缺少天然氣結果可想而知。
普京對前部分發生“顏色革命”的獨聯體國家實施天然氣制裁“懲罰”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除,人們對“俄羅斯是可信賴的能源供應國家”的承諾被大大地打了折扣。當下,普京以天然氣降價三分之一支持亞努科維奇政府度過難關,作為對其親俄政策的“獎賞”。
不論是8年前對尤先科政府的“懲罰漲價(8年間,天然氣價格由每千立方米50美元漲到了400美元,增加了800%)”還是這次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降價獎賞”,普京以能源為武器以實現自己的外交目標的重要手段給世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對這一點,普京從來都不隱瞞,相應地消費者對俄羅斯對普京的不信任也是自然而然的。
傳統上烏克蘭嚴重依賴于俄羅斯的油氣供給,獨立20年了,70%的天然氣還來自俄羅斯,缺乏多元化來源就缺乏與俄羅斯談判的砝碼。痛定思痛,今天烏克蘭在尋求進口多元化和勘探開發本土資源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堅定和執著,并已經初見成效。從歐洲、土耳其方向來源的天然氣在持續增長。
中國正在積極尋找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進口,戰略方向沒有問題,但我們必須對普京的能源戰略理念有清醒的認識,油氣不僅是能源資源,也是政治資源,可以用來懲罰政敵,也可以用來拉攏伙伴和支持兄弟。歷史上,用其資源做政治武器的不僅有俄羅斯,許多國家都用過,有些國家也還在用,但像普京這樣絲毫不加掩飾,如此短期效應驅動的“獎懲”行為是越來越少見了。
21世紀世界能源將進入新的轉型期:從供給的角度看,美國頁巖氣革命、美洲新中東、中東新氣象和俄羅斯動向、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規油氣比例持續增加,天然氣(LNG)黃金時代正在來臨。
在能源消費增長減緩的背景下能源供給增長加快,能源轉型的指向日益清晰。隨著包括油氣在內能源供給的日漸寬松,能源競爭的重心將逐漸從競爭資源轉向競爭市場和客戶。這個轉型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能源行業是個長周期的行業,需要長周期的戰略規劃和投資實施。
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主要石油資源出口國已經感覺到了這個趨勢,他們正在布局亞洲和中國。中國作為最重要市場主體對能源轉型必需做好戰略規劃和全方位的準備。在能源領域中國不需要任何人的獎賞和懲罰,所以必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準備充分才能主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