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
魏丹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目的探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成2型糖尿病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分為頸動脈AS組和頸脈動正常組,給予兩組患者運用彩色多普勒檢測頸脈動中膜厚度及粥樣斑塊。檢測患者抗孢疹病毒抗體、血清抗拒細胞病毒抗體、抗肺炎衣原體抗體、高靈敏C反應蛋白、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結果頸動脈AS組和頸動脈正常組抗HSV IgG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AS組抗HGMV IgG陽性率明顯高于頸動脈正常組及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脈粥樣硬化與抗HGMV IgG、hsGRP、HbA1c呈顯著相關性。結論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微生物感染的幾率發生大,糖尿病動脈樣硬化的發生及發展可能有微生物感染及炎癥反應的參與,還需進一步研究它們與動脈粥硬化發生及發展的確切機制。
糖尿病;2型;微生物感染;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以胰島素抵抗為主,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雖然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作用效果較差,從而導致患者體內相對缺乏胰島素。目前會引發2型糖尿病病變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近年也有研究表明[1],除了傳統因素之外,微生物感染及炎癥反應也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該院為了更好的研究微生物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特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成2型糖尿病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分為頸動脈AS組和頸脈動正常組,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33.3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患病時間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兩組糖尿病患者均行檢測空腹血糖、血脂、測量身高,體重及血壓,詢問病史等。采用美國公司提供的彩超進行檢測,讓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取平臥位,測定雙勁動脈起始段2 cm內,距頸總動脈分叉1 cm處后壁內中膜厚度且伴有軟、硬性斑塊,可判定為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還可對患者進行病毒抗體檢測。
1.3 統計方法
該次檢驗結果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患者抗孢疹病毒抗體、血清抗拒細胞病毒抗體、抗肺炎衣原體抗體、高靈敏C反應蛋白、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用(±s)表示,用t檢驗。
頸動脈AS組和頸動脈正常組抗HSV IgG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AS組抗HGMV IgG陽性率明顯高于頸動脈正常組及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脈粥樣硬化與抗HGMV IgG(t=0.457,P<0.05)、hsGRP(t=0.531,P<0.05)、HbA1c呈顯著相關性。
2型糖尿病與1型糖尿病相同,都是因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等都會增加患病風險。該類病人中有一部分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島素增高及補償胰島素抵抗。有研究指出[2],糖尿病最嚴重的病變既是動脈粥樣硬化,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糖調節受損,則說明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較為嚴重。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就是正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是長期、慢性且持續性的炎癥。許多炎癥因如白細胞介素-1(IL-1)、干擾素-γ(INF-γ)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都會通過旁分泌作用或血液對胰島素信息傳導進行干擾,起到抵抗胰島素的不良反應。此外,一些非生物感染非常普遍,多數呈現不顯形干擾和臨床潛伏,危害免疫功能低下的糖尿病患者。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AS組和頸動脈正常組抗HSV IgG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動脈粥樣硬化與抗HGMV IgG、hsGRP、HbA1c呈顯著相關性,與HDL呈負相關,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還與血糖及血脂有緊密聯系。
目前,有相關研究資料指明[3],炎癥會在感染的基礎上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HSV/HGMV感染的潛伏會造成大血管壁,進而損傷血管內膜受損。炎因子會因炎癥過程的持續發展加快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凋亡速度,促進斑塊內新生血管形成,導致纖維帽變得薄弱,質核心擴大,斑塊破裂,血管中有脂質斑塊內容侵入,進而形成血栓,引發一系列急性冠脈綜合癥等臨床表現。目前,臨床上也通過運用一些抗炎作用藥物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如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降糖藥(二甲雙胍、格列酮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都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改善胰島素抵抗。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微生物感染的幾率發生大,糖尿病動脈樣硬化的發生及發展可能有微生物感染及炎癥反應的參與,還需進一步研究它們與動脈粥硬化發生及發展的確切機制。
[1]李海峰,楊勇杰,劉麗娟,等.老年人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9):964-966.
[2]俞立波,沈鶯,李連喜,等.頸動脈和下肢動脈超聲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的比較[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27):2143-2145.
[3]陳靜,林源,黃之杰,等.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6):2953-2955.
R587.2
A
1672-4062(2014)08(b)-0072-01
2014-05-27)
魏丹(1986.7-),女,河南新鄉人,初級檢驗師,本科,研究方向:檢驗方向,微生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