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昌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 741018)
生態倫理視野下的現代生態倫理教育
陳玲昌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 741018)
生態危機是人類共同面臨并亟待解決的難題,生態倫理建設乃至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生態危機的重要舉措。生態倫理建設不是狹隘意義上的自然保護主義,而是生態經濟的理論基礎,它不是簡單地強調自然的某種權利,而是更緊密地與人聯系起來,其倫理實質正是尋求各方利益(自然、人類、社會、經濟)的交叉和平衡。生態倫理建設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意義重大,其中生態道德教育是其基礎工作。如何將生態道德教育貫穿在整個國民教育系統和普及在全民的終身教育過程中,如何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導向,改變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觀念,使現代化建設具有可持續的自然機制與合理的人文支持,這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生態倫理;生態道德教育;生態文化教養
21世紀的科學技術把人類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使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然而作為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已經出現了諸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嚴重問題,且長期以來的環境責任與環境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在困擾著人類。人們通常將生態危機的產生歸因于對科學技術的濫用、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或者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因素,實際上生態困境標志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失衡。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態與社會的持續發展。如果沒有道德力量的約束,現代技術運用中的任何一種力量都可能顯現出其破壞性特征,其結果必定會造成一種難以挽回的毀滅性力量。盡管人們采用各種方法試圖緩解和消除生態危機,但危機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究其原因,不在于我們缺乏必要的技術能力,而在于缺乏必要的倫理意識。只有在倫理道德上認識生態困境,才是應對生態危機最為根本的辦法。
生態倫理又稱環境倫理或環境哲學,其主要內容是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皆具有內在價值,人應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不再是自然倫理的中心,應把道德關懷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并承擔道德代理人的責任;人與自然應協同發展。它著眼于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于人與自然的倫理價值關系,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派別的爭論由來已久。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倫理學中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派別的爭論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就是以人為本,主張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強調人類的利益應成為人類處理自身與外部生態環境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最終的價值標準,生態倫理的提出是為了實現人類的長遠利益與根本利益。該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義務,而自然,只是對這種義務起到工具的作用。但非人類中心主義——即生態中心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持尖銳批判態度,把人類中心主義看作是環境保護的最低境界,認為人類應全面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建立一個以自然生態為尺度的倫理價值體系和相應的發展觀。
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在價值層面上主要表現為是否承認非人類存在物內在價值的存在。所謂“內在價值”是自然以自身為目的的價值,它是自然系統自我存在、自我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隨著這兩大派別思想的進一步碰撞和生態倫理基本思想的進一步豐富發展,二者都承認自然內在價值的存在,自然是我們人類給予最終道德關懷的對象,人類應該在尊重其內在價值的基礎上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對于自然負有不可回避的道德責任。在此過程中不難看出,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有相互融合的趨勢,這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天,生態需要已逐漸成為當代人的新需要,生態平衡成為生存、安全、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內容。為了挽救這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瀕臨毀滅的地球,重新規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我們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目前這一問題已引起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專家學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所謂“生態道德教育”,就是將生態倫理學的思想觀念變成人們的自覺行為選擇,是人類特有的以道德自覺精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生態道德教育建立在環境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新的道德教育觀。它旨在實現思維價值觀的根本變革,使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喚起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良知,有意識地調控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樹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價值觀念和遵循環境公平與正義的自覺性,藉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它從道義上確立人類在與自然關系上所承擔的權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諧性。它要求人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維護生態平衡;既考慮當前的發展,又要考慮后代的需要,考慮整個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只有所有生命同時生存,互相依賴,友好相處,共同發展,自然才能繁榮、美麗,人類才能幸福、快樂。我國專家在討論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時,將我國公民的生態道德行為界定為以下三條:①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過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權利,并承擔有保護子孫后代,滿足其生存需要的責任。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享有其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維持其生存的權利,人類承擔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③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壞、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生存權利的行為是違背人類責任之行為,要禁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生態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全民教育與持續性教育的統一。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生態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最大可能地有效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內在動力。如果社會建設主體缺乏起碼的生態文化教養,無論我們在社會的制度設計、政策法規等方面做得有多么好,我們仍然不能夠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切實有效地推向前進,美麗中國夢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生態文化教養,就是社會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環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會成員具備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厚的生態文化素質。它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見識、態度和直觀感受,即我們通過所說的真、善、美三個維度。它包括生態知識教養、生態倫理教養、生態審美教養。二是關于人類生活實踐的教養,可以稱為生態行為教養,即我們如何在現實的生態環境中實際地養成對待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生態文化教養的養成要從孩子抓起,要引導青少年懂得,保護環境、愛護生態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要積極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要珍惜每一粒糧食,節約每一滴水,愛護每一寸土地,保護每一個物種;要反對和杜絕一切形式的揮霍及浪費;要反對任何形式的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要自覺地與破壞生態環境平衡的思想和行為作堅決斗爭;要還自然以自由,給別的物種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未成年人生態文化教養的基本內容有四個方面,即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樹立觀念和規范行為。著重在兩個場所進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首先,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應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內容。通過各學科教學,一方面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環境科學與環境衛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生態道德教育,培養其生態道德意識,通過課堂生態理論的學習,規范受教育者的生態行為。其次,家庭教育是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基礎。家長應該首先重視和掌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視生態道德教育的氛圍,使家庭中每個成員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態道德意識,并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自覺踐行生態道德行為,養成應有的生態道德素質。
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要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國情相結合,與中國生態文化傳統相結合,同時要吸收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來發展當代的生態文化。
首先,要將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徹底貫徹在整個生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位教養。我們主張這種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深厚生態文化教養的人,這就需要確立生態文化教養的價值理想作為這種教育的根本宗旨。在生態文化教育中,不能只是要求人們掌握現代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知識,而是更應該強調培育具有建設生態文明能力、具有生態文化教養的人的教育理念,來建立和不斷完善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教育體系,以此來開展長期的、全面的生態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態文化素質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其次,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養的教育,必須將此視為一項終身教育,一項全民教育。創建生態文明根本上取決于作為生態文明創建者的主體條件,取決于每一個社會成員建設生態文明的素質和能力,取決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持續努力。我們常說到教育,卻很少提教養,但教養比教育更重要:教育不足,可后天彌補,沒有教養,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教養實際上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天花板,決定著孩子一生的行程。有什么樣的教養,就得到什么結果。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養的教育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教育,故不能指望單純依靠教育部門來完成,只有公眾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行各業的支持才能長期堅持下去,并不斷取得進步;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養的教育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因為這種知識本身就是眾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的整體,應該開創新的教育方法來進行,不能采取傳統的分割學科的方法來加以實施;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養的教育也是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并最終服務于建設生態文明目的的教育,這種教育所獲得的知識、道德、智慧和所有能力,都應該應用于每一個人的生存方式中,通過每一個人自覺積極地發揮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大作用,促進生態文明的中國社會模式逐漸發展成熟。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題。他指出,“你的行動,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看作是手段。”“人是目的”這一命題,深刻表達了人的價值與尊嚴,他相信每一個人都因為擁有理性而具有內在的價值,從而成為自在的目的本身。它是現代關于人的主體性的最經典的論述。生態倫理成為可能的合理性建構就是“人是目的”,生態倫理教育就是要合理解讀“人是目的”。在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今天,每一個具有自我性的感性個體必須拋棄唯我獨尊的狂妄,在互惠共生的意義上超越占有性的生存視界,更加清醒地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所認識。我們要學會在不違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眾對已習慣化了的現實利益做出主動的放棄,從而使未來人類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同時,我們看到自然萬物本身具備的“內在價值”,看到它們作為種的形式、作為類的存在物延續下去的需要和人類終極關懷的趨同性。當人類以此為出發點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生態倫理就有了現實的根據,生態倫理便成為了人的倫理,最終也成了人的內在自覺了。
B82-058
A
1009-6566(2014)06-0092-03
2014-09-03
陳玲昌(1977—),女,甘肅永靖人,中共天水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