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香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民國報紙是民國時期(1911~1949年)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研究民國時期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生活各個方面的重要文獻,是民國時期文化寶庫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有機組成部分。“《據民國時期總書目》統計,民國時期,我國出版的中文圖書達10余萬種。報刊的種類至今沒有確切數據[1]。”2011年底重慶圖書館整理后的館藏民國報紙有312種。民國報紙種數多、數量大、出版地廣、版本眾多。民國報紙是民國文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文獻具有史料價值與歷史文物性,在學術界有“民國善本”“新善本”“新文學善本”之說,極其珍貴,應加以特殊保護。但現有的保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只能保護少量文獻。筆者在指出民國文獻基本價值的基礎上,進而論述了民國報紙的珍貴性以及加強民國報紙保護的對策。
民國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內憂外患的時期。民國報紙是中國新舊、中西各種社會思想匯聚、碰撞的特殊社會轉型期思想、文化的最主要載體,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史實的最原始記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總目》把善本書的標準定為‘三性九條’。‘三性’指古籍善本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九條’是對‘三性’的補充和具體規定[2]。”據此,筆者對民國報紙的價值進行分析。
從歷史文物性來說,民國報紙是文物珍品。文物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民國報紙反映了民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內容,見證了近代中國歷史最動蕩的時代,見證了近代中國人前仆后繼地探索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進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將古籍下限認定在辛亥革命以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承上啟下”的民國文獻也應納入被保護的范圍,否則“民國斷層”。打開館藏《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筆者發現紙張不時掉渣,頁面發黃,紙質發脆,冊頁開裂,基本不具備閱覽條件。民國時期的報紙已90%以上破損,有相當數量的報紙已經完全失去機械強度,一觸即破,瀕于毀滅。據介紹,存在這種狀況的不止重慶圖書館一家,在民國報紙藏量較多的國圖及南京、上海、廣州等地圖書館,民國報紙的境地與重圖大同小異。民國報紙珍貴,并且有“消失殆盡”的危險,鑒于此,民國報紙在收藏界的價格也日益攀升。號外、特刊、專刊、紀念刊、創刊號類的報紙尤其珍貴。如館藏《新華日報》1949年8月19日號外,據傳價格已達5萬元人民幣。一張普通的民國報紙價格在30元人民幣左右。
從思想性來說,民國報紙含有大量學術珍品。在學術界,民國時期被認為是中國繼先秦時期、宋明時期后的“第三個諸子百家時代”。民國時期有許多新思潮的涌動、新學派的迭起,中西文化交流,新舊思想沖突,留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文化遺產。中國幾乎成了世界學術的縮影,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民國時期的核心主題是中國向何處去。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封建勢力、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等各個階級都在積極尋求中國出路。各種報紙代表著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立場和觀點,能夠客觀地反映這一時期歷史的本來面目。《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分別代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立場和觀點。眾多學人更是起到帶頭作用,他們紛紛議論時事,闡述哲理,積極撰文發表自己的見解,民國報業異常繁榮。《新華日報》上有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李濟深、柳亞子、譚平山、朱學范、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羅隆基等名流的文章。重慶圖書館收集了館藏民國報紙的抗戰歌謠,竟達700余首,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戰爭的原貌。
從藝術性來說,民國報紙含有大量藝術珍品。“只有現存民國文獻能反映出當時的印刷水平與多樣化,而且其中不乏印刷考究、插圖精美、具有藝術性的文獻[1]。”以《女學報》為例,這是在戊戌變法的高潮中,由中國女學會創辦的中國第一份婦女報紙,單面印刷,折疊成32開書的形狀發行,閱讀時打開。這種獨特的形式具有內容、版本上的雙重價值,堪稱珍本。民國報紙用紙多樣化,以進口新聞紙為主,國產機制紙、手工紙次之,土機制紙又次之。民國報人對標題制作非常重視,有不少神來之筆,“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題好一半文”。民國報紙插圖精美,翻閱館藏《新華日報》,期期都刊登漫畫。其中不乏名家的漫畫連載,如汪子美漫畫連載。民國報紙中,一幅幅名流手跡既是廣告,更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民國時期的報載小說是文學商品化運作的成功范例;民國報紙的文藝副刊更是現代傳媒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在現存各時期的歷史文獻中,民國文獻的保存難度比古籍線裝書還大,而民國報紙的保存難度最大。在館藏各類、各歷史時期的文獻中,民國報紙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民國報紙大部分呈酸性,其中近半數報紙酸化現象較重或嚴重;民國報紙的酸老化速度較快,PH值下降速度為0.02/年[3]。”“經國家圖書館測定,民國普通報紙的保存壽命為50年左右,民國圖書的保存壽命為100年左右[4]。”按此推算,如不及時搶救,民國報紙很快將消失殆盡。
重慶圖書館保護民國報紙的做法主要有:
從理論上講,圖書館的庫房應該具備恒溫(18℃~22℃)、恒濕(50%~60%)、避光、防塵的存放條件。80年代初,特藏書庫在全市最早安上空調。1997年,在重慶市政府財政的支持下,撥出專款1700萬,建成8000平方米的特藏書庫。2007年,重慶圖書館搬到沙坪壩新館后,庫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安上抽濕機和空氣過濾器;為報紙配制專用函盒,基本達到了恒溫、恒濕、避光、防塵的藏書標準;并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長效滅蟲方案,確保報紙安全。
為了避免民國報紙“消失殆盡”,重慶圖書館對民國報紙進行縮微化和數字化,以新型載體保護文獻內容,以復制代替原件的閱覽和利用服務,從而達到保護民國報紙原件的目的。重慶圖書館現已完成所有重要民國報紙的縮微化工作,制成縮微膠卷75種、723卷。對于那些特別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文獻,只要其他省市圖書館已縮微復制成膠卷,重慶圖書館就會竭盡所能購買。迄今重慶圖書館已購買3559卷,每年還將繼續收集。目前重慶圖書館民國報紙數字化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目標是將報紙全部制成方便讀者檢索查閱的PDF格式的電子文檔。
民國報紙近幾十年來之所以破損嚴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觀念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視。因此既要提升讀者對民國報紙的保護意識,更要加強工作人員、政府和社會人士的保護意識。近幾年,從已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著看,有關民國文獻價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國書刊上,很少有人提及和重視民國報紙的保護。
民國報紙的保護和修復需要一定的經費保證,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要爭取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同時,也可以嘗試向社會各界募集資金。國家對民國文獻保護和修復投入的資金,相對于實際需要,幾乎是杯水車薪。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人也許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遺書,卻有可能看不到民國報紙,實為憾事。
必須盡快培養一批具有報紙修復知識的專業人員,加強報紙的原生性保護。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先例可尋,在圖書館領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新課題,但可以借鑒古籍修復方法,摸索著前進,逐漸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修復手段。邀請古籍修復專家前來授課,或者與古籍修復人員探討報紙修復方法等,一起攻克民國報紙的修復難關。
目前尚無被圖書館界認可和普遍采用的修復技術和設備。建議由文化部或國家圖書館帶頭,組織相關行業專家聯合攻關,盡快研制出高效可行、操作簡單、經濟適用的相關技術和設備,以解決眾多圖書館資金和人才限制問題。同樣,在修復材料上,由于民國報紙用紙的多樣性,因而研制生產與之相匹配而又經濟實用的修復紙張、粘合劑等材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抗戰期間報紙的PH值明顯高于抗戰前與抗戰后報紙的PH值[3]。”有鑒于此,在有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優先對抗戰前后的報紙進行脫酸處理。即使是抗戰前后的報紙,也分油印和鉛印,還分不同的紙張。脫酸處理需要高昂的資金投入,所以各圖書館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性地進行脫酸處理。
相對于縮微化和數字化,影印出版在載體和形式上最接近民國報紙的原貌,也最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影印出版能使最接近原貌的文本化身千萬億,廣泛普及,方便讀者獲得。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民國報紙都在被頻繁利用。因此,可根據讀者利用率和報紙重要程度再版印刷或制成復印本。館藏《新華日報》就分為原版和影印本。而被頻繁利用的館藏《中央日報》、館藏《掃蕩報》等大量報紙卻沒有影印本。因此,這方面的工作要制定統一的規范并嚴格遵照執行,以加強民國報紙的保護和利用。
[1] 鄭春汛.民國文獻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4):40-42.
[2] 張鐵.從版本學視角談民國文獻的保護[J].圖書館建設,2010(5):22-25.
[3] 邵金耀,馮慶.民國報紙酸度調查與分析[J].民國檔案,2009(1):140-143.
[4]新華網江蘇頻道.圖書報紙一翻就碎 民國文獻瀕臨報廢危險[N/OL].[2006-04-07].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06-04/07/content_6678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