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欣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學位論文是現代學位制度的產物,世界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提交學位論文,并達到合格標準,以獲得相應學位。學位論文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位候選人將其作為研究成果,提交校方或研究機構以獲得學位資格的文獻。由于學位論文的作者具有某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許多學位論文往往在基礎理論或技術研究上屬于原創性成果,富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使用價值。為此,學位論文的信息管理和開發利用已成為當前熱門課題。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學位論文在內容價值、出版形式、傳播途徑等方面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文獻的特征與情報價值。
第一,學術性。博、碩士學位候選人是經過嚴格篩選產生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廣泛調研和追蹤國內外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般都能站在學科的制高點上,在基礎理論和重大前沿問題研究方面具有新意,甚至獲得重大突破。其次,博、碩士學位論文從選題、論證到答辯,均由導師為首的學位論文指導小組嚴格把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而保證了學位論文的學術性。
第二,實用性。學位論文的選題有很多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對這些科研項目與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中他們都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法,其中不少博、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填補了國家的空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實用性。
第三,獨創性。獨創性是學位論文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它是指某一研究成果不同于其他著作的獨到之處和創新程度。學位論文貴在獨創,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現代學位制度起源于德國,興旺于歐洲,鼎盛于美國。這里所說的“現代學位制度”是指具有現代意義的學位授予制度,這一制度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1810年,德國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按照新人文主義的思想創建了柏林大學,他提出了“大學自由”“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統一”的辦學指導思想,強調大學將著眼于專門知識的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凡要獲得博士學位者,不僅要接受正規的學術性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從事科研工作,并提交一篇對科學發展有所貢獻的學位論文作為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這不僅使博士生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而且促進了現代學位制度的形成。在他的思想指導下,柏林大學培養出西方第一批現代型哲學博士,開創了現代學位制度的先河。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推測,伴隨現代學位制度的產生,學位論文最早應該產生于19世紀初的柏林大學。到19世紀中后葉,德國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使德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擁有科學家最多、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一直到納粹專制以前,德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一直處于世界前列,而且成為其他國家爭相學習與效法的榜樣。縱觀法國歷史上的大學研究班、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日本的技術學校,無不打上“德國制造”的印記。
伴隨著現代學位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學位制度的產物——學位論文的收藏與利用也經歷了從紙質、縮微到電子化的發展歷程。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學位論文電子化、網絡化已成為國際上文獻資源建設的趨勢。因此,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圖書館及情報信息機構先后建立了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推出學位論文在線服務門戶,有效地擴大了學位論文的傳播與利用。為了全面了解與借鑒發達國家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管理的先進經驗,筆者對德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進行了系統考察與分析,以期為開拓和深化我國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提供借鑒。
19世紀初,伴隨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批哲學博士的誕生,學位論文也由此產生。德國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DNB,由萊比錫國家圖書館、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和德國國家音樂檔案館組成)自1912年誕生之日①起就開始著手進行德國學位論文(同時涵蓋以德語著述的海外學位論文)的采集、編目、存儲與流通工作。相關統計顯示②,2006年以前德國國家圖書館萊比錫館區共收藏學位論文940712篇,法蘭克福館區共收藏學位論文666040篇。目前,1913年以來所有的博士學位論文都可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進行檢索。
德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的采集得益于德國的學位授予制度與呈繳本制度。在德國,學位論文必須公開發表才能授予相應學位。德國大學承認以下方式為學位論文公開發表的形式:由出版社出版;由圖書館制作成縮微膠卷;向學位候選人所在的大學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和其他圖書館繳送多份紙質學位論文(根據德國大學的要求,有的繳送數量多達50份以上)。而1969年《德國圖書館法》③及2006年《德國國家圖書館法》④的頒布賦予了國家圖書館對于出版物(包括網絡電子出版物)的法定呈繳權利,進一步推動了其對于學位論文的收藏。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位候選人選擇向大學圖書館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作為發表學位論文的形式。在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的同時,大學圖書館與學位論文作者簽訂呈繳協議并確認學位論文電子版與印刷版的一致性,隨后,大學圖書館作為繳送方為德國國家圖書館傳送學位論文及元數據。這有力地保障了德國國家圖書館開展全方位學位論文的采集工作,確保德國國家圖書館成為德國學位論文的收藏中心。
德國國家圖書館歷來十分重視文獻的編目工作,其出版的《德意志國家書目及德語國家出版物書目》(Deutsche Nationalbibliographie)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的H輯為學位論文書目介紹(月刊)。目前印刷版已停刊,于2010年開始在線發行PDF電子版,用戶可借此即時獲悉最新的學位論文發布情況,這也使得德國國家圖書館成為德國學位論文的宣傳報道中心。
德國國家圖書館使用ALEPH系統制作學位論文書目記錄,早期使用的機讀目錄格式是MAB(Maschinelles Austauschformat für Bibliotheken)。MAB 從 20 世紀 60年代末開始研發,1972年正式推出MAB1,1992年由MAB1發展為MAB2,從2001年起,德國國家圖書館開始討論放棄MAB格式轉而使用MARC21,并于 2004年底決定開始采用MARC21⑤。學位論文的書目記錄主要包括題名說明、個人及團體名稱、學位論文附注和主題詞等。德國國家圖書館在主題標引中使用單一的主題標目,而非先組式主題詞串的形式,所有的標目均來自其專有的主題規范檔(Schlagwortnormdatei)。
早在1998年,德國國家圖書館就發起了電子學位論文的收藏活動,并啟動了博士、碩士學位論文電子化項目(Dissertation Online)。該項目的目標是建立德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此,德國國家圖書館專門成立了博士學位論文在線協調中心(Co-ordination Agency DissOnline),負責項目的推廣與實施,全國有73家大學參加了該項目。此后,德國國家圖書館又發起了“建立博士及博士后學位論文在線協調中心”項目,旨在繼續推動原有項目的發展與完善。在德國國家圖書館與大學的通力合作下,德國學位論文電子化的發展非常迅速。截止到2011年4月,德國國家圖書館已經收錄了逾100000篇電子版本博士學位論文,為全歐洲之最⑥。
參加學位論文在線項目的大學圖書館在接收電子版學位論文時,必須進行數字簽名,以保證學位論文在系統中未經批準不能更改,確保學位論文正文的真實性;要完整保存學位論文的相關信息,如摘要、關鍵詞(德語和英語)、PDF格式文本等,所有數據均要存檔;還要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為作者提供建檔、打印、裝訂學位論文等服務;最后,再向德國國家圖書館發送學位論文元數據和電子版學位論文全文。
德國國家圖書館除通過專門的網頁⑦接收各大學產出的電子學位論文及元數據外,還通過OAI-PMH收割或訪問繳送方FTP地址的方式實現數據的采集。德國國家圖書館在整合其他圖書館上傳的學位論文時,首先利用元數據析出軟件將其轉變成德國國家圖書館數據庫的格式(在德國電子學位論文發展過程中,德國國家圖書館先后采用了兩種元數據格式:基于HTML的MetaDiss和基于XML的XMetaDiss。并從2010年開始考慮使用XMetaDissPlus⑧),然后在大學網站上利用計算機程序檢查學位論文正文是否存在,最后工作人員利用專門的代碼,確認存儲過程中德國國家圖書館的電子版學位論文正文沒有更改,方能存入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并在互聯網上提供學位論文服務。學位論文數據庫提供每篇學位論文的元數據(包括主題詞、統一資源定位符等)和PDF文本。
德國國家圖書館將電子版學位論文存入學位論文全文數據總庫,并將學位論文納入德國的國家書目之中,保證了學位論文資源的長期保存與利用。用戶可分別通過德國國家圖書館OPAC系統(https://portal.dnb.de/)以及學位論文在線門戶DissOnline進行相關查詢⑨。
通過對德國國家圖書館資源建設的調研可以看出,我國學位論文的資源開發和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學位論文,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全國學位論文收藏中心,應加緊進行論文資源建設,并逐漸擴大建設規模,乘著信息時代的東風,對館藏的論文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升管理水平,使我國論文資源可持續地和諧發展。
當前的學位論文管理體制弊端日益突顯,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已刻不容緩。我國應創設專門對學位論文進行管理的部門,并下設學位論文采集、編目、服務和推廣、技術和法律支持的機構,對學位論文進行全方位、系統的管理。論文采集部門主要對各種類型的論文進行采集,如紙版、數字版、縮微版等;論文編目部門主要對學位論文進行分類、編目等工作,并制定論文編目的規范標準;論文服務以及推廣部門主要面向讀者,為其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并向讀者進行適當宣傳,以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學者進館閱讀;論文技術和法律支持部門主要解決論文數據庫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并對法律授權等問題進行處理。
根據德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的經驗,在學位論文收藏與服務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應是國家圖書館。因此,中國國家圖書館應用積極的態度,在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和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有利時機下,使國家圖書館成為中國大陸學位論文唯一法定收藏機構,并授權國家圖書館將收繳到館的學位論文用于公益性服務,以確保學位論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有法可依。這樣既能充分體現國家圖書館的法律地位和國家對學位論文的集中保存制度,又加強了學位論文資源的國家管理,同時在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中更好地實現文獻加工整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在法律實施之前,國家圖書館應積極通過文化部與教育部協調,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明確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向國家圖書館呈繳電子版博、碩士學位論文時,授權國家圖書館可用于公益性服務的復制、使用及網絡傳播。這樣公眾獲得知識的權利得到保障,國家圖書館在學位論文收藏與服務中的法律風險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收藏的范圍為我國的博士論文,采取催繳或是復印的方法,如果出現漏繳現象,則對這類論文進行重點收藏;此外,還應擴大碩士論文的采集范圍,將電子論文也盡量收入其中。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圖書館也應與時俱進,使學位論文向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適時推出學位論文呈繳系統、編目管理系統等。
國家圖書館對于論文文獻的加工目前尚處于起步摸索階段,采用的方法比較陳舊,對論文編目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對論文編目的標準規范尚未統一。因此,國家圖書館應加大對論文編目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強對文獻信息組織、編目方面的研究,對論文著錄細則進行規范,使其日趨標準、完善。除上述傳統的文獻數據加工規則外,還應根據當前數字化、網絡化及資源共享全球化的趨勢,制定新的元數據標準以實現數據在不同系統間的互操作、不同元數據間的相互轉換,使國家圖書館規范的、功能強大的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實現與國外同類學術資源庫的無縫對接。此外,還應加強學位論文書目規范控制工作,建立各類名稱的規范庫和關鍵詞規范庫,為完善數據庫的檢索、閱覽等讀者服務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存在許多問題,由于法制不健全、收藏單位和數據庫公司惡性競爭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一個在國際具有影響力的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國家圖書館應構建起一個能代表中國的學科門類齊全、內容豐富、便于查詢的“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整合中國大陸學位論文以及海外中國學方面的學位論文資源,及時報道最新學術成果,并進行公益性服務。①為方便數據交換與服務,制訂資源共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規范與技術標準。②借鑒德國學位論文資源建設模式,國家圖書館需要使用一個方便處理、技術先進和功能完善可靠,尤其是能夠順利接收相關部門上傳數據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比照德國國家圖書館,利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數據庫的建設。③有關版權問題的解決。通常來說,國家圖書館在未經作者授權時,讀者僅能對該作者電子論文的前24頁進行閱讀,這樣不僅不利于讀者查找資料,而且還不利于學術資源的利用推廣。對于這一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決:首先,應從法律上對國家圖書館電子論文的版權進行保護,在相關的法律推出之前,國家圖書館應利用商業方法解決授權的問題,為國家圖書館論文數據庫資源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全文服務鋪平道路。在積極建設學位論文數據庫資源的同時,為了更好地提供全方位的學位論文文獻資源服務,應盡快推出學位論文門戶網站。力爭使學位論文門戶實現采集、審核、存儲、發布與服務在線完成,用戶通過鼠標就可以輕松獲得目標文獻。此門戶除了文獻數據庫應有的強大檢索功能,還應具備諸多的特殊功能,如接收電子學位論文上傳;學位論文使用授權書;免費數據瀏覽、下載授權后的學位論文提要和全文;提供多角度的訪問,包括圖書館分類、規范關鍵詞、題名、作者、指導老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予年、學科專業與研究方向;同時還為學位論文選題提供研究資料,幫助科研工作者確定科學研究的選題,避免重復。
注釋:
①當時名為德國圖書館(Deutsche Bücherei),創建于萊比錫,是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
②http://www.nlc.gov.cn/old/nav/nlibs/de1/num.htm.
③ Gesetz über die Deutsche Bibliothek vom 31.M?rz 1969(BGBl.I S.265).
④ Gesetz über 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vom 22.Juni 2006(BGBl.I S.1338).
⑤http://www.d-nb.de/eng/standardisierung/formate/marc21.htm.
⑥http://dl.cs.uct.ac.za/conferences/etd2011/papers/etd2011_ackermann.pdf.
⑦http://www.d-nb.de/netzpub/ablief/pdf/np_mono_noten_hss_ausf.pdf.
⑧XMetaDissPlus為一類XMetaDiss兼容式元數據,除能描述電子學位論文外,還可兼顧多種高校電子出版物,如期刊、書籍、學術文章、論文合集、圖集等。
⑨自2012年9月,DissOnline的全部元數據已被納入DNB的OPAC系統中,全文檢索服務也即將開啟。詳見http://www.dnb.de/DE/Wir/Kooperation/dissonline/dissonline_node.html.
[1] 王林軍.德國的電子學位論文圖書館探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100-101.
[2] 羅博,吳丹.德國電子學位論文元數據XMetaDiss及對我國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3):85-90.
[3] 姚蓉,方怡,辛欣.網絡環境下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資源建設構想[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3):65-69.
[4] Gesetz über die Deutsche Bibliothek(DBiblG)[EB/OL].[2012-03-21].http://www.buzer.de/gesetz/4517/index.htm.
[5] Gesetz über 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DNBG)[EB/OL].[2012-03-21].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 e/dnbg/BJNR133800006.html.
[6] Ackermann U.First a trial balloon,now an established workflow:collecting electronic theses at the German National Library[R/OL].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Cape Town,South Africa,13-17 September 2011[2011-12-23].http://dl.cs.uct.ac.za/conferences/etd2011/papers/etd2011_ack ermann.pdf.
[7] Katalog der Deutschen Nationalbibliothek[DB/OL].[2012-03-12].https://portal.dnb.de/.
[8] DissOnline portal[DB/OL].[2011-06-12].http://www.dissonline.de/index.htm.
[9]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DB/OL].[2012-03-01].http://www.dnb.de/DE/Home/home_no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