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 劉旭鈺 高 偉
(1.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136;2.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136)
遼寧地區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李 若1劉旭鈺2高 偉2
(1.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136;2.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136)
航空工業發展的驅動力是科技進步和創新,其跨學科特征急需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支撐。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航空航天特色的高等學府,依托遼沈地區傳統航空工業文化背景,探索建立航空科普背景的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地,具有積極的戰略意識。沈航以基地、特色、網絡、學會等科普模式和路徑,開展航空航天科技宣傳、普及、教育和實踐活動,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實踐意識的高水平后備人才,促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對推動遼寧“通航強省”戰略,最終實現“中國夢”,意義深遠。
青少年 航空航天 高校科普 科學素質 實踐能力
在國家深入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著力打造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時代背景下,航空航天產業作為遼寧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龍頭,以數字化設計制造為先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沈陽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通航強省”的發展戰略,以世界500強和央企作為主要合作伙伴,全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航空工業的發展必須以科技進步和創新實踐為核心動力,同時注重對青少年專業人才科技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關于《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會議文件精神,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青少年科學普及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在開展科普教育方面豐富的硬件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支持、引導、推動高校參與科普事業,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航空航天特色高等學府,依托遼沈地區傳統航空工業背景,打造了遼寧青少年航空航天特色科普教育的良好平臺。
2.1 高校科普的內涵
高校科普,是在高校里開展以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科學素質教育。高校科普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專業教育和普及教育。通過高校素質教育基礎平臺,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是教育部聯合科技部貫徹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
2.2 高校科普的優勢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遼寧老工業振興人才培養基地、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緊缺人才(航空航天)培養基地、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和空軍后備軍官培養基地。學校現有教職工近1700人,專任教師近100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高級技術職稱的教師425人,博士學位的教師262人。擁有1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其中國家國防科工局在本校設立的“航空制造工藝數字化”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是全國34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之一,通用航空重點實驗室獲批遼寧省“十二五”重大學科平臺。同時還形成了以“數字化設計制作及虛擬現實技術、航空裝備制造技術”為研究特色的“航空宇航”和以“航空信息化支撐平臺與信息處理”為研究特色的“信息科學”兩個學科群。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沈航為國家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各類畢業生8萬余人,其中萬余人就職于航空航天等國防科技企事業單位,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綜上所述,高等院校具有科技人員聚集、科研機構密集、科技資源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優勢,是開展科普宣傳、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力量[2]。
3.1 基地化科普模式
為弘揚航空航天精神,培養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2012年1月,經省科技廳和省教育廳批復,同意依托該校成立遼寧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科普基地和遼寧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基地。基地的建設依托中國航空學會和遼寧省航宇學會,組織學校相關院系教學和科研力量,聯合沈陽地區航空企業和科研機構,努力集成校內外優勢資源,展示自身傳統特色,以建設全國一流的航空航天科研科普和航空模型教育基地為目標,圍繞航空航天知識普及和青少年素質教育、航空航天模型科技研發等方面開展工作,面向青少年及社會公眾普及航空航天知識,舉辦航空航天模型表演與宣傳活動,組織開展航空航天模型及其附屬設備的設計、制造和試驗等工作,凸顯基地的教育、引導、示范和輻射功能,培育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科普與科研工作的協同。
3.1.1 遼寧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科普基地
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于2012年8月23日向全國省級科協、各教育廳局及相關高校下發了《中國科協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2年全國高校科普開放日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科協辦發普字[2012]40號)。遼寧省科協、省教育廳對此項活動高度重視,成立了由省級科協和教育廳為牽頭單位,有關高校參加的領導機構,制訂了具體的活動實施方案。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作為駐沈高校之一,積極對外開放了航空科普基地,包括航空動力展館、風洞實驗室和停機坪。動力館主要展示各類活塞、渦槳、渦噴、渦扇航空發動機,是國內高校航空發動機教學條件最好、種類最齊全和數量最多的實驗展館之一。風洞實驗室的低速回流風洞是目前國內高校中較先進的風洞之一,可演示驗證二元、三元的飛行器動力試驗,也可開展各種流動機理研究,是航空航天工業科研生產的基礎實驗設備。停機坪陳列各類戰斗機、運輸機、教練機實體16架,按照飛機研制年代、類型及先進程度布局,展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3.1.2 遼寧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基地
本校為全面落實《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報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中小學生開放相關設施實施方案的通知》指示精神,結合學校自身條件,以航空模型基地為平臺,于2013年4月29日舉辦了“大手拉小手”航空科普日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近百名青少年航空航天愛好者,來自于沈陽市的重點高中與初中。航空模型基地是我省獨特的青少年科研科普實踐工作特色窗口,展示了本校學生自制的各類航模飛機和獲獎航模飛機、航模知識展板和櫥窗等,較為詳盡地介紹了有關飛機內部結構、具體分類、主要性能等航空知識。來訪的愛好者們在航模隊隊員們的指導下,現場組裝由本校提供的飛機模型,并親自參與了模型的放飛活動,引導青少年更好地開展各類社會創新實踐活動,促進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3.2 特色化科普模式
3.2.1 愛國主義教育
空軍后備軍官學院作為本校為空軍培養優秀人才的特色學院,將軍事理論與航空航天科技發展緊密相聯,多年來為空軍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在校期間,他們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開展了多項航空航天軍事科普活動,如國防生開放日活動、尖兵隊素質拓展演練、國防生大講堂、軍事愛好者協會和藍天報社等。通過文字,品讀軍人堅強的內心;通過講座,搭建彼此交流平臺;通過現場展示,體現軍人的氣魄。
3.2.2 民用航空知識普及
民用航空學院堅持以培養民航精英為目標,充分發揮本校航空航天優勢。為普及民航專業知識,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如邀請國內外民航業專家到本校進行知識講座,開展宣傳民航服務公益活動,模擬緊急迫降撤離、艙內滅火、客艙服務等體驗類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廣大青少年普及民航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和修養,豐富其課外活動。
3.2.3 通用航空
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是依托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遼寧通用航空重點實驗室,由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航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組建的開放式科研機構。其宗旨是作為遼寧省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智囊,研發通用航空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掌握通用航空核心技術、推進遼寧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3]。先后研制試飛了SY-1、雷鳥-60、銳翔等輕型通用飛機。通過通用航空實踐活動,普及航空知識、引領航空運動、強化飛行體驗。
3.3 網絡化科普模式
3.3.1 沈陽航空航天博覽
由中共遼寧省高校工委、遼寧省教育廳主辦,由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承辦的沈陽航空航天博覽,是依托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的一個公益性科普網站。其旨在普及航空航天知識,提升廣大學生和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增強國防意識。網站主要介紹了中國航空航天歷史沿革,軍用機、民用機和航天飛行器發展歷程,同時以網站鏈接的形式推廣宣傳我國著名航空航天院校和中航工業所屬重點知名企業,在航空航天事業普及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3.3.2 雛鷹計劃
為大力推進本校航空科普工作,吸納培養優質生源投身于航空航天事業,本校招生就業處聯合校科協開展了航空航天優質生源基地“雛鷹計劃學校”建設工作。通過走訪遼寧省內知名中小學,以座談的形式,圍繞辦學特色、辦學優勢、人才培養模式等廣泛進行招生宣傳。以中小學網站為平臺,與高校官網相鏈接,深化交流與合作,實現共贏,使更多的優秀學子投身到航空航天事業中。
3.3.3 網絡文獻科普資源庫
沈航圖書館是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的學術性機構,一直圍繞著教學、科研及學科建設進行資源建設,逐步形成了以航空為特色,工學為主,兼有理、文、經、管、法等多學科、多類型、多語種、多載體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截至2013年底,館藏紙質文獻達百萬冊,中外文報刊3600余種,非書資料5.2萬余件,電子圖書47萬余冊,中外文數據庫30余個。圖書館不僅館藏航空航天類特色紙質資源,而且還擁有海量的航空航天類數字化網絡資源。通過校園網VPN認證訪問的方式,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檢索,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極大地滿足了公眾對于航空知識的渴求,拓寬了航空航天科普的路徑。同時,中央財政還支持本校圖書館建設了沈陽航空航天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系統內將我國多所著名航空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特色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并進行加工利用,該系統即將運行,定會為本校的航空航天科普工作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3.4 學會科普模式
3.4.1 中國航空學會
中國航空學會成立于1964年2月,是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工作者自愿結成依法登記成立并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接納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法人社會團體。學會較為注重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先后在俄羅斯、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組織了航空夏令營活動。本校作為理事長單位,積極參與學會各項科普活動,鍛煉了青少年的身心,豐富了知識,又開闊了眼界,增進了青少年彼此間的合作交流。
3.4.2 遼寧省航空宇航學會
遼寧省航空宇航學會成立于1964年,是我省航空宇航的多層次、綜合性、跨部門的群眾學術團體。本校作為其理事長單位,致力于遼寧省航空航天學術、科普、教育、培訓等工作,多次邀請國內外航空航天業界知名院士及專家學者到本校進行學術交流、知識講座、科普教育等活動。
學會作為民間社團組織,緊緊圍繞以促進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為目的的科普活動,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普及航空科技知識,進行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立志培養航空科技人才,在本校的航空航天科普工作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4]。
4.1 加強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指導
開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內容。青少年作為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應該對其加強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傳播,通過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5]。科普工作是青少年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高校科普基地,將各種資源整合起來,進行科學普及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實踐能力,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國民素質塑造工程,也是保障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順利實施的戰略性工程[6]。
4.2 培養航空航天精神
通過專業培養及特色科普活動,使當代大學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學習“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空航天精神。以航空航天的輝煌成就激發青少年的民族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增進青年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7]。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以及校園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情系航空航天事業,志在報效祖國,讓航空航天精神得以繼續傳承[8]。
高等學校是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陣地,是開展公眾化、社會化科普活動的重要平臺。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科技、教育優勢,積極探索教育與科普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和途徑,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和科普資源的開發與共享,真正發揮遼沈地區人力與科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航空產業,實施遼寧“航空大省,航空強省”戰略,最終實現“中國夢”。
[1]靳萍.當代大學科普發展戰略研究[J].科普研究,2009(3):12-17,22.
[2]季良綱,尹曉鑠.發揮高校人才和資源優勢,提升科普宣傳社會化水平[J].科協論壇,2012(9):36-38.
[3]張中,佟剛,張利國.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6):封面.
[4]季漫,任丙強.中國宇航學會的現狀與改革——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分析[J].學會,2005(2):35-39.
[5]張遠鴻.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激勵機制研究[J].教師,2010(7):116.
[6]鮑榮龍,何濱海.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08(12):47-49.
[7]康鍇,等.航空類高校大學生航空精神和航空情結的導向性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學為實證性研究[J].才智,2011(10):299-300.
[8]胡海巖.航空事業的繁榮與大學的使命[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4.
李 若女,1964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
劉旭鈺女,1975年生。碩士,工程師。
高 偉女,1968年生。本科學歷,工程師。
N4
2014-02-20;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