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大連市殘疾人康復文體活動中心,遼寧 大連 116015)
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現狀及深化發展研究
劉瑋
(大連市殘疾人康復文體活動中心,遼寧 大連 116015)
大連市盲人求索書屋的建設與發展以滿足殘疾人教育、信息和個人發展的需求為宗旨,不斷強化自身功能,完善角色定位,提供便捷服務,打造文化傳播的平臺、終身教育的平臺、文明和諧的平臺、文化娛樂的平臺和社區康復的平臺,成為殘疾人的精神家園。
公共圖書館 視障群體 平臺
1989年,大連市盲人求索書屋(以下簡稱求索書屋)對外開放。它是大連唯一一家盲人圖書館,面積50多平方米,擁有盲文書刊和磁帶式有聲讀物300多冊(盤),配置了放大鏡、盲文紙筆、錄音機和電視機等設備,解決了盲人買書難、看書難和藏書難的問題。服務對象不僅包括轄區296名盲人,全市盲人都已開始享受求索書屋提供的特殊服務。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求索書屋集圖書、培訓、信息、網絡、文化活動于一體,通過不斷完善自身角色,強化自身功能,提供就近就便服務,滿足了殘疾人(盲人占82%)在教育、信息和個人發展等方面的需求,現已成為殘疾人的精神家園。
大連市“一卡通”工程開通后,求索書屋以特色資源、特色服務成為大連市中山區圖書館盲人分館。
求索書屋核心業務就是借閱。特色館藏建設是滿足盲人讀者需求的前提,是資源共享的基礎,也是書屋可持續發展的內因。
盲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以職業需求為導向是文獻資源建設的原則。在此框架下,社區專職委員逐戶走訪、調研,摸清每一位盲人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并建立讀者檔案,將信息需求細分化,確立中醫按摩、音樂和文學藝術為文獻資源建設的主體;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呼聲,收集反饋意見,對讀者的文獻利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將資金集中于讀者普遍需求之上,以維護藏與用的動態平衡,始終保持對盲人的吸引力。
由于盲文圖書品種少,通過采購、捐贈和館際互借都無法滿足盲人閱讀需求。自制是補充后續資源的主要途徑。一方面源自原始文獻的自制。通過錄音機、光盤刻錄機制作有聲讀物,現擁有館藏盲文圖書2314冊,有聲讀物8000多盤,圖書18000多冊,保證了資料的豐富性和新穎性。編印盲文和中文對照的《盲文目錄》《有聲讀物目錄》《醫學薈萃》等二次文獻,開展書刊推介、精品書評等服務,推廣閱讀風氣。
人性化的借閱制度。盲人憑身份證和殘疾證就可“零門檻、無障礙”辦理讀者證,書屋對不能到館的56名重癥和老年盲人采取送書上門服務,并定期更換圖書;根據文獻的利用率和借閱設置彈性借閱冊數和期限,讀者借閱圖書一次最多已達12件,最少也可借5件,時間可長可短,年人均借閱量已經達到7.2冊(件),“無墻”和“越墻”的借閱服務相結合,滿足了全年的閱讀需求。
資源共享注入活力。求索書屋被納入圖書館網絡化和一體化管理后,配備了盲用電腦和盲文點顯器、盲文刻印機、電子助視器、聽書機、大屏幕投影器材等現代化設備,擁有綜合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和電子閱覽室。一方面通過統一檢索平臺使館藏的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成為共享資源;另一方面連接“大連網絡圖書館”海量數字資源和“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數字資源和紙本資源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使盲人得到更稱心、更方便的借閱服務。
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上學時間要晚,在校率和升學率較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貧困國家在各年齡組里都存在更低的教育成就[1],致使他們以自然人的方式生活在社區。求索書屋以公益性的向心力、就近就便的親和力、豐富資源的凝聚力,成為彌補學校教育不足的大課堂。
2.1 彌補義務教育的缺失
沒有文化,談何有到圖書館閱讀的興趣?不懂盲文,又何以利用圖書館?[2]將掃盲納入戰略規劃,其內容可分為4個層次:一是識字教育。后天致盲者和不會盲文者,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從一個個盲文拼音認讀開始,經過兩年左右的盲文學習,盲人便可閱讀簡單的文章。二是閱讀顧問。指導盲人如何選書,培養其閱讀興趣,學會制定計劃和學習目標。三是寫作指導。指導盲人摘抄和寫作,幫助盲人消化和運用知識,達到交流知識的目的。四是文化傳播。20多年來持之以恒的經典誦讀,深受盲人的喜歡,也提升了盲人的精神氣度。
2.2 技能培訓助力就業
無論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如何完善,殘疾人由社會的被救濟者轉向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擁有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能是唯一的通行證,也是盲人孜孜以求的目標。通過區、街道二級聯動,整合勞動、醫院、教育、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等相關機構,組織按摩職業技能培訓,以盲人按摩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為中心,舉辦初級、中級和高級培訓班,進行職業規劃、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教育,為盲人就業架起一座橋梁。
2.3 “授之以漁”文化自立
2002年,書屋啟動了“信息技術為您插上一雙翅膀”行動,通過愛心募捐為盲人配置電腦86臺,電腦普及率由原來的33.4%上升到62%,激發了盲人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模式。①分批分期地送盲人到殘聯職業培訓機構進行免費電腦培訓;②將電腦知識普及到家庭、按摩診所。盲人通過申請,即可享受預約的上門服務。另一方面采取“請進來”的模式。將電腦培訓教師請進來,講解軟件、工具的使用和電腦維護等方面的知識。“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通過“北極星”文獻檢索培訓,一對一地講解文獻檢索的技巧、數據庫資源和使用方法,培養盲人獲取知識、交流知識和生成知識的能力。
3.1 多元的先進理念彰顯核心價值
理念是求索書屋服務的根本,理念決定求索書屋能走多遠。契合“以人為本”“終身教育”“全民閱讀”等先進理念,堅持“無償、公益、利他”的基本原則,使盲人能夠公平地享受社會的文化資源和文明成果。大連市委宣傳部、市政協等單位機構多次到求索書屋調研,大力宣傳推廣求索書屋的成功經驗,推動殘疾人的閱讀風氣,強化終身學習,提高盲人文化生活質量。
3.2 多元的投資體系促進文明共建
在共同的理念下,政府、殘聯和文化部門與社會各界攜手共建,形成靈活多樣、長久開放的機制。共建的模式主要有資源贈予模式、文化活動模式、教育培訓模式、優化人力資源模式、無障礙環境建設模式等。如市建設學習型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讀書活動月組委會聯合中國統一教育網、新華書店北方書城大連店向盲人求索書屋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圖書[4];中國獅子會大連(382區)會員管理委員會對求索書屋內外環境進行無障礙改造,設立公共汽車站點,并為社區生活設施安裝全方位電子智能導盲系統,成為“大連獅愛一條街”,是全國首創視障人士服務示范街區[5]。來自各方面的支持,保障了求索書屋的運營和為盲人提供最佳服務;顯著的社會效益更堅定了投資者的信心,其資源投入保持著長期性和持續性。
3.3 多元的智力支持優化人力資源
依托街道組織和殘聯組織,建立以街道文化干事為主,以社區工作者社區殘協專職委員為輔,以優秀殘疾人和社區居民為補充的館員隊伍。館員是文化傳播者,是信息導航員。提供專業品質的服務,多元的智力支持是優化人力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館員培訓和進修機制,發揮大連圖書館和遼寧師范大學專家指導優勢;引入志愿者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建立一支傳遞愛心、素質良好、相互協作的團隊,使求索書屋的服務得以順利地開展。
4.1 組建樂團樂在參與
盲人求索書屋以“熱心社會公益,追求健康快樂,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于2003年成立了陽光藝術團。10年來,自編自導和自創的各種小節目表達了盲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陽光藝術團共演出600多場,兩次走進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5],展示了殘疾人文化所蘊含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激勵,已經成為求索書屋的特色品牌。
4.2 活動紛呈重在參與
求索書屋是盲人的第二起居室。首先,扮演分享補缺的角色,積極參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學校和殘聯等機構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提升了盲人的發展空間。其次,充分利用物理空間,舉辦配樂朗誦、妙手回春沙龍、節日聚會、觀看無障礙電影等盲人喜聞樂見的活動。第三,發揮盲人專長,奉獻社會。以《共架音樂橋共奏和風曲》為主題的拜師會上[6],9對殘疾人與福利院的孩子結成師徒對子,定期無償指導孤兒學習樂器,使盲人感受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世界殘疾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殘疾人的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群,他們面臨更加不健康的結局。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將社區康復作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的服務”的基礎。求索書屋為殘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心理治療支持、知識普及以及康復咨詢、轉介、信息等多種常規服務,將協助和支持納入殘疾人康復行動計劃。
5.1 創建專題數據庫
社區照顧是殘疾人回歸社會的典型模式,也是信息提供的理想模式。通過搜集整理,編制了《社區服務指南和機構名錄》,提供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維權、福利等相關信息和相應機構的情況與聯系電話,且定期更新,成為日常生活信息的“百寶箱”。針對殘疾人康復需求,建立特色數據庫:①建立殘疾人康復檔案。將康復計劃、康復項目、康復評估等信息錄入數據庫,為殘疾人提供連續跟蹤服務。②建立機構數據庫。為殘疾人就醫、治療、康復、教育和配備有關生活輔助器具等提供指南。③建立康復內容信息庫,收集整理各種康復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提供聾兒康復語訓信息資源庫、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信息資源庫等,目前數據庫已達30G。通過自助、輔助、互助和援助等方式,解決了盲人在社區生活的難點和重點問題,使殘疾人各種基本生活權利得到落實,最大限度地共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成果。
5.2 閱讀療法
美國精神病專家高爾特指出:“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的‘藥物’[7]?!睍菖浜厢t生、心理咨詢師的治療方案,提供個性化的文獻資料,將“我閱讀,我健康”項目納入陽光家園(智障人士的日間照料站)的“4+1”工作模式[8]。溫馨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的支持服務,使社會上的殘疾人在自己的生活上獲得最大的獨立性和自我掌控。
5.3 咨詢服務
針對社區殘疾人屬心理問題高發人群的現實狀況,成立殘疾人及親友心理服務指導中心[9],為殘疾人及其親友提供生理、心理、情緒、行為等輔導與咨詢,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
21世紀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就是重視社區服務、重視普通民眾服務、重視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弱勢群體服務。求索書屋是社區圖書館為殘疾人提供人文服務的一個縮影,也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生力軍。
[1]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殘疾報告》[EB/ OL].[2011-12-07].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world_report/2011/accessible_ch.pdf.
[2]淳姣,趙媛,薛小婕.有聲讀物圖書館及其構建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23):106-110.
[3]書香大連·愛心捐書助學活動舉行[N].大連日報,2010-05-16.
[4]武昌街的殘障人幸福[N].大連日報,2011-05-31.
[5]陽光藝術團兩次走進《星光大道》[N].大連晚報,2011-04-11.
[6]師徒結隊讓“殘疾人藝術團”優化[N].大連晚報,2011-10-16.
[7]陳紅英.高校圖書館應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多元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11(S2):218-220.
[8]殘疾人的“托兒所”[N].大連晚報,2011-12-20.
[9]殘疾人心理咨詢機構揭牌了[N].大連晚報,2011-05-12.
劉 瑋女,1968年生,副研究館員。
G252
2014-02-20;責編:楊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