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加佳
(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貴州 貴陽 550025)
高校圖書館的隱性知識管理問題探微
鄭加佳
(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貴州 貴陽 550025)
主要討論了高校圖書館推行隱性知識管理的問題,指出隱性知識管理對于高校圖書館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創新知識管理模式的重要意義;進而指出了當前高校圖書館在隱性知識管理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介紹了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隱性知識管理的經驗;最后就如何在高校圖書館開展有效的隱性知識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見。
高校圖書館 隱性知識 知識管理
1958年,英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第一次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他指出“在一個人所知道的、所意識到的東西與他所表達的東西之間存在著隱含的未編碼的知識”[1]。
有學者把圖書館隱性知識分成3種類型:館員積累的知識,館員在圖書館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包括工作經驗、技能和訣竅等;館員的知識結構,館員通過利用其學科背景知識與讀者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讀者所屬學科的知識發展、研究的一種合理的判斷;館員的交流方式與途徑,在與讀者聯系、交流過程中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非正式的方式及途徑[2]。
隱性知識源于工作經驗的長期積累,此類技能只能依靠個人不斷地練習與理解獲得,難以通過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可以被證明存在卻無法通過簡單交流或傳承獲得。圖書館各崗位人員如何發揮隱性知識,諸如業務經驗及服務技巧,是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的關鍵。
1.1 隱性知識是創新的源泉
隱性知識是從實踐中得出的對問題的理解和感悟,包含實踐者豐富的思考和判斷,若能通過某種機制在不同的主體間不斷流轉、交流和共享,就能促生新的知識。知識管理正是要挖掘存在于圖書館員個體中的隱性知識,通過組織機制的共享,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3]。
1.2 隱性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應用
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讀者群都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組成,同時館員的學科背景也多有不同,這就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知識架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重點也從信息管理過渡到知識管理,這能有效發揮多層面的知識架構的作用。高校圖書館之間的競爭變得激烈,而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不只在于圖書館顯性知識即文獻資料擁有的數量,還取決于圖書館隱性知識的發揮。
隱性知識難以交流和傳承,但在特定的機制和條件下仍是可以進行轉化和流動的。對圖書館而言,此種流動與轉化就是隱形知識管理的核心。而要實現隱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就必須在流動的基礎上,促使各種知識要素產生相互作用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
1.2.1 館員之間隱性知識的流動和轉化
首先,館員個體之間隱形知識的流動和轉化,是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管理的核心,也是其基礎。各館員之間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學習等方式獲得隱性知識:如館員把個人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整理成易于理解和傳播的知識進行分享;或將通過業務培訓等渠道獲取的知識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深入加工,使其顯性化后進行傳播。這種分享和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個人交流、統一學習、報告會等,其目的是讓其他的館員也能掌握到技巧并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1.2.2 館內各部門之間隱性知識的流動和轉化
圖書館各部門也具有其隱性知識,部門之間也存在流動和轉化問題。部門間可以通過學習交流會等形式,將各工作環節中好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并將這些瑣碎的隱形知識凝煉成顯性的部門成果,再通過相互溝通和學習,對這些成果進行交流和轉化,完成部門之間隱性知識的流動,最終提升部門的工作效率。
1.2.3 館際之間隱性知識的流動和轉化
高校圖書館要對本館的隱性知識進行挖掘、整理和總結,并與其他圖書館,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開展互相學習,交流辦館經驗,使得隱性的知識和工作經驗等得以流動和傳播。各館應通過不斷地深入學習和了解,將這些源自他館的隱性知識轉化成能為本館所用的顯性成果。
2.1 館員隱性知識的壟斷性
館員的隱性知識是通過長期實際經驗積累起來的,屬于個人所專有,其對個人的價值體現在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所有者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取得優勢。
基于上述原因,某些館員并不愿意實行完全的工作經驗共享,不管這種行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事實上都形成了隱性知識壟斷。這對其他館員而言,就失去了相互學習、交流進步的機會,對圖書館的整體發展而言,無疑也是巨大的損失。
2.2 圖書館管理制度的缺陷
高校圖書館通常比較重視顯性知識的管理,如書庫實體館藏排架、數據庫管理等,但在隱性知識上卻沒有予以足夠重視,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激發館員的主觀能動性。根據馬洛斯理論,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即將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如果一些表現優秀、愿意分享隱性知識的館員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也許會嚴重打擊其積極性,導致其不愿意再分享自己的技能與經驗。
2.3 知識傳遞方式的制約
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在知識傳遞方式上往往忽視了隱性知識的傳遞。現代信息技術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很多圖書館卻沒有進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利用也僅限于讀者與圖書館之間,而圖書館內部卻沒有類似信息平臺供館員之間進行工作心得、工作經驗的相互探討與學習。此外,圖書館沒有定期舉行針對內部館員的研討會,讓館員相互間進行有效的交流,致使他們的隱性知識深藏于腦中,得不到共享,學習不到別人積累的經驗技能,長此以往會阻礙員工自身經驗的增長及技能的提高,甚至影響圖書館的整體發展。
3.1 “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發揮
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重視“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從文獻采購開始,重視各分院圖工委的意見,對專家教授、教師、學生等讀者薦購的圖書積極處理,將他們潛在的隱性知識用最簡單的方式顯性化展現。充分利用了各層次讀者隱性知識資源來增加館藏資源,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到實處。
3.2 “以讀者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傳播
為了加強與讀者的交流,傳播圖書館的文化理念,共建文明和諧的文獻資源利用環境,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在各項服務中,事無巨細地考慮讀者利益,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機會,將“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貫穿于整個館務工作中。每年貴財大圖書館會多次舉辦“讀者座談會”,向讀者征集圖書館服務、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每個月舉辦不同形式的“資源推介培訓”,向廣大讀者展示圖書館的專業文獻資源和特色服務項目,活動包括數據庫培訓、特色服務(省情資源利用)等;開展讀者征文活動,選定不同征文主題,如讀書征文活動——《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對新館建設的感想的征文活動——《我心目中的財大圖書館》等。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活動雖然涉及內容較多,但每項活動的開展都有利于圖書館的建設以及圖書館隱性知識資源的發揮與累積。我們還參考其他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專項活動,把圖書館的活動當作學習的一部分,積極地調動讀者和館內員工參與進來,共同為圖書館的建設出謀劃策。
3.3 “泛在圖書館”發展方向的引入
通過引入“泛在圖書館”的發展,就圖書館發展方向、新技術應用進行培訓,讓全體館員知道,圖書館員要充分認識知識的開放性和全球化流通以及相互依賴和共建共享已經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核心問題。在泛在知識環境中,數字圖書館的核心業務將轉變到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上,其服務將更加智能化、簡單化、人性化[4]。而關于數字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不僅僅是服務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儲備,館員科研能力、交流溝通和處理矛盾的能力以及自我繼續學習能力也絕對不容忽視,必須提升顯性知識,強化個人隱性知識。
4.1 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切實將讀者的想法融入到圖書館各項工作中,聽取讀者的意見,傳輸圖書館服務的理念,讓讀者利益最大化,讀者的想法與建議對圖書館隱性知識的管理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是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發揮到實處的基礎之一。
圖書館有重大決策時,可以請館員參與討論、建言獻策,經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累計,對于圖書館的發展,館員的意見通常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時館員要樹立起集體主義觀念,把圖書館的發展與自己的發展相聯系,讓館員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圖書館的建設中來,這也是圖書館“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4.2 建立激勵制度
高校圖書館要想讓員工把他們辛苦積累的知識拿出來分享,就必須在組織內部建立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工作機制,要通過建立按知識貢獻參與分配的薪酬制度,以知識貢獻的大小作為評價館員工作績效標準的評價機制,讓知識貢獻越多者獲得酬薪、獎勵越多,職務晉升、學習深造的機會越多[4]。正確地運用激勵機制激發館員的潛在價值,促使組織成員隱性知識顯性化。
4.3 建立學習型圖書館
建立學習型圖書館,營造出整個圖書館的學習氛圍,促進知識的交流。學習型圖書館是把共同愿望作為基礎,以增強圖書館學習力為核心,能夠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與具體措施,促使其館員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個人潛能,提高人生價值以充分實現自我,努力實現自我超越和不斷創新,進而帶動圖書館的創新與進步,形成良好的圖書館文化[5]。學習型圖書館包含了繼續學習、共享知識等特點,高校圖書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館員開展業務培訓、開辦內部研討會等,通過各種途徑促使館員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鼓勵館員自主進行提升,掌握更多有利于圖書館建設的知識。此外,除了個人學習,還要強調館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創造出有利于個人發展與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4.4 建立崗位輪換制
崗位輪換是實現圖書館內部隱性知識共享的一條有效途徑,它打破了“一崗制”從一而終的格局,有利于解放館員思想。服務讀者是貫穿整個圖書館工作的中心,但各個部門在工作性質、工作內容上存在著差異,新崗位會促使館員努力適應新環境并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崗位輪換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從整體和長期來看,是有利于提高圖書館整體水平,增加圖書館競爭力的。
4.5 建立有利于隱性知識交流共享的環境和平臺
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現在網絡上比較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微博”“人人”等,建立一個圖書館賬號,宣傳并讓讀者關注,把圖書館作為一個實體,與讀者進行網絡上的互動,圖書館各項活動的開展情況,可以第一時間通過這些社交工具發布出去。當然,社交工具不僅僅是把圖書館近期的活動作個公告,也可以對館內的圖書資源信息進行發布,比如新書推介、新數據庫試用等。館員通過這種方式與讀者互動的過程,也是對隱性知識的積累與利用的體現。
[1]程實.圖書館隱性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場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5):32-36.
[2]郭建平.圖書館隱性知識共享中知識產權風險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44-47.
[3]習琴琴.我國圖書館隱性知識管理模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4]張麗萍.泛在圖書館與圖書館員[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85-88.
[5]古志文,張志強.基于知識管理與服務的圖書館組織文化模型[J].情報雜志,2008(11):124-126.
鄭加佳女,1980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采編部主任。研究方向:文獻采訪、讀者服務。
G258.6
2014-05-09;責編: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