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亮,何杰明
(廈門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 廈門 361024)
廈門位于中國東南部,屬閩南地區,北與泉州、南與漳州接壤,東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是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海峽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近些年,廈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生活觀念不斷更新,體育服務需求不斷提高,體育服務業正在快速發展。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并不是獨立的,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以廈門為例,通過對體育服務業與社會、經濟互動發展的研究,來探討廈門體育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更好的促進廈門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體育服務業是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門類,它以提供體育服務產品和勞務為主,其產品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日本學者佐伯聰夫將體育產業定義為: “以體育運動自身生長財富和提供服務的產業;以生產、提供和運動直接相關的財富和服務為工作內容的產業。”其中, 提供體育服務產品的部分即為體育服務業。
根據1995 年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1995—2001 年) 》對體育產業的劃分, 體育服務業屬于體育主體產業,其發展程度是判別體育產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直接影響和關系到整個體育產業發展的進程。體育產業中的用品業、設施業等各領域的發展最終也要落實到體育服務業上來, 通過體育服務業來實現體育產業的本質功能。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的《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 試行) 》,體育服務業包括體育組織管理活動、體育場館管理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體育中介服務以及其他體育服務5 個類別。其中,其他體育服務又包括體育培訓服務、體育科研服務、體育彩票服務、體育傳媒服務、體育展覽服務、體育市場管理服務、體育場館設計服務、體育場館保潔服務和體育文物及文化保護服務9個小類。
經濟基礎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同樣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對體育服務消費的需求有了實際支付能力的時候,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才有可能。近幾年,廈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迅速增加。2012年廈門GDP達2 817.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為77 392元,增長10.4 %,折合12 26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 45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9 %和12.8 %。這些數據表明,廈門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為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居民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和升級,是體育服務業發展的源動力。人類社會各項活動的產生、發展是由人們需求結構變化的客觀規律來決定的。體育服務業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項經濟活動,分析其未來的發展前景,關鍵是看它在現階段人們需求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以及需求結構是否能夠給它提供進步發展的動力。從馬克思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人的需求主要分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三類,其中享受和發展需求是滿足人作為社會人實現自身存在價值的高層次需求,并且人的需求結構客觀上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轉化的趨勢。從經濟理論上看,人的需求就是消費的需求,需求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消費結構變化。
按照2013年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體的分類標準,人均GDP為4 080~12 615美元的地區即為上中等收入地區,GDP高于12 616美元的地區即為高收入地區[15],目前,廈門人均GDP已達12 260美元,屬于上中等收入地區,即將邁入高收入地區的行列。按照經濟學理論,現在和以后—段時期社會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總的趨勢是恩格爾系數將進一步降低,而對服務消費品,尤其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提高直接相關的服務消費品的需求將會迅速上升。體育服務消費是屬于提高人們健身和生活質量的消費。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廈門居民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和升級,必然會為體育服務業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需求。
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服務作為精神文明的范疇與小康社會緊密相關,不可分割。因此,盡快發展體育服務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廈門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生活節奏在慢慢加快,壓力在逐漸提高,各種“文明病”隨之而來,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人健康發展的要求是相悖的。體育健身與休閑作為一種健康、科學、文明的活動方式,可以很好的釋放人們的壓力,改善人們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積極倡導下,體育服務肯定會受到廈門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推崇。同時,隨著生產自動化的提高,民眾的非工作時間將越來越多。據有關專家估計,今后我國居民的余暇時間將會進一步增加,體育健身與休閑這一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形式,將逐步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之中。
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我國正在朝向法制化社會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得到有力地加強,法規條例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關于體育服務業的法規制度也必定會逐步完善。目前,除國家和福建省的相關法規外,廈門市也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法規條例,先后頒布施行了“廈門市體育設施建設與保護規定”,“ 廈門市單項體育協會管理辦法”,“關于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的實施辦法”,“廈門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等法規條例,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和保障了廈門體育服務業的發展。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在2004年1月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9年5月,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2008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體育事業發展的批復》,決定加強對福建省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支持福建省開展的群體活動和競賽,支持福建省發展體育產業,支持福建省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辦好廈門國際馬拉松等知名賽事;2011年3月,《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承接臺灣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服務業比重,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福建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目標提到:到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42 %,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服務業從業人員到2015年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40 %以上,成為吸納城鄉居民就業的主渠道;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著力發展休閑等服務業,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這使得“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機遇。
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經歷重大的變化。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部署,我國正在實施“推二進三”戰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發展體育服務業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可以促進廈門合理產業結構的構建。
目前廈門的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核心產業滯后,市場占有率低,中介產業缺位。從2011年廈門從體育產業產值來看,體育用品制造15.51億元,占全市體育產業比重71.24 %,體育用品的銷售2.32億元,占比重10.66 %,體育服務業3.94億元,占比重18.10 %。[13],體育產業構成偏重“制造型”,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相對遲緩,市場占有率低,體育中介、體育培訓、體育旅游、體育媒體、體育競技等新型體育創意類服務業還處于缺項和欠發展的階段。
體育服務業是整個體育產業的基礎,也是帶動整個產業升級的原動力。盡管體育用品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獨立于主體產業而存在和發展,但是,如果體育服務業的發展長期滯后,那么,作為外圍產業的體育用品業就不可能在規模和效益上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美國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體育用品業,根本原因在于該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服務業。因此,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提高對廈門經濟產值的貢獻率。
體育服務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能夠間接帶動傳媒業、廣告業、旅游業、娛樂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以廈門國際馬拉松為例,據廈門統計局測算,2003年至2013年間馬拉松給廈門的企業帶來各項經營收入總計約為12.98億元。僅2013年馬拉松賽帶來各項經營收入約為2.26億元,較首屆大幅提升,增長了5.3倍。其中,全市主要賓館、酒店接待的專程前來觀看馬拉松賽客人帶來的各項收入為2 265.56萬元,運動員和后勤人員帶來的各項收入為16 599.54萬元,本市居民及周邊地區一日游游客觀看馬拉松賽給我市帶來經營收入3714萬元[13]。
近幾年,我國經濟領域的中心工作,就是尋找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努力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體育服務業作為“朝陽產業”,責任刻不容緩。
隨著廈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參加體育健身與休閑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對體育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體育服務消費開始慢慢成為廈門民眾消費的熱點。體育服務業在自身迅速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了消費,擴大了內需,充分起到了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目的。朱镕基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居民增加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費,拓寬服務性領域”。這表明體育服務業在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上已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和重視。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體育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勞動力需求大的特點,因此有很強的社會勞動力吸納能力。目前,體育產業在吸納就業人口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我國體育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達306.35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的0.4 %,2004年我國體育產業吸納就業人數為421.5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的0.5 %,遠遠超過我國就業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2011年,廈門體育產業吸納就業人員4.18萬人,比2010年增加0.20萬人,增長5.02 %[13];從國外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看,更突出的表現出這一現象:據美國學者埃爾菲.米克的測算,1995年,美國體育產業向社會提供了23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33萬個間接就業機會;《加拿大體育報告》報道,1994—1995年度加拿大體育休閑產業吸收就業262 325人,占總就業量的 2 %。可見,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在增加就業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另外,體育產業還帶動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間接促進就業人員的增加。這些都顯示出體育產業在增加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樣,作為體育產業本體產業的體育服務業在增加就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廈門經濟發達,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社會就業壓力非常大,因此,發展體育服務業無疑對緩解當前和以后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長遠的意義。
隨著高效率、快節奏、激烈競爭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精細的分工,大強度、高效率的勞作,知識的迅速膨脹、更新和傳播使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陷入越來越緊張、疲憊和焦慮的環境之中。為了緩解日常工作、生活、學習的高壓,人們更加追求豐富多彩的休閑生活,對體育健身與休閑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與休閑需求,發展體育服務業勢在必行。
人是社會生產的主體,人的素質的提高必然會帶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而人的素質的基礎是人的體質,體育則是提高人的體質的最重要手段。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從事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機會。勞動者具備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會生產活動之中,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勞動者,與不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勞動者相比,勞動生產率平均高出0.6-10%。可以預見,隨著廈門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勞動者的體質會顯著增強,勞動生產率會進一步提高,經濟的發展還會更上一個臺階。
綜上所述,廈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體育服務業發展是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關系。在“美麗廈門”的建設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和把握這一互動關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廈門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盡快構建廈門的體育服務體系。
[1]林顯鵬,虞重干,楊越.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2):3-9.
[2]黃海燕.“十一五”時期我國體育服務業發展審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4):1-6.
[3]于善旭.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法治之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2):99-102.
[4]肖文,曾光.我國體育服務業的供需結構特征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4):7-12.
[5]陳琦.小康社會體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和前景[J].體育學刊,2005,12(2):6-9.
[6]張巖,張尚權,李澤潤.體育運動經濟問題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7]方春妮,劉勇.論我國城市體育服務業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0(5):76-79.
[8]張保華,陳慧敏.體育產業的經濟屬性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