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榕平

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他提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達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主要通過影響人類的認知過程、動機過程、情感過程和選擇過程來調節人類的活動。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個:一是自己的親身經驗,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二是通過和榜樣或者示范者比較獲得的替代經驗;三是他人的說服;四是情緒,過于強烈的情緒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而適度的情緒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見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這四種因素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綜合起來起作用。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到底起多大的影響,還是因人而異的,所以作為老師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能力去啟迪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高中數學教學與自我效能感
高中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準確性,這些學科特點更容易受自我效能感影響。一部分高中生特別是文科生,對數學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認為自己學不好數學,數學很難,學習自信心嚴重不足。考試做題時心情高度緊張,碰到一些困難就半途而廢,導致本來能力能達到的題目都解決不了,下次再遇到同樣的題看都不看了,這樣就導致了惡性循環,成績越來越差。這些自身的失敗經驗深深地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還有,部分老師和家長不時地灌輸“高中數學很難”之類的話語,其目的本來是想引起學生重視,而結果導致的卻是這些替代性經驗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我效能感。在高中階段,或者說是在整個學習階段,數學成績的好壞常常是作為評定一個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標準,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很容易被認為思維能力低下,是后進生或者差生,這樣直接導致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更低。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顯得尤其重要。(見陳慧玲、嚴啟平的《淺論自我效能感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培養》)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議
高中數學由于其學科關系,很多老師會比較注意教學生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實際上,如果能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將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更有幫助,比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等,這都是自我效能感在數學學習中的體現。要提高數學自我效能感,就必須讓學生多積累在數學學習上的成功經驗,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機會。(見張建玲《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數學教學.2008第6期)這里,筆者通過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給出如下的建議:
1. 親身體驗成功
對自我效能感影響最大的是個人的親身經歷。成功的體驗可以提升效能感,而失敗卻會削弱它,特別是在自我效能感還并不是很強大的時候。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感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有合適的學習目標。如果人們做的事情每次都很容易獲得成功,那么他們就會急功近利,一旦出現挫折就會特別容易受到打擊。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克服困難來取得回報,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適合學生的情況,如果目標太低,學生達到了也沒獲得成就感。但也不能要求過高,讓學生夠都夠不著。我們最好能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設置難度,讓學生能“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讓他們能主動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能去解決新問題,找到新的規律,能在學習當中找到樂趣,提高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2)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教學過程,親身體會成功的經歷。第一,提出問題時要按梯度設置,盡量讓學生特別是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參與進來,對于答對的當然要鼓勵表揚,答錯的,也不要否定,而是從其他方面給予肯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第二,課堂練習安排也要有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滿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陣地上獲得成功感,然后再往更高的陣地攀登。第三,多給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比如請學生板書演示、給同學講解等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鍛煉中提升自我。第四,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不以成績為唯一評價學生的標準。(見姜開真《淺議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讀與寫雜志.2012年第5期)
2. 樹立榜樣示范作用
親身體驗成功固然能很好地提高自我效能感,這種經驗來自于自己,而通過與他人的對比,從別人身上來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是評價自己的一種方式。比如在數學學習中,如果某學生看到一個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能解決一道難題,那么就會覺得自己通過努力應該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間接提高了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老師可以根據題目的難易度請不同水平的學生來解答或者演示,順利解答的學生能獲得直接的成功經驗,如果不成功,老師稍加點撥,也能完成。而沒直接參與的同學,看到別人的示范,基礎好點的會覺得是個督促;相當的學生會覺得是個榜樣;成績稍微差點的則會覺得是個追求的目標。這樣,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見高亮、鄧鵬《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
3. 多用積極賞識的言語說服
高中生年齡和心理已經比較成熟了,對事情已經有很獨立的見解和想法,但還是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身邊比較重要的人,如家長、老師和同學。身邊的人應該多鼓勵多關注,學生如果現狀比較理想,應該表揚鼓勵,使其能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如果成績暫時不太理想,應該多與其分析探討,只有得到關心理解,才能激起學生的斗志和信心來改變現狀。特別是老師,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關心的話都能讓學生深受鼓舞。我們見過不少學生因為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關注而喜歡該門學科取得好成績的例子。所以老師應該對學生要不吝于付出關心和贊美的言語,長期以往,讓學生能始終斗志昂揚,有良好的狀態參與學習。所以在親身體驗成功和榜樣的作用下,能再結合言語說服,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更事半功倍了。(見張東升、楊文朋、高慶文、孟憲剛《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策略》.世紀橋.2011年第13期)
4. 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歸因分析
將成敗的原因歸結到自身身上,比如成功是因為個人能力和努力的結果,失敗是方法不對或沒盡力,這樣的人就愿意面對困難并解決困難。把成敗都歸于外在因素,比如環境不好、難度太高等,這樣的人就會逃避問題,怨天尤人,并且容易放棄。所以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合理的歸因分析。老師在做分析時,要把成績歸因為學習策略、平時的努力,而不是投機取巧或者碰運氣等外在因素,這樣考得好的同學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更加提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回報的;而考得不理想的同學也會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以改進,并有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信心,從而也提高了數學學習的效能感。
總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我效能感與數學成績有直接的關系,自我效能感提升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數學成績;而成績提高后,自我效能感自然而然地也跟著提高。不但在學習方面,包括在其他方面,學生都能更自信地應對,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楊仙逸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