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青壯年人群中,猝死現象越來越常見,與之有關的心血管疾病備受關注。
與猝死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龐大數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并未出現下降趨勢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針對心血管疾病預防控制等問題,本刊專訪了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科主任李新建。
心血管疾病猝死“中青年人多一點”
《瞭望東方周刊》:2013年中青年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新聞頻出,心血管疾病是否出現年輕化傾向?
李新建:我們手里還沒有全面具體的數據證明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但從我們身邊的例子看,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猝死,相對而言,中青年人群多一點。四五十歲,突然一下子就沒有了。
猝死只說明從急性癥狀發生到死亡時間比較短(小于6小時),至于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心血管的問題,或者說心源性問題是猝死最為常見的原因。
《瞭望東方周刊》: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李新建:從保護血管的角度來看,最直觀的是要關注血脂異常的問題。血脂異常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原因。血脂異常跟高脂飲食和缺少身體鍛煉有關。
另一個是吸煙問題。我們調查關于吸煙危害的知曉率時發現,吸煙對肺有傷害的知曉率,已達到80%以上,但吸煙對心血管有害的知曉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人不知道吸煙對心血管有害。
還有高血壓,它本身是一個病,又是一個危險因素。血壓高對血管內膜的刺激很大,會導致內皮功能損害。所以我們一直倡導高血壓患者要服藥而且是規范的服藥,把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危害就會減小。
除了這個以外,比如精神因素,也有影響。最近這方面我們關注比較多了,以前對人的心理因素關注比較少。這部分比較復雜,研究已經發現精神壓力增加可誘發心肌缺血。
霧霾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影響。當然還有遺傳因素,但這是不可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生活方式。
《瞭望東方周刊》:中青年人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是否主要是精神因素造成?
李新建:不能都歸結為這一點。心血管發病好比是個定時炸彈,并不是一天情況變化就引發的,而是在體內積累了危險因素沒有引爆而已,突然一個什么事情出現,成為導火索,促發了這件事,誘發了身體心血管事件的突然爆發。
中青年人除了工作壓力大以外,吸煙、肥胖、高脂飲食問題很嚴重,運動也非常少,這些生活方式其實是很不健康的。而且,與老年人相比,他們更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隱疾。老年人會時常關注自己的血壓,但是中青年中,有幾個人會經常量血壓呢?很少。
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是關鍵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做得如何?
李新建:心血管疾病預防控制是我們目前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在人群中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同時在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中開展以控制血壓和血糖為目的的疾病管理。旨在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和死亡。
以上海為例,上海現在的心血管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二百五十左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概是發病率的一半左右。目前上海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遞增開始趨緩,雖然還沒有出現下降,但是增速緩慢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上海男性吸煙率雖然與發達國家的30%相比還是很高,是50%左右,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經降低了10%。
我們現在還在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在社區經常有健康知識講座。
《瞭望東方周刊》:雖然上海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遞增趨緩,為什么上海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還處于較高水平?
李新建:首先老齡化因素是必須考慮進去的,上海老齡化較全國來講更加嚴重,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更高。
其次,上海雖然已經有一些經驗,但是真正做這些也才10年而已。比如,我們都知道降低吸煙率可以減少肺癌的發病率,但是這個過程要30年。心血管疾病也是一樣。
《瞭望東方周刊》:國外有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
李新建:芬蘭的心臟病發病率控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芬蘭的心臟病死亡率是十萬分之七百五十,是世界上心臟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芬蘭通過30年的努力,比原來降了65%。
他們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膳食的干預,鼓勵大家用蔬菜油,減少膽固醇攝入,另外一個是控煙,以及加強健康教育,鼓勵人們關注自己的血壓。
后來有文獻專門分析芬蘭的成功經驗,比如,人群吸煙率下降、人群血液膽固醇水平的下降以及人群血壓下降是關鍵因素。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推薦的成功案例。而后來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也驗證了這一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心血管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我們所需要的是推進和時間。
《瞭望東方周刊》:心血管疾病下行拐點仍未到來是否意味著發病率依然嚴峻?
李新建:中國心血管疾病的情況非常嚴峻。我們現在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心血管的患病人數,但是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具有危險因素的人非常多。
看看這些數字:3.5億煙民,2.2億高血壓患者,2.6億超重肥胖者。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意識到,形勢還是很嚴峻。
對于冰山上面的一角,我們要觀察它的趨勢,做好三級預防,盡量減少死亡率、并發癥,但重點要關注冰山下面的這部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能否降下來,這部分是關鍵。
關注你自己的數據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心血管疾病的三級預防有什么具體工作呢?
李新建:第一級預防是沒有得病的人不要得病,全民健康教育就屬于這部分;第二級預防是得病的人要早發現,我們規定社區醫院對于前來就診的病人必須做到首診測血壓;第三級預防是疾病要控制好,降低并發癥。比如控制好高血壓,減少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
《瞭望東方周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更加注重哪部分?
李新建:健康教育是第一道防線。上海在社區健康教育工作上很下功夫,在社區做很多的講座和活動,在社區發放很多健康宣傳資料,居民可以隨便拿。我們之前還拍過科教片《跨越生死地帶》,在社區醫院循環播放專門講腦卒中(即“腦中風”)的部分,告訴老百姓發病前都有哪些預兆,什么情況下該及時撥打120。
另外,還有促進性工作,比如人人測血壓活動。讓每人知道且關注自己的血壓情況。高血壓跟糖尿病一樣,就是患病之后患者不一定馬上知道,即使上海現在的高血壓患者知曉率是70%左右,但還有3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病。而糖尿病的知曉率更低,只有50%左右。
國外也有類似的做法,叫know your number(關注你自己的數據)。這里的數據指的是與你自己的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學指標。要知道對自己比較重要的幾個數字:血壓、BMI等。
《瞭望東方周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如何監控心血管病事件?
李新建:我們主要關注兩類數據,一部分是監測數據,觀察上海的人群發病情況的變化,通過這個數據能看到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現狀,分析發病趨勢。隨著信息化建設,我們監測系統能夠觀察更為詳細的數據。
第二部分是管理數據,通過社區的家庭健康檔案的信息化,以后我們能掌握患者的看病情況,比如高血壓、血壓控制情況等。患者從高血壓到中風有一個風險估計,我們通過這些數據就能掌握高風險人數以及他們的情況,便于控制。
上海正在逐步完成健康信息化建設,將實現健康信息網全市覆蓋,完成市級平臺、醫聯平臺、市公衛平臺和17個區縣平臺的建設和互聯互通工作。這會給心血管疾病的疾病預防工作帶來更多全面的數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