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琳 (西安文理學院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065)
2011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政府紅頭文件《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1](以下簡稱《兩部意見》),明確要求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一時之間,學界為之歡呼,行業為之振奮,并被譽為“庶民的勝利”[2]、“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最為重大的進步和最為豐碩的成果”[3], “宣告了一個東方大國公共圖書館新時代的來臨”[4]。
可是,兩年過后,免費開放的效果似乎難如人意。雖然免費開放使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逐年攀升[5],雖然政府官員不斷肯定免費開放的重大意義,不斷強調“要繼續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6]。但是,免費開放后各級公共圖書館也確實遇到了許多問題,如讀者人數大量增加,閱覽座位與文獻資源無法滿足需求,管理難度加大,閱讀環境變差,書刊損毀嚴重,工作人員工作量加大,人手不夠,等等,其中被認為最突出的問題是“經費保障不足”[7]。這使得行業內外普遍存在“免費開放能否可持續”的隱憂。
其實,目前的一切行業內外早有預見,這并非“能掐會算”,有先見之明,而是從常識出發做出的基本判斷。因為,在生產力還不高度發達、私有制還無法消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還無法實現的社會階段,“世界上只存在兩類免費的事物:一是大自然的神奇恩賜,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是‘有人’出于‘特殊的目的’支付了所需費用,免費提供‘他人’利用”[8]。公共圖書館的運營需要成本,如果免費,就必須要有大于運營成本的資金保障作為前提。如果繼續推進免費開放,就必須不斷地追問、探究“實現免費開放的經費保障”命題。
公共圖書館活動需要成本,如果免費,就必須要保障經費,這是一個常識命題。中國公共圖書館的百年歷史之所以對于免費開放反復不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種客觀保障條件,特別是經費保障的缺失[8]。被罵為“橫行人間,淆亂民心,禍害百姓”的“有償服務的妖風”[2],其實也是“政府文化責任的缺失和經費不足造成的,是不得已為之”[9]。充足的經費是公共圖書館一切活動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自喻。
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公共圖書館(特別是中西部基層圖書館)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常年沒有購書經費司空見慣,館員發不出工資亦屢見不鮮”[8],更不要說持續的經費保障。經費短缺,使得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匱乏,嚴重缺少藏書尤其是新書,無法提供優質服務,沒有足夠的職業待遇和尊嚴。
《兩部意見》一出,業界為之激動歡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做出了“建立免費開放經費保障機制,保證免費開放后正常運轉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1]的承諾。這被認為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回歸”,預示著“政府必須為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提供足夠的經費”[10],是公共圖書館的“一次發展良機”[11]。“免費后,政府不僅應當提供基本的運行經費(人事開支和行政費用),而且要重點保障文獻資源經費,并且經費支持應當按計劃以一定的幅度逐年增長”[10]。
但是《兩部意見》后,隨即出臺的《關于加強美術館公共圖書館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卻讓業界大失所望。“免費開放后,其人員、公用等基本支出由同級財政部門負擔,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支出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12]。這就是說,對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而言,免費開放依然要靠地方財政。提起地方財政,就不能不涉及分稅制、土地財政等一些“爭議頗大”的敏感話題,有些地區依靠“土地出讓”、“項目引進”飛速發展,財力充裕。而有些地區則只能依賴“轉移支付”、“中央補貼”慘淡度日,入不敷出。“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了經費落實迥異”[13]。兩年來,發達地區圖書館“借免費開放東風”,抓住時機,積極爭取配套資金,彌補資金缺口,創造了炫目的業績,實現了公益事業政府買單、百姓受益的良性循環。但是,“有的地方政府換湯不換藥,名義上增加經費投入,實際上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原來的預算換了個名頭而已,公共圖書館的經費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14]。甚至還有些地區不僅配套資金未落實,中央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對于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推進免費開放而言,《兩部意見》與《通知》確實可以說“只是空談財政保障,卻不拿出具體措施來”[14]。隨著免費開放的實施和推進,“各公共圖書館的運行成本發生了變化,成本支出方面在不斷上升”[13],免費開放帶來的已不僅僅是“尷尬”。“對于增加的經費缺口,如果國家和地方財政不能進行有效供給,將直接影響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可持續發展”[13],“這已成業界的普遍擔憂”[7]。
早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實行免費開放之前,公共圖書館的財政支撐問題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許多同行根據以往的經驗,表達了對地方財政不與中央指令保持同步的擔心,并紛紛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從CNKI(中國知網)與百度搜索中會發現大量從業者對該問題的闡述與應對策略,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通過梳理,概括而言,同行提出的對策基本上大同小異。
首先,提議最多的對策還是堅決依靠政府。“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和地方財政的撥款,因此,必須抓好專項撥款的申請和落實工作,詳實地向上級和地方財政申報免費開放后各項經費的需求情況,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部門的支持”[13],“勤跑勤說,積極宣傳,引導政府關注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困難并爭取政府加大投入,力爭在地方財政支出的‘蛋糕’中多分一些份額”[15]。因為“意見明顯缺乏可操作性,不是一種制度財政,而是一種臨時經費安排意見,各級財政可以根據長官的意志隨意決定經費投入,其隨意性和不可保障性更是不可言喻”[14],所以許多專家及同行建議“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工作實現‘五納入’,即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體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16]。還有許多同行提出“以法律手段保障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供給,通過具體條款明確中央和地方分擔的比例,最終確定免費服務的原則”[13]。
其次的對策是根據“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對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進行捐贈和投入,拓寬經費來源渠道”[1]的精神,提議“開闊思路,尋求社會援助”[15],“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廣開經費來源渠道”[13]。一些同行提出了爭取社會捐贈、企業贊助、適度創收、開展志愿者服務等具體措施。
再次大約是出于“有為才有位”的考慮,業內廣泛呼吁免費開放不能“稀釋”服務,而要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應該豐富館藏,加大數字資源建設;優化環境,營造第三空間;開展延伸服務、泛在服務;樹立服務品牌、創新服務方式,“吸引更多的民眾到圖書館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使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7],以此來爭取政府和社會更多的經費投入。
還有不少同行關注“公共圖書館經費投入的效益”命題,提議引進經費監管與評估機制,加強圖書館內部科學管理,推廣“總分館制”、“圖書館聯盟”等,以降低圖書館運行成本,提高經費投入效益。
面對經費保障問題,許多同行已做出了大量論述,但是筆者認為,仍有再思考、再剖析的必要。免費開放后,許多同行根據自身經驗、切身感受,對公共圖書館的經費短缺問題進行了客觀的闡述,并對產生問題的根源做出了許多精到的分析,但提出的大量對策則顯得“蒼白”。許多對策只是個原則,或是個大體框架,如果仔細推敲,其現實性與可操作性使人頗多困惑。
2011年,筆者曾撰文表達了對“免費開放能否獲得可持續的經費保障”的疑問[8],如今此疑問依然存在。因此,不顧淺陋,繼續深究,希望拋磚引玉,對“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命題能有進一步的認識。
所謂經費保障,通俗地講,就是為順利實施免費開放提供足夠的經費。再通俗地講,就是回答3個問題:需要多少經費?由誰提供?怎么提供?
公共圖書館實行免費開放到底需要多少費用?2011年,財政部綜合考慮確定了補助標準,中央財政新增公共圖書館等免費開放經費投入約18億元[18]。但是隨即程煥文先生提出質疑,認為這“只是簡單地以各級公共圖書館2009年有償服務的收入水平為基數來制定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所需要的經費,這種做法極其不科學,比較科學的方法是按照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的人口比例和不同地區財政的狀況,提出統一的經費投入標準”[14]。但是,在戶籍制度松動、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服務的人口比例似乎很難把握,而以地區財政狀況為依據則會使中西部地區圖書館的處境更加困窘。
筆者非常想從一個具體案例出發,用實證的方法對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所需經費情況做一番扎實、細致的調研分析,但是很慚愧卻非力所能及之事。想要借用同行的實證調研結論,一時又無法籌措。故暫時回避具體數額,僅從經驗常識出發,做一大致估計,或做一模糊定性,只想回答一個問題:公共圖書館實施免費開放所需經費數額是多,還是少?
如果拋開各種立場的價值闡述與具體要求,樸素地理解,公共圖書館就是一個社會公眾利用文獻資源的場所。這個場所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素:可供公眾利用的文獻資源;可供公眾利用文獻資源開展圖書館活動的場所與設施;從事圖書館業務的工作人員。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其實就是對這3項要素所需經費的提供保證。
3.1.1 文獻資源的分析
在此不討論因不同服務對象與服務范圍要求而產生的具體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質的差別,僅就數量進行分析。
根據2001年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在《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中的建議,人均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應達1.5~2.5冊,美國2008年已達3冊,法國2009年是1.7冊,芬蘭2011年高達7.48冊[19]。而在我國,2009年人均擁有圖書為0.44冊,縣級以下更是人均只有0.1冊,人均購書費僅為0.7元[20],2010年人均藏書增至0.46冊,當年人均新增藏量0.02冊[19],截止到2011年底,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達到0.52冊,人均購書經費增至1.05元[20]。以上數據清楚地說明,就全國范圍總體而言,公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藏量遠遠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
一個嚴重缺少藏書尤其是新書的公共圖書館,即使“門檻”再低,恐怕也照樣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估計緣于此,2013年1月文化部發布《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館藏總量增長的具體量化指標,即人均館藏量在“十二五”末達到0.74冊,人均新增藏量0.056冊,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實現人均1冊的目標[19]。照此估算,人均新增藏量0.056冊,全國公共圖書館共需新增館藏約7 280萬冊,每冊按20元估算,約需14.56億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購書經費約3億元。
再來分析一下數字資源。21世紀以來,“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似乎將使圖書館“脫胎換骨”,業內人士對其給予了太多的贊美與希望。但是,數字資源“在給廣大讀者提供無縫、高速、全天候服務的同時,其耗費也相當驚人,特別是各類數據庫建立初期的投入和后續管理維護的經費需要是相當大的。一個區縣圖書館年支出就接近25萬元,而市級館將達到近40萬元。在各館電子閱覽室實行成本收費的前提下,一個區縣圖書館年支出也需要10萬元,而市級館需要20萬元”[21]。
3.1.2 館舍與設施的分析
2008年,文化部等政府部門聯合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為已建、在建和將建的公共圖書館提供了權威的標準。但是,能達到標準的圖書館似乎寥寥無幾。
省級中心城市圖書館情況較好。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座座現代化圖書館建筑在一個個城市拔地而起,高大宏偉、富麗堂皇,成為了一個個城市的標志。在紛紛新建、擴建、改建館舍的同時,各種新技術設施亦紛紛配置,先進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已不遑多讓。但是,“衡量一個國家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水平,不是以大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與規模,而是以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覆蓋面為標準的”[22]。
“近年來地市級圖書館發展相對滯后。據初步統計,在全國333個地市級城市中,尚有將近半數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沒有館舍或者僅有辦公用房,有館無舍”[19]。至于鄉鎮社區等基層圖書服務點,在“圖書館事業統計與評估中一直缺席,甚至缺乏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19],一直被認為是接近空白。“農家書屋”等政府工程“喧囂”過后,一片慘淡,似乎仍然接近空白。只有縣級圖書館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下面就針對縣級圖書館做一分析。
2005年,李國新先生通過“衡陽調研”揭示了中國縣級圖書館長期處于生存困境的現實,如今在圖書館界同仁的努力和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下,許多縣級圖書館的面貌已發生了根本改觀。以陜西省為例,“近年來在本省,除銅川、神木、涇陽、華縣、漢中等地縣圖書館新館先后建成開放之外,戶縣圖書館新館工程即將交付使用;省圖書館、寶雞、咸陽、安康、藍田等圖書館即將啟動新館建設,由南到北,三秦大地全面開花”[23]。這些新圖書館的投入在一百萬至八、九百萬不等。大致估算,新館建成后與之相配套的設備投入也將以百萬計。另外,新圖書館運行后設施的后續管理、維護及水電等支出亦將每年以十萬計。免費開放后,必將會加劇設備的損耗,如果沒有配套有力的管理措施,公共圖書館的折舊損耗、衛生保潔等費用支出是無法估量的。因而,雖然目前縣級圖書館“事業發展日漸光明”,“百縣館長共識”也由“生存與發展”演變為“免費開放環境下的服務創新”[24],但要真正落實,資金缺口將非常大。一葉知秋,免費開放需要的館舍與設施投入,尤其是后期管理、維護投入似乎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3.1.3 工作人員開支的分析
免費開放后,業界普遍反應“圖書館員的工作量增大,人手不夠”[7]。長期以來,因為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相配套,在公共圖書館的人員編制及工作量核定上往往隨意性極大。免費開放后,服務人數、服務范圍等因素更加無法確定。因而,一個公共圖書館究竟應有多少編制?一個編制應該承擔多少工作量?似乎很難給出合理答案。這樣似乎“免費開放中人手夠不夠?工作量大不大?”成了一個無法驗證的“偽命題”。
但是,如果公共圖書館不是嚴重人浮于事,不是大量超編,如果免費開放后如業內外期望的那樣讀者劇增,人手肯定不夠,這無需證明。人手不夠,如果工作一定要干,要么增加人手,要么增加工作量,或者兩者都增加,舍此別無他法。
先說增加人手。在目前國情下,以志愿者、義工分擔圖書館員的工作似乎不具普遍意義。因而,只能增加編制或增加臨聘人員。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一個事業單位編制成了令人艷羨的“香餑餑”,因而增加編制困難重重。而且每新增一個編制,都需要國家財政新增相應的福利待遇支出。而增加臨聘人員,自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正式施行以來,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逐年上調,臨聘人員的工資已不是一個小的數額[25]。無論增加編制或臨聘人員,積沙成灘,都會是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其主要解決的是簡單勞動人手不夠的問題,無法解決需要專業培訓與經驗積累的復雜勞動人手短缺的矛盾。
如果工作人員不增加,或不能足額增加,如果工作一定要干,那么就只有增加現有員工的工作量,或延長工作時間,或加大單位時間內的工作強度。因此,免費開放后,圖書館員的工作量肯定增大,這也無需證明。在此且不討論是否會造成員工身心俱疲的話題,起碼合理的按勞取酬是應該保證的。當前許多地區“取消收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從業人員的收入,財政卻沒有考慮補償這部分收入”[7]的做法是欠妥的。因為免費開放不能以犧牲圖書館員勞動權益為代價來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所以,因工作量增加而新增加的員工薪酬支出是必須予以考慮的。大體估算,“截止到2010年,我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53 564人”[19],如果每人每月新增100元,則一年就需要新增員工工資支出大約6 500萬元,如果每人每月新增200元,則一年就需要新增支出1個多億,以此類推。
3.1.4 總結與補充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回答:公共圖書館推進免費開放所需新增經費起碼是以億或十億論的,如果再“以免費開放為契機,不斷完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11],則費用更大。延長服務時間需要增加相應的人員、水電等支出。豐富服務內容也需要投入資金,舉辦讀者活動、展覽、公益講座等,一次“耗資普遍在幾千元或者萬元以上”[21]。延伸服務范圍更需要投入資金,“開設一個館外借閱點,鋪底的一次性投入就要上萬元”[21]。至于一些公共圖書館探索出的“總分館制”、“圖書館聯盟”等成功經驗,雖然可以取得“規模經濟效果,在效益目標既定的前提下使成本最小化”[26],但是其先期投入也是巨大的,無論是通用系統平臺與網絡設施,還是統一書目數據庫建設,或是物流配送的后勤保障,所有“總分館制”或“圖書館聯盟”的必備元素,其資金投入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而如果借鑒“星巴克理念”把圖書館打造成“天堂”[17],則更是不知道要耗費幾何?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錢也是有成本的。推進實施免費開放所需經費不菲,這筆錢來自哪里?來自“政府財政”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1]。業內對此已有大量的論述,但筆者仍感困惑,故不自量力,再行剖析。
3.2.1 業界人士對國家財政經費保障機制的疑慮與無奈
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確立了中央、地方財政共擔的經費保障機制,但是行業內人士似乎一直存在普遍的擔心。免費開放需要增加的經費沒有列入制度性財政預算,財政部沒有考慮各級圖書館實行免費服務所需的最低限度經費,“免費開放經費保障機制在很多地區還未落實”[7],“《兩部意見》明顯缺乏可操作性”[14],“《通知》不是一種制度財政,而是一種臨時經費安排意見”[14],對各級政府缺乏足夠的外部強制力等種種疑慮充斥于業內人士的大量論述。
業內人士對“政府經費保障”充滿疑慮,為什么?是因為機制本身的欠缺,更是因為根據以往經驗而直覺上產生的擔心。“長期的經費短缺對公共圖書館事業造成沉重的傷害,劃撥公共圖書館經費沒有章法可循,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撥款的多少,既取決于政府長官的態度,也取決于圖書館館長們的智慧和公關能力”[15],而這兩者似乎都不可靠,也許今日領導重視大筆一揮,明日改變主意挪作他用。圖書館領導們對此充滿無奈。因而,如何確保“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就成為關注的重點。
“通過國家立法,保障公共圖書館發展投入”[27]在業界有廣泛的共識,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討論多年,“征求意見稿”才見眉目,而且徒法不能以自行,沒有法制的執行環境,法律不過是一紙空文。以立法保障經費似乎遠水難解近渴。故業內人士又呼吁“五個納入”,雖然在一些地區已然實現[16],但在大多數地區卻困難重重。可見,目前情況下“若想得到落實只能寄希望于各級政府的內在自覺”[8]。這就又回到了問題的原點,圖書館經費目前只能取決于不可靠的領導態度和館長們的公關能力。
因此,“積極主動向領導請示匯報”、“誠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圖書館的現實困難寫提案”、“重視與新聞媒體合作,借助輿論的力量爭取政府加大投入”[15]等公關行為就喧賓奪主地成為了當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中心。業內研究者也紛紛在專業期刊上撰文,或從十七大精神、十八大精神,或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共圖書館宣言》,或從民主理念、文化權利,或從公共物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各種視角論證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責任。但是,將神圣的文化事業寄托于游說公關、領導重視和社會輿論,不能不說是一種民主法治社會的尷尬。免費開放后,在上級的行政命令與社會的輿論宣傳下,政府投入“立竿見影”,而隨著熱潮散去、時過境遷,對于后續投入,政府卻“玩起了太極”[15]。公共圖書館對此無可奈何,更無奈的是“社會對圖書館經費呼吁的回應正在逐漸淡漠”[27],這使得一切對策研究都化為了“紙上談兵”,變成了“無法驗證的偽命題”。
3.2.2 政府立場下“經費保障不足”的換位思考
經費投入不足,行業內往往習慣于指責政府、大聲疾呼,卻鮮有換位思考探究“政府不提供經費保障”的客觀原因。
政府的國家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主要支出項目有:國防安全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支出。公共圖書館是國家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設置的文化機構,是文化事業單位,其開支屬于國家財政支出的法定保障范疇。《兩部意見》使免費開放成為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行政要求,無須多證,保障免費開放所需經費是國家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客觀地講,“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建設始終是各級行政投入的一個基本組成。若暫時撇開投入數量的多少,或投入是否充足等問題,公共圖書館事業是社會各領域中,能夠持續不斷地獲得行政投入的少數部門之一”[27],免費開放后,中央投入18個億[18],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亦積極籌措和及時下發了配套資金,這有力地保障了免費開放在全國的順利實施。
但是,國家財政需要一個基本的收支平衡,需要對支出規模有所控制,需要對支出結構酌情調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近年來逐步減速,今年受經濟形勢影響尤為明顯,財政收不抵支的情況已經出現,包括對地方轉移支付在內的其他經費都要削減”[28]。這不能不使人擔心:免費開放的保障經費在不在削減之列呢?
如上節分析,保障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花費巨大。在財力充裕下,免費開放可作為政府的一項政績,成為政府“文化惠民”的一項“美談”。但在財力窘迫下,免費開放會瞬間變成政府的負擔,成為政府眼中的“雞肋”。“繼續投入是個無底洞,不增加投入則可能受到不重視文化事業的指責”[27],政府似乎同樣處于矛盾與無奈的兩難選擇之中。
3.2.3 其他經費來源渠道的冷思考
如果說對免費開放經費來源主渠道——國家財政進行分析,只是經費能否落實、能否可持續讓人疑慮、困惑的話,那么對其他來源渠道進行探究,則更加給人以“緣木求魚”、“畫餅充饑”之感。
先說企業贊助。企業為什么會贊助?因為贊助是一種廣告宣傳,可以進行企業形象與產品宣傳,可以提高知名度,可以獲得社會美譽,而獲得的種種社會效益為企業營利奠定了基礎。贊助其實是一種在商言商的企業營銷行為,是計較投入產出的。贊助能夠實現,是因為贊助對象具有“眼球效應”,可以帶來廣告收益,這樣才能實現所謂的雙贏。有些公共圖書館目前仍然“門可羅雀”,很難吸引企業的目光。而一些“人如井噴”的公共圖書館即使能吸引來企業的贊助,但是為引資而將企業廣告貼滿圖書館個個角落,不知會使人做何感想?截止到目前,筆者了解,圖書館行業吸引企業贊助似乎鮮有成功案例(行政操控、灰色交易除外)。
再說社會捐助。“發達國家公共圖書館的經費開支,除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外,社會捐贈等收入亦占相當大的比例”[29],業界常以此為依據探索“開拓社會捐助渠道”的具體做法。但是業界似乎大多忽視了社會背景的差異。發達國家小政府大社會,公民社會承擔了大量的公共事務。在道德導向、宗教淵源、政府規制、公共選擇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社會組織涉足于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當起了主角。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民間社會組織有了一定發展,但是大多數都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背景,其經費依然主要來自公共財政,其募捐帶有動員性與強制性有悖于公益事業的宗旨,其經費使用不時爆出丑聞引起公眾質疑。凡此種種說明:建設公民社會非一朝一夕之功,以民間力量緩解財政壓力亦非短期可以實現。因此,目前階段以社會力量捐贈和投入為免費開放提供經費保障,其實是個“偽命題”。
至于個人捐贈,不過是杯水車薪。開展創收,就又回到了關于有償服務的爭論怪圈。以“有為”換“有位”,在財力充裕下,尚能邏輯成立,但在財力困窘下,不斷鋪攤子,不斷延伸服務只能使有限的經費更加捉襟見肘,似乎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
“經費短缺”一直是困擾公共圖書館的糾結話題。《兩部意見》 等政府文件連續出臺似乎將使經費問題迎刃而解,將使公共圖書館事業柳暗花明、一片坦途。但是,免費開放后,許多公共圖書館并沒能獲得期望的經費支持,卻不得不窮于應付由經費投入不能彌補不斷上升的成本支出而造成的被動與尷尬。
經費保障是免費開放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免費開放其實是把“雙刃劍”,在“文化惠民”的同時亦會發生“公地悲劇”,加大公共資源的消耗,需要更多的投入彌補方可持續。所需新增的經費不僅多,而且可以說數額巨大,與美術館、博物館免費開放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保障免費開放的經費來源渠道并不通暢,而且自有其客觀的原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業內人士雖然對“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命題進行了大量探索,但最終似乎仍然無計可施。經濟下行、財政緊縮的趨勢更為免費開放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
做出如此“悲觀”的分析,并非對免費開放心存成見,更非懷有惡意,只是希望居安思危、坦誠直諫引起未雨綢繆之警覺。在免費開放的形勢下,抓住機遇、積極有為固然無可厚非,但是王宗義先生歸納的“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始終處于‘鋪與補’交替過程,爭取經費投入,迅速地‘鋪攤子’,接踵而來的往往就是維持經費不足的苦惱,于是千方百計地‘補’足維持經費成為管理者的日常難題,守不住‘攤子’就只好拋棄”[27]的歷史失誤亦應當引以為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亦應當引起業界的深思。
[1]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EB/OL].(2011-02-10)[2013-08-17].http://www.ccnt.gov.cn/whzx/ggtz/201102/t20110210_420528.htm.
[2]程煥文.庶民的勝利:全國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EB/OL].(2011-02-11)[2013-08-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17 h7d.html.
[3]暄喧軒.底線與誤區:關于公共圖書館借書證免押金的一些思考[EB/OL].(2013-05-09)[2013-08-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c6212e01017apc.html.
[4]范并思.圖書館與未成年人閱讀服務專稿引言[J].圖書與情報,2013(2):1.
[5]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布十七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就[EB/OL].(2012-09-21)[2013-08-17].http://www.gov.cn/gzdt/2012-06/14/content_2161060.htm.
[6]徐 超,王 晶.蔡武在湖北調研文化工作時提出,繼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N].中國文化報,2012-12-11(1).
[7]肖希明,余 愿,徐晨辰,等.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2012(4):8-11,19.
[8]魏建琳.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困惑與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2(5):69-72.
[9]張 勇.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政府時代的責任與承諾[J].圖書館,2011(3):13-14.
[10]柯 平.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理論思考[J].圖書館,2011(3):1-5.
[11]余 勝,吳 .免費開放:理論追尋、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10-17.
[12]財政部.關于加強美術館 公共圖書館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工作的通知 [EB/OL].(2011-03-22)[2013-08-17].http://www.gov.cn/zwgk/2011-03/22/content_1829189.htm.
[13]安艷梅.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經費的多元化保障機制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3):10-12.
[14]程煥文.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政府盡責了嗎?[EB/OL].(2011-05-08)[2013-08-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 f010004h4.html.
[15]易 瑋.公共圖書館在免費開放和經濟拮據中糾結未來:談縣級公共圖書館實行全免費后的財政支撐問題[J].圖書館,2011(4):71-73.
[16]陳碧紅,鐘晉華,熊 偉,等.西部地區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制度創新的路徑選擇:以寶雞市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制度創新探索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3(3):31-35.
[17]李 浩.免費開放后的公共圖書館要逐步走向天堂:借鑒星巴克理念打造“第三空間”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10):74-76.
[18]中央財政新增公共圖書館等免費開放經費投入約18億元[EB/OL].(2011-02-18)[2013-08-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8/c_121097592.htm.
[19]申曉娟,胡 潔,李 丹.關于“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解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4):4-11.
[20]老 槐.數據體現素養[EB/OL].(2013-04-30)[2013-08-17].http://www.librarysalon.com/space-19-do-blog-id-15770.html.
[21]黃兆奎.西部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研究:以瀘州市公共圖書館系統為例[J].圖書館,2011(2):114-116.
[22]盛 林.黑龍江省縣級公共圖書館發展概觀[J].圖書館建設,1993(S1):44-45.
[23]西北老漢.來自陜西省的公共圖書館建設報告[EB/OL].(2013-04-03)[2013-08-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e62e.html.
[24]李超平“.百縣館長論壇”的歷史意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2):27-35.
[25]新勞動法出臺新聞[EB/OL].(2013-06-16)[2013-08-17]. http://business.sohu.com/s2007/3427/s253103975/.
[26]邱冠華,于良芝,李超平,等.公共圖書館的設置與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2):16-23,45.
[27]王宗義“.公共圖書館精神”科學解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27-30.
[28]張 靜,董云峰.中央高層明確表態:財政赤字率不得超過3%[EB/OL].(2013-07-29)[2013-08-17]. http://finance.qq.com/a/20130729/00477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29]于良芝,陸行素,王德恒.發達國家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03(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