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波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發展農業企業化應當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張忠波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中國農業企業化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發展不是孤立進行的,諸如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因素都與中國農業企業化有著顯著區別和密切聯系,都對我國農業企業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我們應準確把握并正確處理中國農業企業化與這幾大因素的關系,推動農業企業化又好又快地發展。
農業;企業化;產業化;關系
農業企業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在當代繼續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產生不是獨立完成的,它的發展也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與其外部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因素中諸如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因素都與中國農業企業化有著顯著區別和密切聯系,都對我國農業企業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準確把握并正確處理中國農業企業化與這幾大因素的關系,不僅關系對農業企業化概念的正確理解,而且關系到農業企業化事業的順利發展。
農業產業化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的一種新的有效的產業組織形式,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吃飯農業”走向“效益農業”的必出之路。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含義一般認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品為重點,對農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的一體化經營體系和運行機制,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使農業逐漸步入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使農業逐漸由“弱勢產業”轉變為“強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通過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產業體系,使我國農業資源以及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高的層次上得到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產生出最佳的經濟效益,它既包括生產關系的調整,也包括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企業化的實質是農業微觀經濟組織模式的改變,主要指生產關系的革命。同時,實行農業產業化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農業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以及與其他產業之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農業企業化的主要任務則是解決目前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以及農民非組織化的問題,這一問題是當前農業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而且,農業企業化在經濟學上屬于微觀經濟范疇,農業產業化相對來講屬于宏觀經濟范疇,兩個概念的外延是不同的。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企業化既有顯著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微觀基礎,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企業化的表現形式,兩者互為表里缺一不可。農業產業化是從企業以及具有企業性質的經濟組織開始的,其中涉農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組織載體,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產物,農業產業化為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沒有農業產業化就沒有農業企業化,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講,農業產業化過程也是農業企業化過程。反之,農業企業化是農業微觀經濟組織逐步演變成企業的過程,隨著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必然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程度,必將帶來農業產業內及產業間結構的不斷優化,使農業的整體收益和產業水平得到提升,所以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農業企業化,農業產業化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總之,無論是實行農業產業化還是實行農業企業化都是農業走向市場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的必然要求,都符合我國農業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由粗放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增長方式的歷史趨勢。對于兩者都必須大力倡導,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加快農業的現代化步伐,提升中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所謂農村工業化是指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中的工業部門迅速發展壯大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在農村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上,工業部門的比重不斷提高。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農村逐步實現工業化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黨和國家要求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加快農村工業發展步伐。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工業化的帷幕,大批小礦山、小煤窯等所謂的社隊企業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它們成為現在被稱為鄉鎮企業的最初形式和來源。農業企業化則是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它是隨著我國農村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從二者產生的時間上來看,農村工業化要遠早于農業企業化。中國農村工業化的載體主要是廣大的鄉鎮企業,而農業企業化的載體則基本是廣大的農業企業和涉農工商企業,在推動兩者發展的載體方面是存在差別的。現實中的鄉鎮企業主要從事農村非農產業的經營活動,大部分又集中在農村的工業部門之中。目前從“總體上看,工業在鄉鎮企業中的主導地位沒有變化,全年(2002年)鄉鎮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97000億元,比上年(2001年)增長8.0%;銷售產值92250億元,產品銷售率95.1%,工業增加值占全部鄉鎮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2%。”[1]可見鄉鎮企業絕大部分集中于工業領域,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活動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也不是很多,至于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和涉農工商企業更是極少數,這就決定了當前主要由鄉鎮企業所推動的農村工業化對中國農業產業化及現代化的直接拉動作用是相當有限的。鄉鎮企業的發展相對于農業而言還只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其影響是間接的,即使在農村工業較發達的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也沒有實質的提高,也沒有實現農產品的企業化經營。因此,鄉鎮企業的發展必然帶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也必將推動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但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并不等于農業企業的發展,也不等于農業企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工業化不會必然導致農業企業化。
當然,農村工業化與農業企業化也不是沒有任何聯系。首先,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農村工業化可以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據統計,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已經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3億多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8%,這就為農業的企業化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必將帶動農村非農化以及城市化的發展,從而增加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在客觀上為農業企業的市場化經營開辟了廣闊空間。其次,農村工業化與農業企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密不可分的。比如,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既會促進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農業企業化的發展。近幾年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增長迅速,發展迅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鄉鎮企業產業選擇的主攻方向。有資料顯示,農產品加工業在鄉鎮企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經從1995年的20%上升到了2002年的30%,這已經成為鄉鎮企業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現在,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開始涉足農業,其中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通過間接或直接的形式從事農業的生產活動,同時把企業的經營模式引入到農業的生產活動中來,大大加快了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進程。當然,農業企業化的發展可以不斷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商品率和土地生產率,從而為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提供諸如勞動力、食品及原材料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國農業的“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在保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分戶承包土地,獨立生產、自主經營,實行聯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現在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源于歷史上出現的所謂“包產到戶”,這種生產形式早在1956年秋中國農村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剛剛普及不久就已經出現了,后來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又先后出現過兩次,但這三次“包產到戶”都因為受到嚴厲批判而夭折。1978年秋這種生產形式在安徽重新興起并迅速推廣全國,到1983年春“包產到戶”及“包干到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形式了。應當指出,實際上家庭承包制采取的是包干到戶的形式,而不是包產到戶的形式。這樣農戶就取代生產隊成為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和獨立的核算單位,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在1979—1984年的連續6年時間里,糧食的總產量平均每年增長5%,從而迅速地緩解了長期困擾我國人民的食品供給緊張的局面。”[3]但是隨著農村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戶分散生產的局限性也日益顯露出來:其一,農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很難獲得準確的市場供求信息,在生產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經營上存在極大的風險,這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其二,由于生產規模過于狹小,農戶無法進行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農產品的產量以及商品率難以大幅度提高,而其單位生產成本卻居高不下。其三,農業投資以家庭積累為主,由于資金有限無力進行品種改良和技術革新,無法采用先進的設備和方法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低下。其四,農戶承包制促進了家庭經濟內部的分工分業,使農業日益走向兼業化和副業化,導致土地經營不斷走向粗放化乃至拋荒化,阻礙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出此可見,農戶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再是農業生產中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以家庭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微觀主體已經不能適應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和科技化的發展要求了。因此農業的企業化經營應運而生,農戶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為它們所代表的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各自的命運和前途也截然不同。雖然農戶經營制與企業經營制存在巨大差別,但二者在理論上都屬于微觀經濟的范疇,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同時,農業企業經營制不是對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否定,它否定的是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戶分散生產,否定的是家庭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和農業資源配置上的基礎地位。也就是說,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可以實行農戶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在條件允許的地方也可以實行企業統一經營的生產模式。在實踐中,無論是涉農企業與農戶進行緊密協作來實現外部經營規模擴張,還是涉農企業通過土地的連片集中來實現內部經營規模擴張,都沒有動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核心,即農民手中的土地承包使用權。所以,把農業中的企業統一經營對農戶分散經營的否定,等同于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否定是錯誤的,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實現農業的企業化經營。
這里所說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順應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要求而出現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從事農業專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為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維護其共同的經濟利益,以農戶為單位,以專業合作為內容,以龍頭企業或專業大戶為依托,以自愿加入、自主管理、自由退出為原則,以對內互助和對外盈利為宗旨,自發組織起來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間經濟組織。這些組織不受地區、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限制,其合作領域包括生產、購銷、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其組織形式有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及股份合作社,這與以往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有根本的不同,是中國農民在新時期第三次歷史性的偉大創造。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與涉農企業雖然都是經濟組織,但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首先是二者與農戶的關系不同,處于專業合作組織中的農戶仍然是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作為成員的農民是該組織的主人,可以直接參與組織的管理活動,每個成員的權利與義務都是平等的,實行一人一票制。而在直接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業企業以及涉農工商企業中,農戶已不再是獨立的生產單位,企業中的農民實際上大多已轉化農業工人。在涉農企業與農戶的緊密協作生產模式中,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獨立性也受到極大的限制,他們必須按照合同的要求去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其次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以及涉農工商企業在組織的復雜性和管理的嚴謹性上要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高一些,相對來講,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形態上要松散一些,在管理上要寬松一些,是一種聯系不特別緊密的經濟聯盟。再者是二者在組織性質上有所不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具有公益性和盈利性的雙重特點,對內以社員互助為目的,對外則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因此它體現出經營目的的雙重性。涉農企業作為專門的盈利性組織對內對外都沒有公益性的特點。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與涉農企業的聯系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就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外部特性而言,它與涉農企業毫無兩樣,都表現為盈利性的經濟組織,都具備盈利組織的一些共同特性。其次,兩者在發展中聯系緊密,互相促進。在實踐中,相當多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以農業龍頭企業聯合農戶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同時,還有不少有實力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自己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和共同發展。事實證明,在當前條件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公司與農戶之間所起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隨著實踐的發展這種作用變得越來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逐漸轉化為各類涉農企業,實現了由準企業組織向企業組織的飛躍,這樣它就成為農業企業化發展的一股直接推動力量。再次,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以及區域化趨勢是二者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它們經營的產品帶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2—2003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7.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3]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中國的道路: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1978—1994)[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63.
Several Relations We Should Sol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ZHANG Zhong-bo
(Marxism College of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not isolated as a new-born thing.China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close contact,so they will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China.We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se relations,an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excellent rapidly.
agricultural;enterprises;industry relations
F325
A
1009-6566(2014)01-0629-04
2013-09-25
張忠波(1974—),男,遼寧沈陽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