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明
(延安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陜西延安 716000)
人才戰略需要整體謀劃和全面推進
駱海明
(延安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陜西延安 716000)
人才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要在各種全球化、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中考量我國的人才戰略。人才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必須從它的戰略高度、強度、長度、寬度、深度等五個向度進行整體謀劃和全面推進,即系統地、全面地、立體地制定與實施人才戰略。
人才戰略;國家戰略;人才競爭
人才戰略不是一般的戰略問題。在戰略設定中,能上升到國家重大戰略的莫過于黨的十六大確定的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發展戰略。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舉,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可想而知。實現這個偉大壯舉靠什么?我們可以舉出許多相關的重要條件。凡是對實現上述偉大壯舉有重大直接影響的問題都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戰略中包含的內容很多,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國家戰略中的每個戰略問題的作用是不同等的。除了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以外,人才戰略問題比其他戰略問題對全局的影響更大、更直接、更深刻。離開了國家戰略層面的人才戰略,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也會大打折扣。如果我們具備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人才這兩個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就有了最基本的把握。黨的十八大就實現這一戰略構想,提出了“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的整體性安排。這里有三點是特別需要強調的:1.人才戰略是國家最高利益的直接表現;2.人才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3.在國家戰略中,人才戰略的地位僅次于國家發展戰略。
進入21世紀,黨和國家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強化了人才戰略在國家戰略中的突出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與發展,我們在調整國家戰略的戰略決策中,要始終站在全球化、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中考量我們的人才戰略。最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國家戰略完全應當成為我們的直接借鑒,尤其是他們的人才戰略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更值得我們科學審視。
從戰略思維的角度說,相同的起點并不等于同時到達某一階段的終點;贏在起點也不能保證贏在同一階段的終點;但輸在起點,贏在同一終點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歷史與現實中的“后來居上”,應該說無不是在階段性戰略上采取了至少是相同起點的戰略思維。從長遠來說,我們必須努力朝著贏在起點的向度確立國家戰略。人才戰略在國家戰略中應達到空前的戰略高度,應成為國家戰略調整的重點。坦率講,我們的人才戰略在理論上還沒有達到支撐本國國家戰略與發達國家國家戰略在相同起點上競爭的國家戰略。我們必須抓緊研究人才戰略對提升國家戰略競爭力的特殊作用以及人才戰略在國家戰略中的理論高度與實踐高度的差距。以往我們分析了許多原因,力求挖掘出人才問題沒有成為戰略問題的敗筆之根,問題在于我們對認識人才戰略問題的難度有多少理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對人才戰略問題的認識正在深化,人才觀的轉變正在與整個社會的轉變同時同向進行著,但要看到,人才戰略在實踐中發揮推動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方面,還有很大的余地,這是一種戰略上的浪費。這筆賬是不易引人注意同時也是不好計算的。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我們的人才戰略決不是為了制定戰略而制定的戰略,它是一種實踐的競賽,最終是一種戰略的實踐競賽。制定人才戰略是實踐的理論抽象,制定人才戰略的本質是實踐的理論抽象回到理論的具體實踐的過程。對人才戰略的實踐成果的考察關鍵在于其理論的具體實踐成果的考察,它不是對某個人、某個項目課題的考察,而是對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考察、先進文化發展的考察、社會協調發展的考察、人民根本利益的考察。如此這般,人才戰略就必然成為國家戰略競爭中一決高低的重要籌碼,它對全局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使我們深深懂得什么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你不把人才戰略安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是根本不行的;你把人才戰略等同于國家戰略中的其他戰略也是根本不行的。人才戰略的高度問題絕對是對我們戰略智慧的一種檢驗。有的時候,人們把承認自己的不足當做是勇者之舉,在順境中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是一種智者之舉。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人才戰略的實施效果更加依賴實施人才戰略的強度。高強度地實施人才戰略是實現強國目標的必要條件。就目前而言,這種強度應集中體現在:1.全方位地實施人才戰略;2.突出重點缺項和重點項目的人才戰略;3.在國家戰略高度實施一以貫之的人才戰略;4.在國家戰略構架中能獲得其他戰略有效支撐的人才戰略;5.把培養、吸引、使用、留住人才當做重要政績的人才戰略。
坦言之,我們的人才戰略在現實中的實施貫徹還不能說有很高的強度。僅從吸引人才的數量及質量兩個方面來看,在如何打贏世界人才爭奪戰的交手中,我們的爭奪仍主要表現在反爭奪方面,也就是說,主要處在被動的爭奪態勢,積極主動的爭奪強度不夠,大規模的爭奪更談不上。我們的反爭奪實際上是爭奪本屬我們自己的人才,對外籍人才的爭奪基本上是空白,這樣的人才博弈我們不可能得勝。
強度是一種力量的標志,是人才戰略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之一。必須洞察實施人才戰略的力量從何而來;人才戰略的強度應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有沒有能力拿出這種力量等這樣一些基本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實施人才戰略的力量只能來自我們的綜合國力,這是人才戰略強度問題的基礎,不可能超越綜合國力之外去談強度問題。綜合國力決定了人才戰略的強度,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科學制定、實施國家發展戰略就是這項最基礎工作的基本方略。
關于第二個問題。就我國綜合國力以及我國進行人才博弈的主要競爭對手的實力對比而言,我國人才戰略的強度最低應達到滿足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總目標的水平。很顯然,以現在的人才戰略強度是遠不及這個要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在國內,大批人才跨洋過海,現有人才不足的局面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事實。在現實的綜合國力條件下,改變這一局面需要時間作出相應的重大策略調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是相當緊迫,提高人才戰略實施強度必須考慮到作出相應重大策略調整的時間效益,即以現有的綜合國力,實現人才戰略實施中的若干重大策略突破,帶動人才戰略運作全局,縮短提供所需人才的時間,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和時間保障。在國際上,我國人才戰略強度不夠的問題更顯突出。任何想成為世界強國或保持強國國際地位的國家,必須擁有世界上質量最高同時數量最多的人才。事實證明,僅憑本國的教育機構達不到這個程度,必須把目光瞄準世界各國。發達國家的精明就在這里。他們憑借雄厚的綜合國力向發展中國家發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人才爭奪戰早已不是新聞。綜觀其人才戰略的打法,真可謂傾武庫兵仗,無所不用其及,決不手軟,毫不猶豫,大有圍殲包干之勢。相比之下,我們的出手卻力顯單薄。人才交流大逆差的現狀令人堪憂。
關于第三個問題。我們的綜合國力有限,決定了人才戰略的強度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大幅提高,但要規劃好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才戰略的強度及時提高的布局。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重要臺階,上了這個臺階,我國的綜合國力較之現在提高了一大步,在此基礎上,人才戰略的強度才能有新的提高。依據國情,在2020年之前這一段時間,應集中力量對準國內,解決較低成本和用時較短的人才需求問題,要盡可能擴大選派留學生的規模,利用國際教育機構為我國培養高級人才。當然,并不是說,對國際人才爭奪完全放棄。在國際人才爭奪中,要集中力量吸引、留住、使用大批滯留海外留學人員和外籍華裔人才。在2020年之后,整體綜合國力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才戰略的強度才有更堅實的基礎。相應地,要大幅提高國際之間的人才競爭力度。即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對準國際人才競爭。這樣調整的道理在于:2020年之后的戰略目標更高,難度更大,對高質量的人才需求相應更多,而那時的國際人才爭奪將比現在更為激烈。人才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得人才者得天下。我們唯有最大限度地作出必要的犧牲,在綜合國力中拿出更多的力量參與國際人才競爭,才能在未來世界人才格局中占有重要席位。無論是現在還是2020年以后,人才戰略的調整都要將吸引海外人才作為一項長期的策略,參與全球各國籍人才的競爭是遲早的事。現在就要精心謀劃2020年以后吸引非華裔外籍人才的長遠打算。為此可以分步進行,先主要在發達國家、地區直接參與非華裔外籍人才的競爭,再逐漸向最發達國家、地區過渡。從人才的成長教育規律來看,吸引非華裔外籍人才可以大大節約我們的教育成本和時間,對提高綜合國力有里外兩個方面的補益。在吸引留學人員和華裔外籍人才方面,我國人才戰略存在嚴重不足,相比之下,吸引、使用、留住非華裔外籍人才則是這一戰略的嚴重缺項。人才戰略的不完整性勢必導致國家戰略勢能弱化。
這里要特別強調,人才戰略的強度直接關系到實現國家戰略的人才保障和時間保障。不講人才戰略的強度與時間保障的關系不行。我們現在正是抓住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期,這個極其寶貴的歷史機遇不是漫漫無期的平安歲月。中央制定的2020年和21世紀中葉這兩個時間表就是看準了這個戰略機遇期下決心提出來的,這是一個整體的戰略安排。人才戰略的強度就是要為這兩個時間表搶速度、爭時間。這兩個時間表是中國對歷史和世界的承諾,是一點也不能含糊的。時間表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到了2020年和本世紀中葉我們自己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就過關了,這兩個目標是有世界標準的,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人才戰略的強度與時間表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即使21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完成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使命,我們還要繼續不停地向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可以想象,百年之后的現代化與今天的現代化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但各國現代化的差距依然存在,因為競爭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所以,人才戰略在任何時候都不是權宜之計,都不能小打小鬧。人才戰略謀定要特別講究它的延續性、永久性。這里有兩個視角最后合證人才戰略是民族、國家、社會保持長久繁榮之基的客觀規律:一個是全球視角,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叫人才經濟。發達國家的人才戰略直接導致全球人才都往高處走,形成了真正意義的人才高地。知識經濟高地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另一個是歷史視角,發達國家的人才高地不是朝夕之間形成的,是經歷了幾代乃至十幾代人的長期努力形成的。所以,發達國家的人才戰略是有歷史傳統的,是有歷史長度的。
人才戰略的長度對我國有特殊的意義。首先,我們把人才問題上升到戰略問題的時間還很短。人才戰略的完善與成熟必定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段,對人才戰略的深刻認識要經過各種向度的透視和付出各種代價之后才有可能完成,客觀上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其次,我們缺少現代人才戰略的歷史傳統。現代人才戰略在我國由于缺少歷史沿襲而缺乏相應的歷史傳統和歷史精神,這是人才戰略成為基本國策的歷史土壤,這一課我們幾乎是空白。再次,改革開放不過三十幾年,從整體上講,國民對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解,對現代化的理解以及對發達國家歷史和現實的了解遠不夠深刻。學習離不開對比。缺少歷史和現實兩種參照物,使我們的學習停留在不會學又自以為是的狀態。學習世界史和發達國家的歷史,將外國歷史與發達國家的現狀融會貫通也是我們要補的一課。這樣的學習更需要時間。
人才戰略的長度在操作層面應注重在延長人才培養鏈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為我國培養人才。在策略上,把有潛力和造詣的學生送到國外學習,是取其利重的選擇。但隨著現代大學制度在我國的確立普及,我國高校與國際接軌使得更多的外國高等教育機構及個人參與中國教育市場的競爭、開發,我國人才戰略向外延長人才培養鏈的策略應有相應調整。
我國的人才戰略要成為中華民族建立千秋偉業的根本大計,必須有世界眼光,高瞻遠矚;必須有危機意識,居安思危;必須有世界胸懷,博采眾長;必須有超人膽略,敢作大文章。一句話,千秋偉業要靠人才戰略的精神盛脈,代代相傳。
人才不是社會某個單一層面群體的天然稱謂。人才與學歷、職稱、資歷、身份關系不大;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應該是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四個方面的綜合。長期以來,我們的人才觀一直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符,極大地限制了社會所需各種人才的成長和使用。1982年推出的人才標準,是出于給文化革命中被打成“臭老九”的廣大知識分子在政治上予以平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考慮制定的,后來在實際執行中越來越感覺到它的片面性,有些人對人才的理解越來越絕對化和庸俗化。這種人才觀脫離現實,偏離了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方向,嚴重阻滯了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所需大量人才的成長[2]。人才戰略口徑過窄的問題直到黨的十六大之后才正式提上工作日程。這種狀況說明,我們對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解還很膚淺,對符合人類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人才規律挖掘不深。
人才戰略的寬度不是一個平面的數字概念,它是指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相吻合的各種向度的綜合寬度。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相一致的人才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式的結構。人才戰略的多向度綜合寬度是由社會結構及其變化的趨向決定的。這樣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組織結構和現代人才結構發展的需求,從而實現人才戰略的寬度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與時偕行。現代社會復雜的有機結構與人才結構有著直接的緊密關系。社會是由多層面網絡組成的,人才結構是社會多層面網絡的組成部分。不同的人才網絡層面之間有著交叉、滲透、重合、互流的緊密關系。
人才結構的整體發達,有利于不同人才層面的發展、提高、擴充。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說明,不同人才層面及其結構是互相影響、互相支撐的。美國整體教育發達,決定了人才結構整體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決定了高層人才結構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一切歸因于對人才沒有任何偏見,無論哪個層次和種類的人才在現實社會中都能發揮其獨到的作用。人才門類與人才層級隨著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斷變化,基礎人才水準對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扛著大旗的美國人比爾·蓋茨用他的輝煌業績給世人上了嶄新的一課[3]。中國的人才觀因比爾·蓋茨發生了包括人才戰略寬度在內的整體重大改變。
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的人才觀有利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它也是以人為本的人才觀。人才戰略的寬度體現了以人為本,對社會整體結構以及個人整體結構的活力非常重要。古希臘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4]。也就是說,只要主觀努力,客觀上具備某些必要條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人才,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就是要推動人的求知本性的開發與轉化;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為一切主觀努力學習的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毫無疑問,在一個社會里,成才的人越多,成才的成本越低,成才越容易,說明這個社會越有活力,越文明自由,越興旺發達。有人分析過中國為什么沒有出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確實應該深思一下這個問題。不能從個別特例的印象出發,把微軟的成功看作是純粹的歷史偶然。設想一下,讓比爾·蓋茨到中國創業,他還能造就一個微軟嗎?
我們要以社會整體結構以及人才的整體結構是否充滿活力,確立并不斷調整人才戰略的寬度;要在科學無國界,人才無國界,市場無國界,各種一體化無國界的國際潮流中把握好人才戰略的寬度。比爾·蓋茨的世界意義不僅在于他是知識經濟的標志人物,更重要的在于,他證明了一個社會的活力對于所有人才的成功是決定性的。
人才戰略猶如一棵大樹,樹根扎得越深,汲取營養越充足,生命力越旺盛。
研究人才戰略的深度,就是研究人才戰略的扎根問題。首先,要把人才戰略之根深扎于水土豐沃之地;其次,再考慮這塊土地的其他生態環境。沒有相當深度的人才戰略,猶如生根不深而身處惡劣環境的病樹,是談不上什么高度、強(壯)度、長度和寬度的。所以,研究人才戰略扎根問題的深化自然要延伸到人才戰略的社會環境中去。
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人才評價社會化,文化、法制、市場環境,國民自覺成長等方面構成了與人才戰略深度關系最為密切的社會生態。這些社會生態環境因素之間的天然聯系,說明它們已自成系統。
知識經濟的到來造就了知識社會,知識的力量以及自身積累速度的加快,使得人的創造性成為人的能力的標志和人的價值的標志。知識的商業性大大刺激了人的致富欲并在越來越多的平民知識分子身上得到充分滿足,知識民主化與政治民主化的并行,開啟了營造學習型社會的變革時代。與此同時,人才戰略在新型社會生態走向中找到了適合其扎根的生長地,即在國家戰略層面找到了由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通往提高國家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內在契合點。人才戰略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成為鼓勵國民想成才和學會學習的公共意識,國家對國民成才的鼓勵與扶持,正在驅動學習型社會的加速建成,學習成為全社會的崇尚之風,國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使人才戰略有了最深厚的社會基礎。
對人才的評價實質上是對人才價值的評價。人才的價值由誰來評價?誰有資格評價?評價人才價值的標準如何確定?對這些問題,僅從人才觀的層面解決是不夠的,還要在人才戰略的其他層面予以解決,如制度、措施、機構、機制方面。這些基本問題模糊不清,就搞不清楚誰是人才,就會埋沒人才,把庸才當人才,甚至嚴重到把人才當怪人,打壓人才,封殺人才,嚇跑人才。這種現象如果演變成普遍的社會現象,國民的成才率就會跌入低谷,人才會退化為庸才。
人才戰略的深度要體現在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方面。要擯棄人才評價行政化、個人化、神秘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統一確立評價資格、評價平臺、價值目標、評價程序等相關體系。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客觀、公正、統一、便捷以及與國際接軌,有廣泛的評價共識和社會基礎。從長遠看,這一舉措將會大大提高吸引、留住海外人才的力度,對遏止人才外流也將產生積極影響。人才評價社會化的實際作用,將實現不用投資卻有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收獲。我們決不能失此良策。
改善人才戰略的整體社會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才戰略不斷深化的外部先決條件。人才評價社會化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是文化、法制、市場環境日漸成熟、水到渠成的結果。人才戰略中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要靠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的改善。全球化、一體化的出現打破了人才戰略社會生態系統本土化的界限,人才國際化趨勢與人才戰略社會生態系統向全球擴展的統一趨勢雙向互動,促進了人才評價社會化機制國際化的形成。人才戰略對社會生態系統一體化的高度依賴,使人才戰略在一國的深化有了更廣闊的國際背景。
人才對社會生態環境是最敏感的,最挑剔的。古人早就懂得“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規律。現代社會生態環境中最基本的環境是文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這三個最基本的社會生態環境因素是人才最看重的生存環境因素,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人才評價社會化,國民自覺成才的環境基礎。
人才無不渴望成功,因此,人才對寬松的文化環境的渴望普遍非常強烈。對于人才而言,鼓勵創新、善待失敗的文化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人才的創新和成功前的失敗需要現代社會提供成熟完備的法制環境。人才只能在獲得有保障的安全感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全神貫注地從事創業活動。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分析人的各種需要時,把安全需要放在基本需要的層面是很現實的。當人才的安全需要作為其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人才創業的需要才會增強。人才創業需要法制保障,人才失敗更需要法制保障。人才對創業中失敗的安全需要大于對創業成功的安全需要。創業成功作為一種正面的示范,很容易得到肯定和獎勵,因而獲得了更多的安全;創業失敗作為一種“負面”的示范,很容易遭到否定和懲罰,人們習慣地把許多正常的失敗描繪成“一敗涂地”,足見社會對失敗的壓力。成熟完備的法制環境能使失敗者在法律層面繼續立足,法制環境對人才成功與失敗的鼓勵、保護是最直接、最見成效的,因此法制環境是人才戰略深化的法制基礎。
人才在經濟要素中的地位決定了人才的流動將引起整個經濟活動產生深刻變化。發達的市場機制既有利于人才的流動,也有利于人才的生存和積累。人才作為一種經濟要素是必須流動的,而且,人才的流動會帶來人才本身的價值升值。市場機制本身就包含激勵機制,這種市場激勵機制會導致人才潛在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所以,市場機制對人才流動是客觀的、公正的鼓勵,而人才流動所帶來的效益既是市場追求的結果,也是人才戰略自身利益擴展的需求。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發達國家把成熟的市場機制當作建造世界人才高地的基本手段;也不難理解發展中國家由于市場機制的欠缺,國內人才流動成不了氣候且流向單一的現狀為什么難以改變。人才不屬于任何單位、地區、國家,人才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戰略就是要依照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和規則,通過市場的力量解決人才的供需矛盾。
對市場環境在人才戰略深化方面的影響,我們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摸索。必須承認,市場經濟已經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我們還將學會熟練駕馭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人才流動規律,這就是我們把市場環境當作實施人才戰略重要環境的緣由。
國民普遍渴望成才意味著該社會的人才潛力巨大,也意味著人才戰略獲得巨大成功。國民成才的自覺性是通過國家、社會所提供的教育機會和鼓勵示范作用逐漸養成的,同時也是文化、法制、市場環境長期熏陶的結果。人才戰略是國家制定的,但它也是民族的、社會的和全體國民的。國民成才自覺性的高漲,預示著人才戰略已演變成了國民的、民族的、社會的自覺。
以上是對作為國家戰略的人才戰略的五個向度戰略空間的探討,其含義可綜論如下:人才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立體的;人才戰略與國家戰略的關聯應當是支撐與互動的。人才戰略中的五個向度互相倚重,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向度或其中某個向度處在弱勢狀態,都有可能引發整個戰略架構的失衡。除了人才戰略本身要保持自身架構的均衡發育,人才戰略的高效對國家戰略層面中其他各項戰略均有直接的依賴,同時也對其他戰略產生支托作用。要確保人才戰略的高效實施,就必須精心打造人才戰略的各個向度,在實踐中,采取既齊頭并進又有針對性地強化弱勢向度的建設措施。
人才戰略是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國情是國家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的著眼點,人才戰略的五個向度既要符合國情,又要反映世界的發展趨勢。堅持這個基點,人才戰略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就能得到充分體現。●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曾慶紅.努力開創人才強國工作新局面[N].光明日報,2003-08-21.
[3]羅玉中等.中南海法制講座十四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275.
[4]夏甄陶.知識的力量[J].哲學研究,2000,(3):23.
Talent Strategy Needs Overall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LUO Hai-m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Talent strategy,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national strategy,is the essential basic for n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It’s necessary for us to contemplate the talent strategy in various glob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urroundings.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template and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strategy in an all-round way,proceeding from sophistication,strength,length,width,depth and so on.In a words,Talent strategy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in a systematic,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way.
talent strategy;national strategy;scramble for talents
D63-31
A
1009-6566(2014)01-0081-06
2013-11-12
駱海明(1988—),女,廣東茂名人,延安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與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