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天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1]。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基本依據是十八大報告關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2]最新判斷。立足于這一科學判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安排。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命題提出并堅守了35年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再次刷新這一命題,推向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對此,人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各自做著解讀。為了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戰略決策,就要依據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徹底清理社會上和理論界對此存在的許多疑慮和模糊認識,重新審視35年后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進而深刻領會全會的精神實質,以期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
我們黨之所以特別重視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是因為它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確定路線方針政政策的基本理論依據。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與封建軍閥的矛盾,根據這一認識,確定了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為此,我們黨廣泛地開展了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結成了包括國民黨在內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重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性質和革命對象,及時把革命力量轉向農村,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谷諔馉幈l后,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社會矛盾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易位于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我們黨及時分析了這一矛盾,正確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等重大事件,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谷諔馉幍膭倮?標志著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最終解決,人民大眾與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又一次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不失時機地領導了解放戰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國內矛盾又一次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及時分析了當時國內矛盾的新變化,正確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于是“一化三改”的基本方針應運而生,三大改造運動蓬勃開展,使中國社會順利地完成“過渡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事實一再證明,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是黨的社會主矛盾理論指導的結果;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也是這一理論指導的結果。黨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不僅指導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取得了偉大勝利,也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實現了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重新確立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而開啟了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35年走過的道路并不平坦,社會主要矛盾理論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值得慶幸的是,在每一次考驗面前,我們黨總能驅散迷霧,清醒地把握到主要矛盾新特征,堅守住主要矛盾的理論不動搖,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期,“十年文革”剛結束,改革開放剛啟動,社會主要矛盾強烈地表現為生產落后、人民生活貧窮、國力不強。由于物質生活生產資料十分匱乏,人們生活和國家建設都對物質資料表現出強烈的需求,所以在主要矛盾兩個方面中,生產特別是物質生產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所以整個80年代,我們不得不采取“扭住經濟建設中心不動搖”的建設方針,以盡快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改變落后狀態。到了9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已經啟動,生產發展了,物質財富多了起來,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由經濟增長引出的許多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的危險出現;由粗放型開發造成大面積環境污染,導致了生態惡化,人們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由體制機制不健全所產生的腐敗問題蔓延,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緊張起來。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導致的地區矛盾、貧富矛盾、勞資矛盾、干群矛盾為標志的社會矛盾激化,使政府公信力下降、黨執政的合法性受到了嚴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堅持還是放棄黨的主要矛盾理論,堅持還是放棄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呢?許多人開始猶豫,思想理論界也發生了動搖,甚至產生了“主要矛盾質變論”的思想傾向。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高發頻發,但這些都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發生質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發展來解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必須依靠發展。正是得益于對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我們黨勝利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了21世紀。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在發展中出現了與世界許多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共同性問題,即與發展高速期相伴隨的社會矛盾高發期,中國社會到底會不會被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凸顯了出來,考量著黨和人民。面對新的情況,針對人們的思想波動,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一再堅守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堅定信念,并成為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斷。
如果沒有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理論,就不會有民主革命的綱領,也就沒有民主革命的勝利;如果沒有黨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就不會有“一化三改”的成功,也就不能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順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如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不能重新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就不會有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也就沒有“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更不會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值得慶幸的是,每當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到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總能撥開迷霧,撥正航船的方向,使黨和人民的事業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中共十八大,針對思想理論界的許多模糊認識,再次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最新判斷,并莊嚴宣告:“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盵1]。尤其值得慶賀的是,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接過歷代領導集體的接力棒,準確把握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堅守“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的理論自信,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這是我們黨面對新形勢下中國向著何處去的重大問題的歷史性抉擇,是黨向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又一次莊嚴承諾,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向世界發出的莊嚴宣言。堅持這條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如期實現,本世紀中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一定能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都進到了新的歷史進程,但黨中央在基本國情的判斷上始終沒有動搖過,在每一次重大歷史關頭都要重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們黨之所以反復強調這個問題,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有著很強的針對性。這些年來,隨著發展高速期和社會矛盾高發期的出現,特別是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的到來,學術理論界在此問題上發生了思想波動,甚至出現了社會主要矛盾“質變論”的思想傾向,尤其是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召開之前,這種傾向表現得十分活躍。概括起來,這種“質變論”主要有以下十種論點:
第一種,“生產發展與需求不足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我們過去的經濟是一個短缺經濟?!薄拔覀儸F在也發生需要不足,產能過剩,倒過來了”?!耙苊庠谏鐣髁x初級階段人們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和消費落后于社會主義生產的矛盾,我們還需要在經濟發展中多發展社會主義因素,限制資本主義因素才能做到?!盵3]中國處在供給不足的舊態勢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處在需求不足的新的態勢下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長的社會生產同人民物質文化相對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就是大力增加消費,努力擴大需求[4]。
第二種,“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長期性,是當今我國社會各種矛盾形成和發展的總根源,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解決。解決這一矛盾,把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制度性要素同體現市場經濟要求的活力性要素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直接動力[5]。
第三種,“物質生產與政治需要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經濟需要和文化需要,隨之,人們渴望參與政治和踐行民主的政治需要凸顯出來,并因此宣示了政治文明在社會文明統一體中空前獨特的地位,因此應將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重新界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政治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6]。
第四種,“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進入新世紀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出一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2004年國務院《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出現了“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不發達的經濟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矛盾”的表述后,這種呼聲更加強烈。有的甚至主張出現了兩個主要矛盾:一個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本的矛盾,是主導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另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矛盾,是在抓好發展這一要務過程中逐漸發展和凸顯起來的,是長期主導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盵7]
第五種,“人們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與社會公共產品嚴重匱乏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多年來,我們一再強調,經濟不發達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主要矛盾。實際情況是,伴隨我國社會開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社會面臨著兩大突出矛盾:一方面,仍然面臨著經濟不發達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面臨著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矛盾。”[8]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決私人物品的供給即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溫飽問題,到新世紀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解決了,已經從私人品種的匱乏轉變到公共品供給不足和低效。“當前,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給短缺、低效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盵9]有的說得更直截了當:“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一個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10-11]“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是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給短缺低效之間的矛盾。”[12]
第六種,“公平與效率矛盾論”。2007年2月溫家寶發表的一次談話中說:“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一個是逐漸實現公平與社會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盵13]于是,理論界有些人以為從最高層發出了一個信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目前已經成為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兩個方面內容的綜合性矛盾,而且開始偏向了社會公平方面,認為“目前國內存在許多矛盾,但最根本的是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
第七種,“勞資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所有制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從構成社會矛盾一方的生產關系考察,它是一定社會一定時期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根據源,分析社會矛盾不能不從所有制的變化入手?!币虼?“不發達的社會生產與勞動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之間的矛盾便成為公有經濟的主要矛盾。”“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在我國已經明顯暴露,而且愈演愈烈,并危及整個社會。這個矛盾與勞資之間收入和生活的巨大差距交相掩映,成為我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要矛盾?!边@兩種矛盾相互博弈,且后者對前者具有巨大影響力,因而后者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超過前者,因而成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14]。
第八種,“收入分配不公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要做什么事情,我們要把它說清楚,簡單地說就是兩件事情,一件是要把蛋糕做大,把我們的經濟實力做大,國力做強。另外一方面,同時要把蛋糕分好,要做好分配,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一方面要把蛋糕分好,讓大家共同享受我們的發展成果?!薄拔覀冞^去30多年大部分時間是放在蛋糕做大上面,沒有把它放在蛋糕分好上面?!薄叭藗冋f把蛋糕做大是政府的責任,把蛋糕分好是政府的良心?!薄艾F在已經到了兩者并重的時候了。”“不是說現在不要再做大蛋糕了,還是要做大蛋糕,但應該把中心的重點放在扭轉解決兩極分化趨勢問題方面。”“鄧小平說分配問題大得很,比生產問題更大,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更困難,分配問題比發展問題更困難。”[3]
第九種,“經濟與社會建設不協調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取得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生活新的主要矛盾,這主要表現為社會構建滯后于經濟結構。加強社會建設,調整社會結構,是進入發展新時期我國面臨的重大任務?!薄拔覈F在的社會結構還是工業社會初期階段的水平,而經濟結構已經是工業社會的中期階段?!薄爱斍爸袊鐣Y構大約滯后經濟結構15年。”[15]“我們解決了改革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現在的主要矛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脫節的矛盾?!盵16]
第十種,“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矛盾論”。這種觀點認為,“30年,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年并不迫切的政治體制改革訴求,現在已經浮出水面。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低端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使我國的資源、能源、環境不堪重負,老路子已經難以維繼,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前路不通。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突出、不穩定因素增加,要求公平正義的呼聲一日強于一日。如此看來,‘十二五’期間確實需要我們有更大的勇氣和政治智慧,再來一次華麗的轉身?!盵17]“經過30年的改革,中國社會內部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正式步入‘后改革時代’。后改革時代的轉型、攻堅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轉變改革的重點,要從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向政治行政體制改革為主轉變?!盵18]
除此以外,還有“貧富矛盾論”、“官民矛盾論”等等,但主要是以上十種論點。其中前六種在黨的十六大后就已經出現,特別是在十七大召開之前表現得比較活躍;后四種是在十七大后出現,特別是十八大召開之前表現得比較活躍。這些論點基本反映了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思想動態,說明雖然黨的主流意識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一直沒有發生動搖,但思想理論界對此問題的探索和爭鳴卻一直沒有停止,不同見解之間的思想交鋒也很尖銳。在我看來,這些論點雖然都不無道理,都從某個方面和角度反映了我國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但與發展的主題相比,卻都是支流性問題,不能相提并論;雖然都反映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新世紀以來的新變化和新特征,但卻都沒有跟蹤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前發展的最新進程。
在我看來,深刻領會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最新判斷,首先要作一個區分,將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形態與具體運動形式相區別。就是說,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基本形態并沒有發生質變,依然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屬于需要與生產之間的關系范疇;但具體運動形式即上述關系范疇中諸因素量的變化及其相互關聯,卻推進到了新的歷史進程。有了這種區分,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關系就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指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基本形態始終沒有發生質變,而且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未來時段內也不會發生質變,總是以需要與生產的關系范疇表現出來;二是指在基本形態不變的前提下,不僅不排斥其具體運動形式的變異,而且后者始終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運動形式。這兩個方面共同表現出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規律性。受這個規律所決定,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基本形態沒有發生質變的前提下,出現了最新運動形式,展現出一些更新的變化和特征。
唯物史觀認為,人的需要與社會生產的關系問題也是一個康德式的“二律背反”。它們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共同發展。決定它們誰主沉浮的因素不是別的,而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在一種歷史條件下,生產決定需要;但在另一種歷史條件下,則可能變得相反。
在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運動啟動時,當時的歷史條件無疑是經濟社會百廢待興,生產生活資料十分匱乏,發展生產,特別是發展物質生產,盡快改善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是當時全社會的第一需要。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生產與需要二者的關系顯然是生產決定需要,所以中共“八大”確立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方針是正確的,遺憾的是并沒有貫徹到底。新時期伊始,當時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產落后、物質生活資料十分匱乏、人民生活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要矛盾兩個方面中,無疑生產還是主要方面,抓住這個主要方面,實行“扭住經濟建設不動搖”的基本策略,其他問題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策略也是正確的。進入90年代特別是跨世紀后,改革開放的極大成功,使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物質財富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經濟特征由原來的“短缺”轉變為產能“過?!?。這種經濟特征為社會主要矛盾兩方面的主次關系相互易位創造了新的物質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全社會人的需要變得空前活躍,標志著人的需要逐漸占據了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新世紀以來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我國實行的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經濟政策,更加現實地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矛盾雙方內部狀態和地位的變化,雙方緊張度競賽不斷升級,使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釋放出越來越大的推力的同時,又為其運動形式更替準備著新的條件。
用來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的社會產品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兩大類型。公共產品供給的高效與公平,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當前這個問題之所以變得異常突出,是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初期,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特征是解決全社會成員的溫飽問題,也就是解決私人產品缺乏的問題。經過30多年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多了起來,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保障。物質生活基本資料得到滿足的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了新的要求,公共產品開始進入他們的需求結構。人們希望生活環境寬松舒適,出行便捷,義務教育、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司法公正、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品,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受單一經濟發展模式慣性作用,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既表現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上,也表現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之間的強烈反差上,當前最為集中地表現為社會公共產品的嚴重匱乏。我們過去熱衷于搞私人產品,現在這部分產品過剩了,供大于求;而相對于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則顯得嚴重不足,生產和提供量少、質差,供給短缺、低效,不能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成為當前主要矛盾的突出特征。
作為矛盾兩個方面,人的需要與社會生產都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從狹義上說,二者指的是物質性需要與生產;但從廣義上說,二者不僅涵蓋物質需要與生產,也涵蓋著非物質性需要與生產,即精神文化需要與生產。同時,不論是物質性需要與生產還是非物質性需要與生產,都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的時代會出現不同內容;就當前而言,社會公共產品的需要和生產就顯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思想理論界對其的理解卻局限于狹義上,只看到了物質性需要與生產之間的矛盾,看不到非物質性需要與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非常狹隘的。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和內容與時俱進的特性,決定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主要矛盾基本形態不變的前提下具體運動形式的可變性,也決定了在不同歷史階段,需要與生產的具體內容的可變性。上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征集中表現為物質性需要與生產的矛盾上;進入90年代后,80年代“扭住經濟建設不動搖”的發展戰略使物質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物質財富不斷被創造出來,從而緩解了物質生產生活資料的短缺狀況,從而緩解了物質性需要與生的矛盾,但非物質性需要與生產的矛盾開始露頭;進入新世紀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大多數人基本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但精神文化、政治需要凸顯出來了,使當前人的需要變得空前活躍,各階層需要結構進入了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歷史關頭,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19]于是,嚴密跟蹤人的需要及其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及時把握人民新期待、新要求,揚棄市場“物化”現象,引導人的需要層次提升,構筑人們新的精神家園,就成了當前關乎全面小康建設成敗的一個現實重大問題。
中國自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社會主要矛盾運動中人與自然與人與人兩大關系呈現出交替上升的態勢。中共“八大”創立了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理論,將工作重點確立在發展經濟、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但這卻半途而廢了,后來陷入人與人之間的無謂爭斗的泥潭長達20多年。進入新時期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內部關系交替上升的態勢更加明顯:上個世紀80年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處在突出地位;進入90年代、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后,經濟高速增長,貧富懸殊問題出現,使人與人關系的張力增大;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態勢繼續演化,伴隨著“經濟發展的高速期”出現了“社會矛盾的高發期”,標志著當前社會主要矛盾運動使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處在膠著狀態。一方面,社會主流意識中一直堅持一個基本觀點:我國還處在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個絲毫不可以放松的問題;另一方面,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貧富懸殊問題將公平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當前主要矛盾表現出來的許多新特征,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之間的矛盾等,確實已經達到了與主流意識中主要矛盾難解難分的程度,現在推動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又要將這些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都是這種膠著狀態的具體表現。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遵循著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基本規律。改革開放后,得益于對現階段主要矛盾的正確把握,我們黨正確地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以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從而協調起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后,面對發展了的形勢,黨的十八大在判斷當前國情時明確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2]這“三個沒有變”是黨對當前我國基本國情的最新判斷,標志著黨對當前中國最大實際的準確把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立足這個實際,就要在新的形勢下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堅持社會主要矛盾理論不動搖,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根基;如果認為主要矛盾發生了質變,那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的根基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我們說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基本路線不能變,并不排斥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線新特征的出現。堅持主要矛盾理論不動搖,實質就是堅持主要矛盾基本形態的判斷不動搖,但卻不排斥具體運動形式與時俱進地出現新變化新特征。當我們將主要矛盾區分為基本形態和具體運動形式兩個層面、探索到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后,就清醒地看到,在主要矛盾基本形態不變的前提下,其運動形式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必然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生活主流產生重大影響,使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對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了明確判斷:“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盵1]習近平同志也強調指出:“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盵20]這一系列困難和問題不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十八大作出的到202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兩個翻番”的莊嚴承諾就不能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就會落空。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和新特征,是發展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特征;基本路線的新變化和新特征,也是發展中的新變化和新特征;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更是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概言之,這些新變化、新特征、新矛盾和新問題,都是當時鄧小平早就預見到、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的“發展起來后會出現的問題”;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發展的方法來解決,除此以外沒有他途,這是我國35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呈現出來的一條基本規律。因此,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思想方法仍然是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總基調仍然是穩中求進,是一個有中心、有重點、有層次統一完整的系統;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體制社會、生態環境體制和黨的建設體制改革,求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力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人們常說,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之所以出現這種巨大變化,就是因為我們在堅守住了主要矛盾沒有變,基本路線不能變這樣一個精神支柱。然而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理論界關于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質變的傾向也不能不引起足夠重視。這些雖然提法各異,但一個基本傾向,就是主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質變,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了,而變成了其他。如果主要矛盾發生了質變,黨在現階段基本路線的理論根基發生了變化,基本路線當然也就立不住腳了。這個問題非同小可。我們黨的歷史上的確發生過由對主要矛盾變化認識的變化導致嚴重錯誤的教訓。所以對此問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必須慎而又慎。如果輕易改變花了血本而取得的正確認識,輕易改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勢必將全社會的視線從發展主旋律引導到其他方面,弄得不好就會再次陷入人與人之間無謂爭斗的漩渦,喪失大好局面,引來災難性后果。黨的十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最新判斷、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定位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其重大意義正就在這里。理論界對此問題應該有高度的自覺性,肩負起捍衛主要矛盾和現階段基本路線理論的神圣使命,既要堅持主要矛盾理論,又要順應新的歷史進程,引導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法,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01).
[3]劉國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問題[J].環球視野,322.
[4]劉嗣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新形態——相對需求不足與擴大相對需求[J].江漢論壇,2004,(6).
[5]張紀,來麗梅.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J].理論探討,2004,(6).
[6]王勇.社會主要矛盾的再認識——政治文明語境的解讀[J].甘肅社會科學,2004,(6).
[7]黃鑄.解決制約發展的主要矛盾[N].人民日報,2006-03-31(09).
[8]遲福林.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與再分配[J].經濟參考報,2005-12-07.
[9]皇甫平.改革不可動搖[J].財經(月刊),2006,(2).
[10]高尚全.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N].經濟觀察報,2005-10-03.
[11]高尚全.關于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5-10-07.
[12]楊鵬.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J].理論參考,2006,(5).
[13]溫家寶.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7,(10).
[14]吳宣恭.根據所有制實際重新分析當前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VOL.3(01).
[15]陸學藝.當前中國社會生活的主要矛盾與和諧社會建設[J].探索,2010,(5).
[16]汪仲啟,陸學藝.以社會建設為戰略重點[N].社會科學報,2012-03-01(01).
[17]“十二五”縱深改革再啟程[N].社會科學報,2010-11-25(01).
[18]竹立家.后改革時代的攻堅[N].社會科學報,2010-11-25(01).
[19]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2-19(01).
[20]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