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菲(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014)
高職教育是一種職業定向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與發展方向。這一特性決定了作為高職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圖書館必須摒棄傳統的辦館理念與發展策略,各項工作都必須順應、支撐、服務于院校“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院校辦學規模、辦學質量的不斷發展與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各項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仍然有意無意地沿襲、模仿、依照普通高校圖書館的辦館思維、理念、模式構建本院校圖書館,而往往忽略、輕視了本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與特點,從而導致圖書館建設特色不明顯、結構不合理、服務不到位、目標不明確[1]。時至今日,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界尚未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核心理念與發展策略。鑒于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將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服務作為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核心理念與發展策略,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尤其是館藏建設、信息服務建設,必須注重“工學結合”的內涵,突出“工學結合”的特點,彰顯高職院校圖書館有異于普通高校圖書館的獨特定位和鮮明特色。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職業院校要“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2]。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座談會,強調高職院校必須“推進工學結合、勤工儉學的人才培養模式”[3]。從此,我國職業教育由傳統育人模式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轉型。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高職院校必須“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4],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2006年11月,教育部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首次確認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但其人才培養規律不同于本科院校,“工學結合”是其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點與發展方向,為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進行了定位。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4個顯著特征:一是根本轉變了高職教育傳統保守、“唯我獨尊”、排斥社會實踐的陳腐教育理念,明確了高職教育必須走“工學結合”的道路,高職院校與企業應該平起平坐、互惠互利;二是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徹底摒棄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技能,重教學、輕實踐的弊端,專業設置以服務區域經濟、行業需求、社會發展為出發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融“教、學、實”為一體,讓企業搬進學校,讓師生走進企業,使學校與社會相互分隔的“圍墻”得以拆除;三是終結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由學校單方認定、以學生各科成績得分為主的評價標準,人才培養質量認定實現多元化,不僅要看學生的學科成績,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口就業率;四是院校師生職業特色鮮明,普遍具有行業情懷、職業情結、專業情愫、創業情趣[5]。由此可見,“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必然趨勢。
“責任”是“應盡的職責”、“應該承擔的過失”[6],是“分內應做”、“不得不去做的事”[7]和必盡的義務。簡言之,責任就是職責和義務,是歷史的必然存在,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高職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圖書館,在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之際,必須全面提升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重要地位、歷史作用、深遠意義的清醒認識和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主動擔當歷史賦予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職責和義務。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取決于內因和外因的變化。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對于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發展僅有內因是不夠的,外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有時甚至起著非常重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外部環境、院校特點、歷史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內部要素必然隨之發生變化,自身發展必然受到限制與影響,傳統的辦館理念與策略必然受到挑戰與沖擊,無法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
傳統辦館理念與策略受到的挑戰與沖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讀者群擴大,讀者需求多樣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讀者群不僅包括院校的師生、管理人員,還包括企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同時,隨著教學實踐的互動,讀者的信息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專業教師不僅需要教學理論方面的信息,還需要行業發展、企業創新方面的信息,既要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要能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學生也必須盡快掌握實訓、職業崗位方面的信息,以適應實訓和畢業后能勝任企業崗位的需求。同樣,企業讀者也必須掌握與對口院校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實踐方案等相關的信息,以配合師生在企業的實訓、實踐、實習。二是館藏結構不合理,服務模式滯后。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館藏建設大多以專業、學科教學文獻為主,實踐、實訓、實習館藏相對薄弱。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僅局限于校內,沒有建立相應的校外信息服務網點,即時服務、網絡服務、遠程服務、個性化服務遠未到位,不能滿足師生的信息需求,而為企業讀者的服務更是成為了服務的“盲點”。三是館員素質偏低,辦館理念陳舊。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員素質偏低,高素質、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其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應的理論基礎、知識架構、操作理念缺乏研究,對行業需求、企業狀況不熟悉、不了解、不知情,沒有主動建立與企業良好的互動關系。同時,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仍沿用中等專業學校或模仿本科院校的辦館模式,理念陳舊、思維滯后、策略空泛,要么仍是“小而弱”,要么追求“大而全”,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研究和實際應對措施。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圖書館將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確立為核心理念與發展策略,不僅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對圖書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自覺履行的職責、義務及其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自覺順應外部環境、院校特點、歷史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更新觀念、變革思維、深入企業、關注企業,主動建立與企業的良好互動關系;必須加強隊伍建設,提升館員素質,深刻認識“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的能力與自覺性。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各項建設尤其是特色館藏、信息服務建設,必須服務“工學結合”模式,彰顯“工學結合”特色。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體系應以院校“工學結合”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目標為準繩,充分考慮院校專業結構、學科設置、行業背景、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館藏建設的盲目性、隨意性。其基本導向和原則主要有5點:思想性,確保各類文獻信息資源內容健康;特色性,突出重點學科、特色專業文獻的收藏;實用性,分析、掌握讀者的信息需求,以有利于培養、提升師生專業技能性文獻為重點,既注意紙質文獻的收藏,又重視數字資源的建設;經濟性,既要節約經費,又要充分利用經費,堅持購買、搜集、自建相結合;前沿性,關注、收集與院校重點學科、特色專業相關文獻資源的最新研究成果[8]。
高職院校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屬于專業院校,如金融、水電、交通、建筑、鋼鐵、煤炭、商貿等類院校。其中,重點專業、特色專業是品牌,是其核心競爭力;新設置專業依據市場需求而開設,是畢業生就業的“保護網”。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科學、合理地使用經費,優先保證重點專業、特色專業、新設置專業文獻資源的采購;要加強與有關出版社的聯系,有效選購其公開、未公開出版的專業文獻或內部交流資料;要引進有關專業數據庫,開發相關信息資源;要全面收集本院校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學術著作、論文、課件、學生作品成果、項目案例等專業文獻資料。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以技能性、實踐性為主,大多數課程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其需要大量的案例予以說明、配合。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增加技能性、實踐性文獻資源的訂購,重視與教學過程相關的專題文獻、案例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加工,對于高尖端技術、探索性工程技術類文獻資源,要選擇性地訂購,在數量上適當控制;要抓住師生“實驗、實訓、實習”3個關鍵環節,全面地收集師生此期間有關教材、教案、資料及企業員工培訓、科研成果、技術資料、崗位規范、工藝標準、考級考證等文獻資料;同時,要注重特色館藏的時效性,關注院校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的變化,對相關文獻資源及時進行淘汰、補充、更新,使特色館藏成為一個動態體系。
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讀者文獻資源的獲取、使用主要依賴于圖書館的紙質文獻,數字資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圖書館在把紙質文獻作為館藏重點的同時,亦必須加強數字資源建設,使兩者協調發展。數字資源要突顯一個“精”字,圖書館應重點選購紙質文獻價格昂貴、學術價值高、難以替補的數字資源,同時,要注意協調與區域內院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企業圖書資料室的關系,探索與本區域、本系統、本行業和相關企業構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實現文獻資源的優勢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特色館藏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加強人文精神修養方面文獻的收藏。人文精神是人類所創造的全部文化的精髓,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首要精神品質,是專業教育的“精神根基”。然而,隨著高職教育功利化的日趨強勢,我國高職教育目前仍然深受專業化理念思維的影響,在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某種專業技能人的同時,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修養方面的教育,導致部分師生人文精神缺失、心理扭曲,繼續塑造著梁思成先生批評的“半個人”[9]。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文精神修養教育仍然是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圖書館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館藏體系的構建不僅要收藏專業文獻,還要收藏人文文獻,以陶冶師生的情操,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
對于遠在企業“實習、實訓、實踐”的師生來說,他們對圖書館文獻信息的利用必然會因時空障礙而受到限制或影響。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依托目前成熟的移動通信網絡、互聯網及多媒體技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師生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10],方便、靈活地獲取圖書館的“立體式”信息服務。
突破“時空限制”,為師生提供立體式信息服務的對策主要有4點:一是開放數字資源遠程訪問權限。由于受版權保護和有償使用的限制,在校外實訓的師生無法正常獲取圖書館數據庫的數字資源。為此,圖書館應通過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專用網絡)、反向代理等技術手段,對師生遠程訪問進行授權和身份認證,實現其對數字資源的自由訪問、獲取、使用。二是構建多層次的網絡參考咨詢服務。圖書館可利用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如因特網、校園網、微信、在線交流等),為師生提供參考咨詢服務,使其觸角“邊遠化”[11],有效地消除師生對信息資源需求的不可預見性、不穩定性、盲目性、急躁性現象。三是開展遠程文獻傳遞服務。對于師生檢索到卻無法獲取的數字信息或紙質文獻,圖書館可向讀者開展遠程文獻傳遞服務,以電子郵件、微博、郵寄等方式將數字信息或紙質文獻傳遞、寄達給師生;還可與其他圖書館開展館際互借,使讀者能就近獲取所需文獻信息。四是向師生提供“復合信息”。為解決師生在現有繁復龐雜的文獻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迫切需求,圖書館應對現有文獻信息進行存真去偽、由表及里的篩選、辨析、重組[12],向師生提供經過提煉、加工、整合的“復合信息”。
高職院校圖書館利用自身優勢向企業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不僅是責任所在,也是自身發展的需求,它不僅可以提高文獻資源利用率,還可以提升、擴大院校和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
為企業讀者提供高品質信息服務的途徑主要有3條:一是為校外企業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圖書館可利用館藏的紙質文獻、數字資源、網絡信息資源,向企業讀者提供相關產品、專利文獻、科技報告等技術資料、行業競爭信息,使企業能快速、準確地掌握本行業國內外相關信息的最新動態,有效地占領國內外市場;還可為企業讀者提供計算機聯機檢索服務,幫助其開展定題代查、代譯、代借資料等工作。二是為入駐企業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入駐企業不僅可為本院校師生提供實習和實訓基地,還可以生產自己的產品,實現互惠雙贏[13]。對此,圖書館要為入駐院校的企業安裝校園網絡,對企業讀者進行文獻檢索利用知識的培訓,為企業讀者辦理借書證,開放圖書館數據庫和閱覽室,提供參考咨詢服務。三是為企業兼職教師提供信息服務。院校在鼓勵專任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同時,也會聘任企業中富有技術和工作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為師生授課解惑。因此,圖書館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向企業讀者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IL)是一個人認識、獲取、評價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時代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14]。目前,高職院校師生、企業讀者的信息意識淡薄、信息知識匱乏、操作技能欠缺,整體信息素養水平偏低。為此,圖書館必須充分發揮其在培養讀者信息素養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與核心作用,加強信息的教育與管理,有效地提升師生和企業讀者的信息素養水平。
提升師生和企業讀者信息素養水平的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是創新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方式、方法。圖書館可與專業課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協同配合,探索構建基于專業學科的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還可將信息素養教育與職業教育整合在一起,由圖書館員、專業任課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編制教學內容,確定授課時間,最大可能地融信息素養教育于專業技能教學之中,使師生和企業讀者能利用所學信息技能解決專業學習、生產過程中的問題[15]。二是創建良好的網絡導航系統。當前,網絡信息繁雜無序、良莠不齊,讀者要從中查找、甄選、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非易事。為此,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院校現代化網絡技術和現有設備設施,對網絡信息進行甄別、過濾,對師生和企業讀者廣泛使用的數據庫、專業網站進行必要的整合,構架信息導航系統,即時、互動、個性化地為讀者進行信息導航。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順應外部環境、院校特點、歷史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確立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的核心理念和發展策略,深刻認識“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增強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的能力與自覺性,各項建設都要注重“工學結合”的內涵,突出“工學結合”的特點,彰顯高職院校圖書館有異于普通高校圖書館的獨特定位和鮮明特色,主動擔當、完成歷史賦予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職責和義務。
[1]周立飛.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為“工學結合”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38-41.
[2]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05-11-02)[2014-01-29].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4807/54811/3822282.html.
[3]教育部在天津召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座談會[EB/OL].(2005-08-21)[2014-01-29].http://www.gov.cn/gzdt/2005-08/21/content_25041.htm.
[4]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05-08-25)[2014-0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134/200603/14134.html.
[5]保洪才.試論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文化建設[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3):72-75.
[6]新華詞典編纂組.新華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50.
[7]沙景利.圖書館社會責任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0(S2):15-17,66.
[8]周 丹.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6):139-141.
[9]胡顯章.以高度文化自覺 加強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17-19.
[10]張會田.基于案例的數字圖書館泛在化服務模式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77-81.
[11]汪 斌,廖 方,劉莉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高職圖書館服務工作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184-187.
[12]黃幼菲.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揚棄和“飛躍”:公共智慧服務[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2):26-30.
[13]柳較花,盧十平,張 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43-45.
[14]劉 航,劉秀麗,王 江.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及培養對策[J].情報科學,2013(11):42-45,50.
[15]翁暢平.論高等職業院校信息素養教育:以美國凱瑟琳吉布斯學校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3(4):86-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