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軍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無錫 214153)
[思政教育與心理學]
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劉曉軍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無錫 214153)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社會工作豐富的理論體系、專業的價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更新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獨立人格的培養,更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社會工作;理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
新世紀以來,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網絡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全球性的各種文化通過網絡載體不斷碰撞和融合,逐漸形成多元性的文化格局,對社會意識形態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多元性文化格局的形成,當前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勢在必行。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新形勢下可以滿足大學生有關認知、學習需求和成長成才的需要,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呈現新的特點
當前大學生多以“90”后獨生子女為主,成長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使他們在思想上更具開放性,并隨著文化知識的逐漸提高,獨立意識的不斷增強,表達自我意愿的訴求開始越來越強烈。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父母的悉心呵護使他們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但實際心理素質并不成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他們不再甘心接受被動的教育而越來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夠成熟的心理素質下,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容易走向偏激,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呈現出以批評為主的傾向。
2.互聯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產生巨大影響
不可否認,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大大增強了社會整體互動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但任何事物總有其兩面性,網絡同樣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由于目前網絡監管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每個人都成為自由的個體,在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自我得以強調,心理獲得安慰,逐漸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傾向,集體觀念和責任意識逐漸淡化。特別是網絡負面信息的引導,由于符合大學生對事物的批判心理,導致他們在社會現實中的道德下降,主流價值趨向受到沖擊。
3.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自身存在不足
新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沖擊,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同樣面臨挑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新形勢下,隨著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情況發生變化,這種要求的具體內涵也在不斷延伸。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并不完善,高校全員育人的格局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形成。從隊伍組成來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依賴于輔導員隊伍,其他教師還是滿足于完成專業教學任務;從隊伍穩定性來看,由于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輔導員地位并不被人看中;從隊伍能力來看,受傳統的“師本教育”模式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創新措施不多,缺乏足夠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隨著教育環境、教育對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變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教育形式單一,灌輸式教育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主導,“師本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以學生為本”的價值理念沒有真正形成;教育途徑狹窄,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務虛,形式化、表面化的內容較多,面對新問題的創新不夠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削弱了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轉變觀念,創新方法,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新的工作方法勢在必行。
社會工作伴隨著西方國家工業化引發的犯罪、墮落等社會問題而產生,起源于貧民救濟或慈善事業,是一種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其專業的價值理念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理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一理念支撐下,社會工作嚴格來說并不是直接代替受助者解決困難,而是注重受助者自身能動作用的發揮。社會工作者更像是“催化劑”,在工作實踐中幫助受助者正確認識自我、評估自我,發展自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獨立解決同類困難,甚至是更為廣泛的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這些理念和方法,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獨立人格的培養,更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引入“助人自助”理念,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理念,旨在通過發展受助者的潛能,依靠受助者自身的力量解決一系列個人問題,增強社會功能。“助人自助”的中心思想是強調受助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或者說是實現“助大學生自助”的基本前提也是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發揮。客觀來講,大學生都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其生理和心理發展趨于成熟,有獨立的邏輯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和渴望表達觀點的訴求。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主體意識沒有轉化為個人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思想發展上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另一方面缺乏正確的自我學習和提高的方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與管學生,這從本質上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初衷,不利于“助人自助”,更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引入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就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激發大學生主觀能動作用,從大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對大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培養自助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入“平等與尊重”理念,塑造教育對象獨立人格
社會工作秉承“平等與尊重”的理念,在開展社會救助過程中強調受助者獨立人格的塑造。社會工作者是站在“平等與尊重”的立場上,認同受助者的存在價值,承認他們作為合法公民應當享受社會所提供的各種機會和資源的權利,正視受助者面臨的實際困難和自身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平等的姿態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樣是做“人”的工作,社會工作的“平等與尊重”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從上往下的灌輸,忽視了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師本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前缺乏足夠的“平等與尊重”,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來自教育者主觀的意識和想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雙方之間的互動性較低。這樣培養的學生欠缺獨立的人格,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性人格,就必須要正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放下姿態,變“俯視”為“平視”的視角,以平等與尊重的態度與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才能讓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因受到關心而感激,因感受尊重而理解,因被平等對待而真心參與,大學生獨立意識的訴求才能轉化為獨立人格的培養。
3.引入“福利”理念,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觀念
在社會工作中,社會工作者義務承擔起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幫助的責任,在社會救助中充當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角色,通過服務弱勢群體來化解一系列社會矛盾。從社會工作利他性來看,強調福利服務是其根本特征,因為在社會工作整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為任何利益目標所驅使,純粹義務性地開展利他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的“福利”理念,有助于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觀念。教育部前副部長張保慶曾經表示:“教育是一個要體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門,教育是一種崇高的公益事業,絕對不能把教育產業化。”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為教育對象提供“福利”的行為,包括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就業指導、學業輔導等一系列活動都是為大學生謀福利的行為,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服務。
1.借鑒個案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個案工作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在利他主義的價值理念指導下,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以個別化的方式為遭受困難的個人或家庭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目的在于減小壓力、解決問題、發展潛能,不斷提高個人、家庭和和社會的生活質量與福利水平的一種社會工作方法。個案社會工作方法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與總結,逐步形成了豐富流派的理論模式和較為成熟的基本程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盡管不同學派的社會工作理論略有差異,但其基本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包括接案、調查、診斷、計劃、治療及結案,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流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將社會工作的基本程序合理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運用靈活有效的社會工作方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更大的作用。例如,心理與社會學派個案社會工作理論認為,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與其所處的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是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來自自身的思想問題,也有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當大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著眼于解決思想問題,而應借鑒個案社會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論,兼顧問題形成的內因和外因,把思想問題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影響結合起來,在幫助大學生糾正思想偏差的同時,幫助他解決困難,降低外部環境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發揮自我潛能,促進人格發展。
2.借鑒團體社會工作模式,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受益面
團體社會工作是指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引導來協調團隊成員的互助,以達到個體能力提升與團隊組織發展的雙重目標,為更多的人提供幫助。團隊社會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的另一種重要方法,與個案社會工作相比,其應用面更廣,其核心是團隊動力,即團隊成員共同的愿景與努力方向,團隊目標就是團隊發展的動力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團隊動力理論,具體來說,就是教育者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組建不同性質、不同任務的團隊,吸引懷著共同興趣的大學生加入團隊并發揮作用,通過鍛煉達到目標。團隊建設既有助于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激發團隊動力,發揮團隊的自我教育作用,擴大受益面,增強教育實效。相比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這種來自團隊內部的自我教育,更加有利于讓每位團隊成員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調適、自我控制、自我激勵和自我發展。同時,團隊內部成員還會產生交互影響作用,通過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在成員之間引起共鳴,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行動上的支持。
3.借鑒社區工作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
社區工作方法是以社區和社區居民為案主,通過組織社區居民的集體活動來找尋社區的問題,再動員社區力量,爭取社會資源有計劃地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緩解社會矛盾。在廣義的社區工作含義下,任何人或組織,包括政府、政黨、各種社團以及企業等,只要在社區內從事的助人活動和服務,都可視為社區工作。那么,一所高校就可以視為一個社區,這所高校的每一位大學生都是這個社區的成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社區社會工作方法,通過搞好學生社區中的學生個體、學生群體以及整個學生社區之間的關系,促進社區學生的和諧發展;通過不斷支持與鼓勵學生投身學校社區的活動與建設中,加強學生對學校和社區的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通過有效調動不同團隊的力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有益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對于學生及學生社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通過內外部的協調和互助進行解決,最終更加有效地促進社區學生的和諧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社區工作方法,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開放性和社會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
[1]向民.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關于信息時代教育理念的探討[J].職教通訊,2001(10).
[2]李向軍.社會工作理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的新視角[J].青年探索,2011(1).
[3]張書明,李莉麗,徐法寅.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7(5).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5-366.
G641
A
1673-0046(2014)2-0055-03
本文系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YSZ13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