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遵義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深入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高等院校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首先要深入學習并深刻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立足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宏觀把握十八屆三中全會整體部署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上來,用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武裝師生頭腦,指導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第(42)條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并進一步指出要“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表明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改革,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而且是繼續推動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其根本出路在于與時俱進,堅持教育的改革創新,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消除制約教育發展的制度障礙、體制障礙。高等院校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是要進一步深化高教領域的綜合改革,以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為核心,繼續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繼續探索高考改革的思路,逐步減少高考考試科目,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實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和高中學業考試成績綜合評價,并將其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衡量標準,實行一年春、秋季兩次高考。加快現代學校制度、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推進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其中,創新高校綜合性人才培養機制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促進高校提高辦學水平,辦特色學校、育特色人才是高校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方向必須非常明確,應當在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機制的基礎上,緊密結合高校自身專業設置特點,充分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探索形式多樣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大力加強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加大訂單式教育,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高等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要立足于為實現“中國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切實做好大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者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興校的第一要務,在認真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功能中,始終把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放在首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要切實做到立德樹人,按照“品德為先、能力為要、知識為基”的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努力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高等院校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特點、專業特色、大學生的思想情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徑。結合高校自身辦學傳統、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優勢,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宣傳、教育、傳播,加強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學習創新,不斷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促進文化繁榮,提高道德素養,引領社會進步思潮,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傳承、創新、交流、傳播、發展統一起來,形成大學生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以此增強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深入開展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必須堅持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開展素質教育為出發點,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導向,促進廣大青少年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高尚的人格,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這是高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根本方向與價值目標;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則是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具體表現。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誠信品質、愛崗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高等院校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寒暑假實習等各個環節,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使大學校園文化成為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正能量。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決定了當前必須要繼續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第一,創新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厚基礎、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又要注重“樹理想、強意志、勇實踐、講奉獻”。通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大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態、遠大的理想、開闊的視野,從而更好的地適應未來職業和社會發展對綜合性、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要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改革思路,積極加強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努力探索“打牢科學基礎、提升實踐能力、筑牢思想品德、培育人文素養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學分轉換和學分互認制度,加強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育人機制,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努力打造終身學習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專業設置要緊跟市場變化,圍繞當前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對目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要適當減少學生招生數量,并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可以選擇較多的就業路徑。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高校要積極倡導教師實行小班教學,高校教師要將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廣泛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此來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高校教師要努力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以教學促進科研進步,以科研帶動教學改革,及時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運用于日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掌握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因此,高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轉變過去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改革,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探索與思考,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第三,加強創業教育,注重學生就業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當把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創新學習的理念,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有針對性地開設各類創業教育課程,并且要把創業教育納入常規教學計劃,每學期都要進行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設置,要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實踐動手能力,通過舉辦大學生“挑戰杯”創業競賽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工廠實習。高校也可以加強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創業基金,資助學生開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創業活動,使學生在創業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還可以通過舉辦“才藝展示”、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職業技能。與此同時,高校要加強對創業指導教師的培養,聘用一些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學生的創業指導教師,以此來加快高校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完善。
第四,樹立品牌意識,培育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一個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化、獨特性、持久穩定和被社會公認的特征,是學校形成品牌、爭創一流不可或缺的因素。高等院校必須從自己辦學的歷史傳統角度出發,緊密結合自身辦學實際與辦學條件,注重發揮辦學優勢與專業特點,不斷凝練本校的特色;以特色強化優勢,以品牌謀求發展,在新時期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與發展中確定自己辦學的地位與方向,使學校以較強的實力、明顯的優勢、鮮明的特色、過硬的質量立足于中國高校之林,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習近平.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N].人民日報,2013-11-13.
[2]陳文江.高教戰線要全面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大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4):1-2.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4]陳昌貴.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6(7):11-13.
[5]白顥.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4-8.
[6]陳連喜.以十八大精神引領高校新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