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運川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財會與經濟貿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區域經濟發展中合理產業布局研究
——以蘇北為例
邵運川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財會與經濟貿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中國在對外開放初期,賦予蘇北地區各方面特殊的政策優惠,由此使得投資布局向發展能力強的東部傾斜。論文結合蘇北地區的最新發展戰略和蘇北地區具體情況,嘗試用可持續發展觀、產業發展觀以及區域發展觀來研究蘇北地區的產業布局,指導區域發展規劃,是對蘇北地區新戰略、產業經濟學理論和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應用和細化。
區域經濟;產業布局;蘇北地區
區域經濟的產業布局十分重要,它實質上是以區域網絡為基礎,為區域以外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的區域性產業體系。區域經濟內部一旦形成比較穩定的產業布局,由外部經濟引起的規模收益遞增就會體現在企業和行業中,同時會引起區域整體宏觀經濟水平的遞增收益。因此,提高區域經濟產業布局的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實力,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經濟產業布局最適用于制造型產業,因為制造業的產業鏈條較長、相關的配套設施較多、生產環節和生產工藝較為復雜。而最初的區域經濟產業布局就是從制造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一新型的產業布局大大提高了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促進了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1.區域經濟的含義
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用以闡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及其運行規律的經濟理論,其研究對象都是國民經濟。或者說,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近代以后,跨越國界的商品、資本、勞動力以及信息的國際化流動現象顯著擴大。這種現象將國民經濟結構從一個國家的內部空間向更為廣闊的外部空間(世界)擴大的同時,也使國民經濟具有了超越國家邊界的新的經濟內容,即國民經濟形成了與國際化資本流動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把國民經濟看作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為此,把不同經濟活動領域的國民經濟作為對象來闡明現代經濟結構及其活動規律就很難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動態。所以,將經濟理論的研究對象從國民經濟的視野向區域經濟轉移,可以認為是現代經濟學最為重要的進步。
2.產業布局的含義
產業布局,我們又常稱為產業群,是指由若干企業和機構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原則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產業空間聚集現象。產業布局實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一般來說,產業布局往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水平型產業布局,是指同一產業內的企業以及與之關聯度比較高的其他產業的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二是垂直型產業布局,是指相互獨立的不同產業布局,不是眾多企業的簡單堆積,企業間的有機聯系是產業布局產生和發展的關鍵。
綜合決定論現代區位理論特別強調以人的行為因素為主要依據,對成本市場因素做綜合分析,從而形成了綜合的整體區位理論。美國經濟學家艾薩德是現代區位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在艾薩德看來,利潤最大化固然是產業配置的基本原則,但這一原則與自然環境、成本、工資水平等因素都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合理的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必然受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所以必須對產業發展中的綜合因素進行系統分析。艾薩德對于區位理論的貢獻不可小覷,隨著社會的發展,二戰后,他將研究重點從部門區位論轉向區域綜合研究,同時改變了單個廠商區位的研究,轉為研究區域綜合區位研究,其中包括生產部門、商業部門、運輸部門、環保部門以及其他部門等,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趨同化不利于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其一,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趨同化容易導致宏觀資源配置效益和微觀營運效益的降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往往陷入一個死循環,就是加工工業盲目性發展,自然資源不足會引發嚴重后果。其二,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趨同化抑制和延緩了中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進程。
1.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蘇北地區主要是指江蘇北部地區,是全國沿海經濟發展的重點,主要包括徐州、宿遷、鹽城、淮安、連云港等地區。蘇北主要是以平原為主,靠近海源,交通便利。江蘇省歷來是經濟發展較為快速的大省之一,從1978年到2010年,江蘇GDP從249.24億元增長到了41425.48億元,年均增長12.85%,可見,自改革開放后,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快速進步。五年來,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2012年達5.4萬億元;城鄉居民收入五年年均增長12.6%和13.2%,2012年分別達到2.96萬元和1.22萬元。
2.蘇北地區產業升級的策略
蘇北地區土地面積廣,農業從業人口多,可充分利用此項優勢,對農業產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進行再升級,重點打造生態型有機農業,擴大其市場占有率。
(1)徐州
徐州是我國著名的交通樞紐,京滬高鐵、徐蘭高鐵、京滬鐵路等便捷的交通為徐州經濟的發展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徐州連接著我國東、中、西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板塊的交匯處,十字路口式的重要位置為徐州區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徐州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先天的區位優勢,尤其利于發展物流業。此外,徐州人才資源豐富,這為徐州信息產業、電子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優勢。近年來,徐州按照“點線面推進、大項目帶動、城市間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工程機械、化工、食品、煤炭、電子信息等產業,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徐州城市的產業結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新格局。
(2)連云港
作為我國沿海重要的樞紐港,連云港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這為發展港口經濟提供了便利;連云港還可利用徐州的鐵路樞紐優勢,交通便利,便于港口物資的進出。此外,連云港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花果山、海濱浴場等,為連云港發展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礎,還可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旅游副業,如餐飲業、娛樂業等等。
(3)鹽城
鹽城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狹長的海岸線為鹽城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并且近海資源豐富,適合發展近海經濟。除此之外,鹽城當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專款專用,將開發重點放在風力建設和電力資源建設等方面,有利于鹽城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使得鹽城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此外,鹽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鹽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奠定了基礎,如引進汽車裝配與生產項目等。
(4)宿遷
宿遷四季分明,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其中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加上暖溫帶季風的影響,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陽光充足,降水量充沛,糧食產量十分豐富,是著名的糧食基地,有多個美名,比如“名酒之鄉”“水產之鄉”。伴隨著改革開放,更進一步促進了宿遷的發展,不斷深化南北掛鉤合作,全面推進了工業園區建設。
(5)淮安
江蘇省淮安市計劃通過政府財政設立等方式,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發展基金,專項資金用于工業園區建設,改變傳統的犧牲環境和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開始轉向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這將促進淮安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尤其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淮安市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張昊,張鯤.淺析城市新區規劃中引入整體城市設計的目的及意義[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9).
[2]田雨靈,孫黎,李彬,羅言云.成都市防災公園綠地規劃設計探討[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6).
[3]李晶晶,周波,何兵.成都市人民南路綜合整治第三段中的“活力街區”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6).
F207
A
1673-0046(2014)3-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