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良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南通226011)
從孔子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到《大學》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國治而后天下平。”再到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養成教育在中華民族的教育長河中源遠流長,“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全面可持續發展”則是養成教育進一步的時代彰顯。
自從養成教育的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此的爭論就沒停過,隨著高職院校開始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同樣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筆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發現:教育者對養成教育的認識不盡相同,很多對養成教育的認識都偏離了“養成”的本意,筆者把這一偏離現象稱為養成教育概念的異化。
(1)高職養成教育“習慣化”
高職養成教育“習慣化”是指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單純的習慣養成教育,這一異化概念認為習慣的力量可以變成個人的一種自覺的,甚至是下意識的行為方式。個人所有的品行、素質只不過是習慣的外在表現。習慣一旦養成,就具有高度的鞏固性。這種“習慣化”了的高職養成教育窄化了人的綜合素質,忽略了人的精神世界。其實,習慣只能在特定環境下外顯人的部分內在素質,這一異化概念過度地使行為習慣對象化,忽視了高職學生是以完整的、現實的人而存在的事實。
(2)高職養成教育“學成化”
高職養成教育“學成化”是指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單純的理論教育,即借“學以悟道”的方式,通過理論學習弄懂道理,在“悟道”的基礎上來指導高職學生的行為方式,這一異化概念將高職養成教育劃為學成教育的范疇,認為完全可以通過反思和悟道,將“知其然”變成“知其所以然”,最后使學生“行其道”。這種“學成化”的高職養成教育未能真正辨別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區別,錯誤地將理論學習、觀念灌輸視作決定行為的關鍵因素,夸大了意識的作用。
(3)高職養成教育“德育化”
高職養成教育“德育化”是指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在高職背景下,主要等同于高職德育。這一異化概念認為高職德育即為高職養成教育,然而養成教育只是德育的實施載體,它能體現德育的部分功能、承擔德育的部分任務,卻不能等同于德育,更不能代替德育。這種“德育化”的高職養成教育夸大了養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作用,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高職德育,必然會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利影響。
(4)高職養成教育“智力化”
高職養成教育“智力化”是指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認為智力教育即養成過程,養成教育蘊含在智力教育過程中。這一異化概念認為高職養成教育應在智力獲得的過程中實現,換言之,高職生只要掌握充分的知識和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保持科學的思維習慣等等,就能實現自我的自我養成。這種“智力化”的高職養成教育把人的全面發展歸結為各種能力的提高,或是能力提高的產物,忽略了學生作為人的其他屬性。
(5)高職養成教育“職業素養化”
高職養成教育“職業素養化”是指把高職養成教育等同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這一異化概念源于高職教育中職業素養訓練愈加窄化的教育現狀,試想通過生活化的養成訓練折射職業素養的養成。這種“職業素養化”的高職養成教育很容易把技能訓練當做實踐的全部內容,使職業教育領域逐漸納入技術理性支配,把生產標準變成人際交往準則,造成了人在教育實踐領域的工具化趨勢,片面地強調了職業性的要求而拋棄了人的其他屬性。
養成教育無論是從內涵、對象還是方法都不斷發生著變化,這些片面認識嚴重阻礙了養成教育的有效實施和廣泛推廣。作為實現個體終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職養成教育能貫通融合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外部環境的熏陶作用,促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他們保持陽光的心理品質,培育學生優秀的職業素養,最終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宗旨。在這里,筆者認為高職養成教育應有以下屬性:
(一)高職養成教育仍是一種長期、細致的習慣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也強調過,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首先,教育與生俱來的目標便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行是由做正當的事情學來的。”同時,習慣的培養過程是道德的實踐過程,也是道德的再認識過程,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內化為高尚的道德素養。其次,習慣培養是高職養成教育實施的載體,空洞的說理和自省必然導致養成教育的學成化,從而喪失其教育實效。最后,習慣的固化需要細致的監督和長期的訓練。有人統計得出,一個行為變為自覺動作需要21天,而將它固化為習慣則要堅持360天。高職養成教育仍然是一種需要依靠長期訓練的習慣教育。
學成教育是相對于養成教育而存在的一種教育模式,學成教育講究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習者吸收知識、領悟道德,外顯道德要求的行為。首先,高職養成教育是在嚴格制度下的規范教育。強有力的外部制度約束,能使受教育者在外部制度的限定下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因此,建立一套嚴格的教育制度是高職養成教育的先導。其次,高職養成教育是“寓治于教”的教育。高職養成教育不是“條件反射式”的單調訓練,而是建立在受教育者擁有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的主觀意志下,教會學生自我養成。最后,高職養成教育是“寓教于訓”的行動體驗。高職養成教育不僅要學生“知”,更要求學生“行”,行動結果終究還是評價教育成敗的關鍵。
高職養成教育首先屬于素質教育范疇。杜威曾經說過:“任何教育如果只是為了傳授技能,這種教育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高職生是一群綜合素質發展不平衡的群體,高職養成教育的養成內容必然包含思想道德、心理品質、意志力量、行為習慣、職業素養、人文修養等方面,是囊括知、情、意、信、行的全面素質教育;同時,高職養成教育是基于學生持續發展的和諧教育,要求我們不能局限在管好學生的“今天”,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明天”;不僅關注學生的在校時期,更要放眼于完善好學生一生。
高職養成教育必須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進而外化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過程,是關于“行”的教育。對于處在核心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高職學生,思想素質是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的引領要素,很難想象一個思想政治素質低下的人會有高尚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蘊含著各種教育資源的大課堂,學生在自己的各項實踐中成長。高職養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一的、脫離實際的說教,而是內化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種需要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斷內化的教育。高職養成教育的實施要素同樣不是脫離實際的“空中樓閣”,更是源于生活的真實體驗。
高職教育要面向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培養出來的職業人才能否適應社會的需求,是體現高職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高職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轉變為職業人的教育,是通過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最終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較強的職業能力的教育。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也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德育論認為: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只有在自我認知背景下的自我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高職養成教育首先是“自律”教育。只有將養成教育提升到形成自我養成意識的階段,教育效果才會持久。同時,這種自我養成教育在情境活動中最易實現。高職學生容易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尤其是黨團組織、社團活動的情境教育中,最能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實現從“他律”要求到“自律”意識的轉變。
愛因斯坦在紀念居里夫人時講:“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卻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高等職業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外,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素質全面的職業人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進行創新研究,通過落實全方位的養成教育實施策略,全面提升高職生的綜合素養。
[1]趙慧玲.從養成教育到人才培養[J].出國與就業,2011
(5):16.
[2]夸美紐斯.大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31.
[3]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13.
[4]黃河清,馬恒懿,余纓養.養成教育定義新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10):95-98.
[5]楊瑞,蔣家寧.90后大學新生養成教育的探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1(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