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亞莉
(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61)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的生存、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甚至瀕臨消亡。因此,各級政府和組織機構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問題。近年來,音樂高校圖書館運用新信息技術,建設特色數據庫,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自主建設的西安鼓樂數據庫[1],為傳承、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同時建庫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17日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如下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具體表現在:①口頭傳統,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③民俗活動、禮儀、節慶;④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⑤傳統的手工藝技能;⑥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流行于民間的傳統表演藝術是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陜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在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西安鼓樂便是其中之一。西安鼓樂,又稱長安古樂、西安古樂、長安鼓吹樂等,在民間還稱為“樂器”“細樂”“香會”“水會”等。西安鼓樂是流行于西安及其周邊長安、戶縣、藍田等地的大型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它源自唐朝,是以打擊樂與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個大型樂種,其內容豐富、樂隊龐大、曲目眾多、結構復雜、曲調優美,是現存世界最古老、規模最大、系統最全,律、調、譜、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間樂種”[2],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傳統的古樂演奏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及譜式,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鼓樂是以民間樂社的組織形式長期在民間流行,依附于民間宗教的迎神賽會和民俗活動中的朝山、祈雨等活動,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有僧、道、俗等3種不同的流派形式,表演活動蘊含豐富的民俗、宗教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學術價值。西安鼓樂是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料庫,目前存活的曲目共分20余類、1100余首。基于西安鼓樂的深厚歷史以及在中國音樂史上的特殊地位,2004年4月國家文化部將西安鼓樂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工程”;2006年5月國務院將西安鼓樂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9月西安鼓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西方發達國家競相將本國文化遺產大規模轉換成數字形態,為未來的“文化內容”市場競爭奠定基礎,以保護和促進國家與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如: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推行“美國記憶”計劃,將圖書館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片等典藏品數字化,并編輯成歷史文化傳承的主題產品。199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將該館收藏的藝術精品和分散在法國各地的古書藝術插頁用彩色、高分辨率掃描儀錄入光盤。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啟動“世界記憶”項目,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不僅為永久性地保存文化遺產,也為公眾最大限度地享有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上述這些舉措,其目的在于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改善對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
我國政府于1996年啟動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開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進程。近幾年,圖書館領域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如:2006年12月成都圖書館率先建成了“蜀風雅韻——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把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資料編輯轉化為數字化格式,保存于計算機硬盤、光盤等介質中,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向大眾傳播天府之國的傳統藝術和文化,方便用戶對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查詢。2008年以來,陜西省文化廳聯合省、地圖書館開始建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建設了如“秦腔秦韻——陜西地方戲曲數據庫”等多個數據庫。這些數據庫以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數字化信息形式展示“非遺”資源,最終實現“非遺”資源的科學歸類與管理,達到記錄、保存、傳承、傳播、利用、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與此同時,音樂高校圖書館也紛紛加入到音樂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行列中。他們根據所在院校教學科研特色,依托具有特色的館藏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利用網絡、數據庫、多媒體和文獻檢索等技術,建立了如“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數據庫”“道教音樂文化數據庫”“編鐘音樂數據庫”“陜北民歌數據庫”“西安鼓樂數據庫”等多個專題數據庫,實現館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在傳承保護“非遺”基礎上為教學科研提供多媒體文獻信息服務。
西安音樂學院是一個集音樂教學、創作、科研于一體的學術單位,有重視民間音樂的學術傳統[4]。西安鼓樂研究是陜西省和西安音樂學院長期支持的重要科研課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西安鼓樂研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成果顯著,在業內的學術影響力日趨擴大[5]。多年來,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非常重視西安鼓樂文獻資源建設工作、關注鼓樂學術研究和保護傳承動態,同時借助館藏和網絡資源以及人才優勢,積極參與西安鼓樂的研究和保護工作。2011年由圖書館負責申報的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西安鼓樂數字資源整合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1KRM89)通過立項審批,2013年3月通過驗收結題。作為該項目主要研究成果的“西安鼓樂數據庫”首期工程業已完成。由于其豐富的多媒體數據信息、專業實用的分類、檢索設置,以及在西安鼓樂背景音樂襯托下簡潔流暢、具有動感的頁面編排和布局,皆為數據庫增色不少。
西安鼓樂數據庫數據信息以60余年來館藏積累的有關鼓樂理論研究資料、樂譜資料(含簡譜、五線譜及工尺譜版本)、音/視頻、圖片等多種文獻類型為主,數據庫內容由以下幾方面組成:①樂譜資料:多年來收集整理的西安鼓樂曲譜,包括部分未曾正式出版發行具有特殊參考價值的灰色文獻,這部分灰色文獻是鼓樂研究專家深入民間遺存的鼓樂社和田間地頭,采錄于民間鼓樂藝人的曲譜,如《安來緒古樂曲集》《僧派鼓樂曲集》《俗派鼓樂曲集》和《城隍廟鼓樂曲選》;復制翻印西安各鼓樂社中明、清時期手抄本樂譜,包括何家營鼓樂社“古韶樂”抄本和東倉古樂社“福壽堂”抄本等珍貴資料;此外還收集了余鑄先生傳承的清代鼓樂手抄譜等。②音/視頻資料:包含城隍廟等鼓樂社進行祭祀、祈雨等民俗活動時現場錄制的音/視頻資料,以及上世紀80年代以來,鼓樂社和西安音樂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西安鼓樂音樂會”的演出實況錄音和錄像資料等。③學術研究資料:收集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音樂研究機構、院校等教學科研人員從樂譜學、樂律學、傳承和保護等多個視角研究、探討西安鼓樂的學術成果,包括研究專著、論文等形式。④有關西安鼓樂保護、傳承、研究動態以及演出等有關內容的新聞報道、民間藝人和鼓樂音樂會演出的圖片資料等[6]。
通過對上述不同類型、不同載體形式的資料進行系統梳理、整合、分析研究,西安鼓樂數據庫由以下部分構成:①“簡介”部分:著重介紹西安鼓樂數據庫建設背景、數據庫內容,引導用戶了解鼓樂知識等。②“文苑集萃”部分:將建館以來收集整理的有關西安鼓樂研究的學術成果等資料集中于這個專欄中,下設“新聞報道、學術論文、學術著作”3個子項。這部分資料直接或間接反映了西安鼓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其保護等方面內容。③“音樂資源”含樂譜、音/視頻資料3部分:其中樂譜部分包括簡譜、五線譜和工尺譜類型的全文樂譜資料,有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油印版曲譜,還包括教學科研人員進行田野工作時,根據鼓樂社藝人現場表演而記錄的曲譜;音/視頻資料包含1985年以來本院師生近百次深入民間及鼓樂社采集、學習、研究過程中采訪民間藝師留下的原始錄音資料,以及本院師生和多個鼓樂社聯合舉辦音樂會的音/視頻實況錄音、錄像資料。④“專家學者”部分:著重介紹西安鼓樂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及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論文、著作和其他資料等。⑤“西安音樂學院學術成果”:圖文并茂地展示了60余年來本院在西安鼓樂教學、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學術成果。⑥“讀者留言”:鑒于西安鼓樂部分文獻資料屬于知識產權保護范疇,為此數據庫限制該部分資料的下載、復制權限,如師生教學研究需要有關資料,可通過該欄目聯系管理員獲取;另外此欄目還有收集用戶意見、建議的作用,便于和用戶交流溝通。
西安鼓樂數據庫是在ASP技術平臺上構建的動態網頁式數據庫。ASP是一種服務器端腳本編寫環境,可以用來創建和運行動態網頁和Web應用程序。它可以輕松實現對頁面內容的動態控制,根據不同的瀏覽者,顯示不同的頁面內容。使用各種各樣的組件,ASP可以完成強大的功能。其技術可實現動態網頁效果,對西安鼓樂的研究資料、鼓樂曲譜資料和音/視頻、圖片等資料的瀏覽、檢索、展示帶來了更為優化的條件[6]。在ASP技術平臺基礎上建立的西安鼓樂數據庫,為保護和利用西安鼓樂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西安鼓樂數據庫建設,圍繞鼓樂研究、表演、傳承、保護等各個層面,將實體館藏和虛擬館藏中有關研究文論、樂譜資料、音/視頻資料以及新聞報道、圖片資料等形式多樣的文獻集中收集、整合,根據鼓樂文獻特點進行分類和標引,最終形成了具有檢索查詢、全文瀏覽與音/視頻播放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專題數據庫。數據庫界面友好、內容豐富多樣、用戶參與度高、能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具有初級和高級檢索功能,具備數據擴充添加功能,可以及時更新相關數據信息。西安鼓樂數據庫為教學科研、學科建設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同時,為傳承和永久保護這門古老的樂種搭建了一個數字化平臺。
近年來有關部門圍繞西安鼓樂研究、保護等議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成立保護搶救工作小組、編輯出版西安鼓樂全書和教材、召開學術研討會、音樂團體、音樂院校聯合民間鼓樂社舉辦音樂會、鼓樂演出走出國門[3]、開展“西安鼓樂進校園”系列活動等,其目的在于傳承、保護和宣傳這一古老樂種。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和活動的深入開展,西安鼓樂在業內外引起了普遍關注,研究成果漸趨豐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些是世代相傳的和為全民族所有的,不存在知識產權之爭是可以共享的,而有些受知識產權保護不能共享。在西安鼓樂數據庫中,部分研究成果和民間藝人的表演資料屬于知識產權保護范疇,根據我國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相關法規,這部分資料只能為以從事教學科研為目的的校園網用戶提供服務。面對豐富多彩的數據庫文獻資料,校園網外用戶卻無權享用。如何既保護版權所有者合法權益,又能夠讓包括校園網外其他用戶共享這部分資源,筆者認為音樂高校可以與相關文化主管部門聯合起來,一方面積極推動相關立法單位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共同享有“非遺”資源創造寬松、便利的條件[7];另一方面音樂高校積極協助以教學、研究為目的的校園網范圍外用戶,與數據庫所有者協商獲取這部分資料,最終讓更多的用戶了解和利用“非遺”數據庫資源,最大限度地使數據庫資源為傳承保護“非遺”發揮作用。
圖書館雖然具有保存傳播文化遺產的職能,但是圖書館不是“非遺”保護的主體單位,因此圖書館在收集“非遺”資料時往往會遇到難以保證資料的全面性等問題,相比較而言,有關文化藝術單位收集的資料較為齊全,正如中國藝術檔案學會會長胡珍所說的,許多文化藝術單位保存了大量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很高的藝術檔案,包括一大批珍貴的音像檔案[8]。我們在建設西安鼓樂數據庫收集資料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問題。據了解其他音樂研究機構還收藏有部分珍貴的鼓樂研究資料和已經過世的民間藝人演奏的錄音磁帶等音頻資料,由于受資料歸屬單位不一等問題困擾,因此目前數據庫缺失這部分較為重要的文獻資料。據調查其他音樂高校圖書館在“非遺”數據庫建設過程中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針對諸如此類問題,筆者認為可以由圖書館所屬院校牽頭,聯合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出面協調溝通各方利益關系,以確保“非遺”數據庫資源能夠全面、客觀、翔實地展示其全貌。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數據庫建設者不但要具備較強信息處理能力的圖書情報專業知識、計算機專業知識,還要具有音樂表演或音樂學等多元化知識背景支撐,毫無疑問人才是建設高質量“非遺”數據庫的關鍵所在。據悉目前音樂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數據庫建設人才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多元化人才稀缺問題,建議各音樂高校圖書館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圖書館員加入到音樂類“非遺”保護和研究中,組建數據庫建設研究團隊,以提高“非遺”數據庫建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從而更好地為圖書館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據調查,目前音樂高校圖書館數據庫建設沒有統一完善的建庫模式和標準,因此包括音頻、視頻、文本文件的加工處理、分類標引、數據上傳、建庫驗收等,沒有統一標準和規范可依,數據庫建設還是沿襲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模式,這樣一方面影響資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難免出現選題重復、重復建設、浪費人力物力現象。針對上述這些問題,筆者以為“中國音樂院校圖書館聯盟[9]”可參照科技部《中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結合樂譜、音/視頻等音樂文獻特點,盡快出臺切合音樂高校圖書館實際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建立數據庫選題和建設審核等相關制度,以此引導和推動音樂高校圖書館建設高質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為保護和利用“非遺”資源,為音樂院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以及藝術實踐活動服務。
注釋:
筆者在寫作本文過程中參考了2013年度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科研項目“音樂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131011),在此表示感謝。
[1]西安鼓樂數據庫.[DB/OL].[2014-03-07].http://218.195.11.251/changan/.
[2]裴諾.帶你走進長安古樂[N].音樂周報,2004-06-25.
[3]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DB/OL].[2014-03-07].http://www.snwh.gov.cn/feiwuzhi/gjyp/11/.
[4]羅藝峰.西安音樂學院“長安古樂”研究25年[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2):14-18.
[5]程天健.西安鼓樂研究綜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2):19-28.
[6]楊國棟.音樂院校數據庫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西安鼓樂數據庫”為例[J].音樂天地,2013(10):13-15.
[7]劉紀剛.全國九所音樂院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35-39,48.
[8]潘革.“非遺”檔案數字化與圖書館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1(3):21-22.
[9]陳仲凡.信息資源共交響圖文音譜齊奏鳴[J].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