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君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聯村聯戶的雙聯行動在甘肅省已經推進了兩年多時間,要使得聯村聯戶行動深入推進、方式創新、績效凸顯,還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聯村聯戶行動的戰略出發點與行動目標,全力克服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甘肅省實行聯村聯戶行動的戰略出發點,就是要確?!暗?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雙聯行動的努力方向。為此,對在雙聯行動進程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意見、看法和觀點,要采取辯證的態度來看,要結合聯村聯戶活動的行動難點深入剖析根源,進一步激發全體干部群眾的雙聯熱情,繼續把聯村聯戶行動推向深入發展。
在聯村聯戶行動中,有四十多萬干部下到基層,還有一定數量的特困群眾要走出來,這就存在一個中間成本的問題。目前,有些干部和群眾對干部下基層所花費的路費、餐飲住宿費、甚至乘車的燃油費,以及個別地方違規提供的接待費很有意見,認為中間成本高了,對貧困戶的實際投入就可能會少了許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要組織特困群眾走出來進行相應的培訓、考察等也需要大量資金,基層單位財力有限,容易造成行政費用的超支。因此,對聯村聯戶行動中間成本的支出存在不同的看法。首先,甘肅省委省政府針對聯村聯戶行動所可能出現的增加基層負擔、造成鋪張浪費等不良傾向,明確提出了“三個防止、八個不準”的行動禁令,從目前的實踐過程來看總體效果還是好的,沒有出現違規違紀的嚴重行為。必須明確的是,凡是違背“三個防止、八個不準”所產生的中間成本,在今后的活動開展中都要有效地加以禁止,在這方面沒有可以變通的托辭,這是限制中間成本的一條高壓線。其次,由于聯村聯戶行動直接涉及到省市縣鄉四級機關、四十多萬干部要下到基層去,我們必須認識到有些中間成本的支出不但不可避免,甚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必須的、有效的。這里面就包括干部下基層正常必須的路費、餐飲住宿費、燃油費等等。人往外走、財貨上流是個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多少年來農村地區成了城市經濟的勞動力供給源泉,農村除了用勞動力和農產品獲得微薄收入外,資金又因為教育、醫療、消費等各種因素大規模地回流到了城市。所以,農村的貧困,最缺的是投資;農民的貧困,最缺的是資金。這次四十多萬干部下基層,即使按照每年人均3000—5000元的中間成本來核算,也相當于每年要有12—20多億的資金直接投入到農村農民和基層中去,這必將為農村農民和基層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消費能力與經濟活力,使得活動本身也成為一個惠農強農的大項目。這些中間成本的支出,有利于刺激農村地區的消費活躍,發展并繁榮農村的第三產業及相關農產品消費能力,從而為農村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雖然,中間成本的付出,可能會存在個別并不令人滿意的地方,但沒有什么形式的經濟投入比聯村聯戶行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帶動力,聯村聯戶行動使得單位與干部的資金投入精準地瞄住了貧困縣、貧困鄉和特困戶,對他們的發展形成了直接推動力。從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奮斗目標來看,這些中間成本的投入不但必要、而且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將有效地扭轉農村人往外走、財貨上流的格局,對農村的道路交通、餐飲服務、住宿甚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后,在中間成本問題的認識方面,要鼓勵有實力的單位不但下基層,也可以通過進城培訓、考察等各種形式,讓特困戶走出農村走進城市,在培訓、考察的過程中轉變思維與認識,從而取得中間成本的社會效應。因此,在聯村聯戶行動中,有些同志提出將中間成本集中起來交給基層組織集中使用,上級單位也就不要下基層了,可以搞更多農村工程與項目,這種想法的動機是好的,但看法并不完全正確,如果因為中間成本的問題,上級機關和干部不能深入到基層、直接聯系貧困村和貧困戶,聯村聯戶行動也就失去了干部受教育、群眾得發展的根本要求。
聯村聯戶行動展開以來,各種各樣不同的說法和意見都有,群眾充滿期待但也抱有顧慮,害怕干部走過程、搞形式主義;干部義不容辭但也心存疑慮,擔心靠一己之力很難有所作為,甚至不清楚怎樣才能展開有效的幫扶行動。筆者認為,在聯村聯戶行動中,單位和村集體要作為主體,發揮主導作用;鄉鎮更要作為信息中樞,承擔起溝通單位與村集體的領導責任,鄉鎮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縣級機關進行匯報。而干部與特困戶都是行動責任人,要具體承擔起幫扶行動的主要工作任務,并創造性地開展幫扶工作,干部作為責任人要全面了解特困戶的具體貧困狀況,向貧困戶宣傳政策、疏導情愫、反映民意,在經濟發展方面要出謀劃策,在生活改善方面要有具體行動;特困戶作為責任人也要客觀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狀況、困難所在,與幫扶干部真正做到心貼心、手拉手。
在聯村聯戶行動中,基層干部的看法、意見不容忽視。例如,有基層干部提出,聯村聯戶行動能不能做些變通,靠基金幫扶、政策幫扶、項目幫扶等,也就是實現幫扶方式的創新。這些內容,無疑是這次聯村聯戶行動中都要進行嘗試的幫扶方式,但具體的效果還需要在聯村聯戶的實踐中經受檢驗。有些基層干部提出聯村聯戶的重點應該放在村上,給村上辦些實事;給村上辦實事這并沒錯,但這次聯村聯戶行動主要針對的是特困戶,給村上辦實事并不能替代對特困戶的幫扶,這就需要在行動中發揮好單位與村集體兩個主體的積極性,更要激發干部與特困戶兩個責任人的積極性,否則,聯村聯戶行動就有可能出現偏頗。也有基層干部提出太懶的人資金幫扶解決不了問題,對村民要加強感恩教育,破除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這就需要研究特困戶形成的原因,原因找到了也就可以對癥下藥,其中包括孤寡殘疾、智障的原因、也有因為教育醫療的原因、還有因為家庭變故的原因、生態脆弱等等原因,要將這些原因分門別類,有發展潛力的可以通過幫扶尋找發展出路,沒有發展能力的可以通過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難題,因為太懶而陷入特困的人員更要通過培訓、考察等有效手段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觀念。當然,因為孤寡殘疾、智障原因的特困戶,這顯然是任何人都很難根除的特困根源,那就要按照國家有關殘疾、智障人員的政策規定,該集中救助的就要在鄉、縣、市成立相應的機構進行集中救助,該納入社會保障的要一個不留全部納入社會保障。
聯村聯戶行動最根本的效益,要體現在特困戶能夠找到一條自我發展的路子,不是特困戶把聯戶干部當作拐棍,而是作為發展道路的指引者、共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引路人。特困戶的形成大多數都有特殊原因,依靠自身積累,能夠吃飽肚子就已經很不容易,要實現自我發展,基本上是很困難的。這個時候,要激發作為責任人的干部與特困戶的發展決心和信心,但也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盲目提出過高和不切實際的一些要求。首先,在干部這個層次上,所面對的只能是一家一戶,是點對點的幫扶,取決于個人能力與智慧;但在單位與村集體這個層面上,就具有統籌全局、集思廣益的巨大效能。雖然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村村通、路路通等工程,但在一些村莊連一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究竟發展的怎么樣,也要借助這次幫扶干部入村的機會全面了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幫扶單位可以從各個層面籌措資金和尋找項目,打造一些能夠使得群眾普遍受益的工程,讓群眾投入到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改善,形成資金集中使用的規模效益,讓群眾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改變與幫扶效果,這應該是發揮單位和村集體兩個主體積極性的具體成果。其次,在單位與村集體兩個主體的結合方面,單位一定要結合聯戶干部的情況反映,結合村鎮自身的發展實際,與貧困村集體一起打開一條農村、農民發展的路子。在產業的選擇方面,特別要結合地方和貧困村的實際,能夠長期堅持。沒有人能夠點石成金,但通過長期的調研和發展經驗的梳理,就能找到一條適合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的路子。例如,康樂縣在產業培育方面,采取分散養殖與集中管理等方式,使得肉牛養殖達到12.6萬頭的規模,而且發展了綠色牛肉產品,形成了肉牛養殖產業的不斷壯大發展,為基礎薄弱的分散小農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帶動效應的產業,靠的就是長期堅持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聯村聯戶行動中的發展出路,可以標新立異,但一定要結合特困戶實際、貧困村實際,最好是能夠發揮集聚效應而且便于長期堅持,形成幫扶行動的長效機制。最后,在發展路子的問題上,干部要取得貧困戶的認可,單位要取得村集體的認可,絕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強力包辦,要通過充分的協商與溝通,發揮兩個層面上的雙方積極性,最終形成發展共識。
聯村聯戶行動的目的并不是單向受益,而是雙向受益,因此,不能將聯村聯戶行動狹隘地等同于“單純扶貧”,更不能通過簡單的送錢送物使得聯村聯戶行動走形變味,也不能是無原則的有求必應。干部下基層,要直面特困戶的具體問題與實際訴求,也不可能完全采取鐵公雞一毛不拔的做法將幫扶工作落實到位。這就需要幫扶干部不但要琢磨幫扶群眾怎么想,而且要引導幫扶群眾怎么想。中國有句古話:救急不救窮。主要就是針對給錢給物,單純輸血的做法存在不可持續的特點,要立足長遠發展還必須充分調動幫扶群眾的發展訴求。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特困戶雖然在最基本的需求層次愿望更為強烈,但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并不會因此埋沒。這就需要聯村聯戶干部,既要把握并理解特困戶的最基本需求滿足狀況,也要使他們尊重的需求得到呵護,并在此基礎上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能夠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幫扶群眾怎么想,幫扶干部就掌握了群眾心理,就能夠化解情愫、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幫扶群眾樹立正確觀念,實現幫扶活動的有效開展。
在聯村聯戶行動深入展開的過程中,聯村聯戶行動的單位與干部還一定要牢記王三運書記所著重強調的“三個絕不能”:就是絕不能讓一個家庭因貧困而生活不下去,絕不能讓一個兒童因貧困而失學,絕不能讓一個人因貧困而看不起病。這是從滿足幫扶群眾最基本、最緊迫生活需求的角度所提出的,也是聯村聯戶行動的最基本要求。對此,就需要真金白銀的幫扶。劉偉平省長曾經專門指出,我們的干部要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情懷,進百家門、解百家憂。如果我們聯村聯戶的干部,能夠始終把這些最基本的要求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中,我們聯村聯戶行動的實際效果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思想、老百姓的預想,真正體現出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的創造性成果。
聯村聯戶行動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我省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包括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社會和諧、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六個方面,有18項主要指標。在“經濟發展方面”主要包括人均GDP、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和失業率(城鎮)五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經濟方面的發展情況,最重要的是人均GDP的提高。反映到甘肅省聯村聯戶的具體行動中,就需要我們的幫扶行動,既要著眼于人均GDP不斷提高的這個核心指標,切實提高并改善特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促進他們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同時,要千方百計的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通過特困移民、異地搬遷、甚至殘疾孤寡等特困人群的集中養老等有效措施,推動城鎮人口比重的不斷提升和就業渠道的廣泛性拓展,絕不能讓特困人群中的特殊人群困住聯戶干部的手腳,拖住貧困村的發展步伐。在“生活質量”的改善方面,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五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發展變化情況。這里主要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改善與健康水平的提高,甘肅省在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等指標方面與全國水平差距不大,但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長期位居全國末位,勉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些,這就使得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與住房條件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發展壓力,需要我們千方百計地增加貧困村、特困戶的收入水平,謀劃一條適合特困戶與貧困村發展經濟的路子。在“社會和諧”方面,包括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和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五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最重要的是抓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隨著農村養老、合作醫療、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推進,相信國家和省市將有更大的財政力量投入到這些領域,隨著農民土地置換、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將為這些指標的改善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隨著國家與省市財政實力的增強,特困人群中的硬核最終要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全覆蓋來解決問題,聯戶干部一方面要將這些領域的政府優惠政策向特困戶進行宣講,另一方面要把掌握的特困戶第一手真實資料向單位匯總,以便為省委省政府聯村聯戶行動的戰略深化服務。在“民主法制”方面,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和社會安全指數兩項監測指標。這方面的指標在全國都有不俗的表現,2011年總體實現程度達到93.6%,但這并不意味著公民對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就不存在問題,近年來的甕安事件、烏坎事件,都證明了我國農民的民主意識在增強。聯村聯戶行動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訪民情、解民憂,特困戶安穩了,社會就有了穩定發展的基礎。在“文化教育”方面,包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情況;省第12次黨代會特別提出要力爭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年增長30%以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聯村聯戶行動要在特困群眾受教育、提高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甚至發展文化產業方面,挖掘機會、開拓思路,積極作為。在“資源環境”方面,包括單位GDP能耗、耕地面積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三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資源利用狀況和環境保護成果;不能把資源環境的指標專注于企業、工業,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基本生產生活場景,圍繞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等方面下功夫,也同樣可以改善并提高貧困村、特困戶的生活質量與生態環境,小到貧困村的垃圾處理、廁所改建,大到耕地整治、生態項目的實施等,這些都是聯村聯戶行動不可或缺的內容。
可以說,兩年多的雙聯行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有些雙聯村戶群眾的生產生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但由于雙聯行動是整合了經濟、政治、社會、民生、文化、教育、生態等多方面目標與任務的系統集成行動,很難一蹴而就,干部群眾難免有不同看法,甚至不滿情緒,這就需要理論界為雙聯行動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和輿論引導,使之切實成為甘肅省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偉大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