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尊敬的楊志今部長,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有機會在這里與大家進行交流。我發言的題目是:傳承歷史文獻典籍 推動城市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廣州是廣東省省會、我國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當代改革開放前沿地,也是中外文化交融交匯之地,文化資源底蘊豐厚,文化典籍眾多。但由于年代久遠,水火摧殘,很多文化典藏、古籍老化破損嚴重。為系統梳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汲取南粵大地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為今天推動廣州城市文化建設增添活力,再生性保護古籍刻不容緩。2005年始,廣東省文化廳、廣州市委宣傳部著手開展《廣州大典》 編纂工作,歷經10年艱苦磨礪,《廣州大典》將于2015年4月全面完成編纂出版印刷工作。《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得到文化部、國家圖書館,以及海內外多家圖書館和眾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鼎力支持,借此機會,我代表廣州市委、市政府和《廣州大典》編委會表示衷心感謝!
下面我就《廣州大典》的基本情況、編纂體會和今后思路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散落在世界各地圖書館等機構的廣州文獻典籍,就是廣州尋找自身歷史淵源、厘清自身發展脈絡、更好地走向未來的“根”和“魂”。《廣州大典》就是一套系統搜集整理和搶救保護廣州文獻典籍、傳播廣州歷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獻叢書。
《廣州大典》收錄范圍:一是內容方面,收錄廣州人士(含寓賢)著述、有關廣州歷史文化的著述及廣州版叢書。二是時間方面,收錄文獻下限為1911年,個別門類延至民國。三是地域方面,包括目前廣州所轄區域和清代中期廣州府所轄南海、順德、東莞、龍門、新會、赤溪、香山、三水、新寧、新安、清遠、佛岡,以及香港、澳門。
《廣州大典》 編纂方針:大致按《四庫全書》 的體例,能收盡收,堅持“不編、不選、不校、不點”,影印出版,呈現最接近原貌的歷史文獻。
《廣州大典》收錄1911年以前近2000位著者3500余種文獻,分經、史、子、集、叢五部,共編成540余冊。每冊國際大16開,850余頁。其中《經部》收錄文獻133種,分為56冊;《史部》收錄文獻1011種,分為198冊;《子部》收錄文獻523種,共63冊;《集部》收錄文獻1824種,分為123冊;《叢部》收錄文獻37種,共102冊,分綜合性叢書和自著叢書兩類,綜合性叢書83冊已于2008年出版。
印制《廣州大典》的紙張是從保定鈔票紙廠采購的特種紙,其特點是儲存時間長,防蟲、防潮、不褪色,符合重要典籍的印制要求。《廣州大典》封面采取絲印金,用特制金粉末印在絲布封面上。
文獻典籍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繁榮與否的集中反映與突出標志。《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對廣州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在歷史上曾有二次整理文獻的高潮,分別是阮元的學海堂整理、張之洞的廣雅書局整理。在廣雅書局之后的百余年,廣州沒有出現更大規模的文獻編撰與書籍刊印。《廣州大典》第一次發掘性地將海內外珍藏的廣州文獻典籍盡收其中,系統地收錄了1911年以前有關廣州的著作、廣州人的著作和廣州版叢書3500余種,入選文獻范圍之廣泛,內容之豐富,數量之浩大,遠遠超過學海堂和廣雅書局刻書總量,在廣東文化出版史上是空前的。《廣州大典》編纂完成,相當于把廣東歷史上的文獻典籍整理了70%,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歷史文化典籍的保護、利用和開發。
已出版的廣州大典版《廣雅叢書》增加的附錄《廣雅翰墨》收錄了王貴忱先生珍藏的張之洞手稿,這些手稿首次對社會公布,彌足珍貴。史部雜史類收載《夷氛紀略》 《鴉片事略》《煙海庚辛錄》 《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 《紅巾軍新會圍城記》 《粵氛紀事》 等一批稿鈔本,為研究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廣州政治軍事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大量廣東咨議局的檔案報告是晚清立憲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子部農家類收錄的番禺趙古農撰《龍眼譜》 《檳榔譜》《煙經》是古代嶺南關于這些作物的唯一專譜。這些文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文獻價值大,對地方學術文化研究裨益甚多。
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精神,往往濃縮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獻典籍中。《廣州大典》收錄的文獻來自海內外近百家圖書館和文獻收藏單位,許多文獻長期藏在深閨難得一見,而《廣州大典》的整理編纂使得一大批長期束之高閣的文獻展露真容,化身千萬。 《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匯聚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廣州珍貴文獻,這個由分散到集中、由集中到廣泛傳播的過程,既傳承弘揚了廣州的歷史文化,增強海內外研究者對廣州歷史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又能增進海內外對廣州這個千年商都的全面認識,極大地提升廣州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影響力。
《廣州大典》 自2005年啟動編纂工作以來,經過10年淬煉,終將廣州2000多年的歷史文獻匯于一典。在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我們充分做好前期的調研和論證,積極匯聚各方力量,嚴格管理,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終于使這項凝聚許多人辛勤汗水和聰明智慧的浩大工程得以順利推進。具體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廣州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遠見卓識,秉持“文化遺產是根源、文化人才是根本、文化設施是根基”的理念,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把《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作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謀劃推進,將該項目列為廣州市“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的重點文化工程。我和原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同志擔任主編,全程參與編纂工作的組織領導,時刻關心編纂進度。從我開始的歷任市委宣傳部部長一直將《廣州大典》編纂作為重點工作親自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優先保證,推動《廣州大典》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為確保《廣州大典》編纂出版工作的嚴謹性、完整性和科學性,我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圍繞《廣州大典》編纂開展前期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
一是開展全國出版界大型古籍圖書影印編印情況調研。組織力量對建國以來出版的大型影印古籍開展大量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從工作機構、文獻分類、編例、版本處理、目錄編制、描修、配補、設計、定價、印數、銷售等方面進行對比和分析,為《廣州大典》的編纂提供了有力參考。
二是發動社科界力量開展書目研究和文獻普查。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廣泛搜集海內外的線索,發動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開展書目研究,共同搜集書目。與此同時啟動廣東文獻普查,對以粵人著述、寓賢與廣東有關的著述、粵版圖書、前人整理成冊(或輯)的廣東史料為對象,以歷史上自然形成的廣東為地理范圍,以古代到20世紀中葉(1949)為時間范圍的文獻進行了廣泛調查和研究。這些研究和普查為確定編纂方案、廣泛征集入典文獻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是開展入選文獻書目論證。在《廣州大典》 體例確定后, 《廣州大典》 編輯部貫徹“底本選擇把關要嚴”的要求,廣泛征求專家對選目的意見,多次召開研討會進行充分論證,各部選目均經過10余次修改,甚至數十次易稿。
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匯聚和整合編纂力量,為推進《廣州大典》編纂提供人員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省市通力協作組成編纂隊伍。廣東省文化廳、廣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廣東省市各有關單位通力協作,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廣東省方志辦、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廣州出版社等相關單位人員組成編輯部,具體負責《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工作。
二是聘請權威專家給予指導。聘請中國社科院、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大學、科研機構的文史、目錄學和出版專家組成《廣州大典》工作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貴忱、岑桑、麥英豪、何齡修、陳高華、黃天驥、蔡鴻生等擔任《廣州大典》學術顧問,長期給《廣州大典》編纂工作予以具體指導,確保《廣州大典》的學術質量。
三是充分發揮各方力量進行協同攻關。堅持征集、編纂、調查研究同步進行。對于在征集和編纂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我們通過委托和招標課題的方式,匯集廣州地區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圖書館、博物館、方志辦等各方面科研力量進行協同攻關。
我們建立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提出底本征集要“全”、底本選擇把關要“嚴”、組織管理要“細”、工作態度要“謙”、市場營銷要“活”、全體參與人員要“廉”的六字方針;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如編輯部例會、編委會工作會議等制度。廣州市委宣傳部負責做好全面協調、全程督導、全力保障服務。
底本征集是《廣州大典》編纂中最為困難的關鍵工作。數千種底本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中山大學圖書館,其余分藏于海內外近百家文獻收藏機構,征集十分困難。為加快進度,我們在征集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幾個做法:
一是積極爭取文化部、國家圖書館及各文獻收藏單位的支持。我們專程到北京向文化部原副部長周和平匯報,獲得文化部、國家圖書館大力支持,取得國家圖書館授權使用其館藏底本。我們還得到各地圖書館的支持,獲得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天一閣、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武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館藏本的使用權,征集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二是底本征集責任到館、歸口落實。2011年,我們將已確定線索、尚未從近百個機構征集到的文獻底本進行歸類,由中山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州圖書館分別負責海外、國內和廣東省內文獻底本的征集工作,將征集任務落實到人,加快文獻底本征集進度。
三是底本征集、書目整理、底本掃描同步推進。對征集收錄的文獻進行版本鑒定、登記、補配、掃描、裱補裝訂,利用現代科技對底本高標準整理掃描。采取先易后難的編纂出版方式,先編輯出版廣州版叢書,然后編纂出版經史子集各部。
10年來,通過多方努力,共征集到國內外77家圖書館等機構和私人藏書家4456種底本(包括木魚書)。其中,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558種,中山大學圖書館246種,我國內地其他54家圖書館等機構2450種,我國港澳地區3家圖書館27種,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外18家圖書館等機構及私人藏書家珍藏175種。
《廣州大典》是廣州2000多年歷史文化綿延發展、一脈相承的真實記載,是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以《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為契機,我們將全面開展《廣州大典》深層次的推廣研究與開發利用,為繁榮地方學術文化研究、推動城市文化建設奠定更扎實的基礎。
《廣州大典》 記錄了廣州220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發展的狀況,是寶貴的地情信息資源。為充分發揮《廣州大典》作用,我們于2013年設立“《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資金”,每年安排300萬元,支持資助海內外學者關于廣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和課題。兩年時間共收到275項申報,經評審,共資助67項。 《廣州大典》全部出版后,我們將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扶持和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海內外專家學者積極利用《廣州大典》 豐富的文獻資源,從政治、經濟、科技、學術、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發掘與研究,組織開展目錄學、版本學、文獻學、民俗學、城市史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深入研究收錄文獻的史料價值和豐富內涵,深入研究著者生平和文化貢獻,深入研究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與獨特創造,深入研究廣州歷史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與鮮明特色,爭取逐年出版一批學術價值高的研究成果,逐步培育“廣州學”品牌,增強廣州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廣州的文化影響力。
文化人才是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根本。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培養人才,我們于2012年設立“《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重點研究基地”,組織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專家開展《廣州大典》專項研究。借鑒研究基地的建設經驗,我們考慮在廣州圖書館成立《廣州大典》 研究中心,設事業編制,撥給專項經費,從事專職研究工作;同時以研究中心為依托,匯聚和整合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等機構人才力量和相關資源,深入系統開發和利用廣州文獻資源,條件成熟時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中心將立足長遠,放眼世界,持續地、更廣泛地收集與廣州有關的歷史檔案文獻、海外出版文獻等,目前已啟動《廣州大典》 (1911-1949、1949-1979)續修計劃課題研究。研究中心還將發揮專業培訓、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功能,力爭在編纂出版古籍文獻精品的同時,培養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古籍學術研究隊伍和編輯出版隊伍。
文獻典籍數字化和數字化資源開發是發揮《廣州大典》文化學術功能的重要環節。我們依托廣州圖書館,推進《廣州大典》數字資源庫(官網)建設。研發《廣州大典》全文數據庫,建立集文本、圖片、聲像為一體,提供網絡信息查詢、共享、交換功能的數字化特色文獻信息數據庫,使廣大讀者能通過網絡平臺瀏覽和欣賞廣州珍稀古籍文獻,提高《廣州大典》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在《廣州大典》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建設一個開放性的網絡共享平臺,及時呈現《廣州大典》 編研動態和研究成果,既作為專家學者整理、研究廣州文獻典籍的科研平臺,也是廣大讀者學習、了解《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的共享平臺。通過網絡共享平臺,推動廣州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與轉化應用,增強《廣州大典》的文化服務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相信,隨著各地政府致力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文獻資源的整理研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更加發揚光大,永久照鑒!
再一次感謝各位領導和專家對《廣州大典》編纂出版工作的關心支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