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廣東省發改委日前披露,該省2013年GDP預計將達到6.2萬億人民幣,成為中國首個GDP超過1萬億美元的省份,并很可能在兩三年內超過GDP總量排名世界第15位的韓國。
在這一數據的背后,專家認為更可喜的是,廣東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開始朝后工業化社會躍遷。但同時,分析也指出廣東仍缺少像三星、現代這樣的世界級創新型企業,從“廣東制造”走向“廣東創造”仍有很遠的路。
根據世行關于全球2012年GDP總量的統計數據,全球GDP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家共有15個,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廣東省GDP超過了排在第16位的印度尼西亞(0.88萬億美元),緊追第15位的韓國(1.13萬億美元)。
按照韓國既定的GDP增長目標3.0%計算,廣東省GDP總量或于兩三年內超過韓國。屆時,廣東也將完成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賦予該省的使命:趕超“亞洲四小龍”。
在廣東躋身“GDP萬億美元俱樂部”的同時,緊隨其后的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等經濟大省也已是“富可敵國”:2012年江蘇GDP總量超過了印尼,山東趕上了土耳其,浙江也把瑞典甩在了身后。
作為制造業大省的廣東,如何在外貿遇冷的2013年,躋身“GDP萬億美元俱樂部”?中國社科院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專家陳耀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歸根結底還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起了作用。
據廣東省發改委預計,廣東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1%,達2.98萬億元,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8:47.4:47.8,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的“二、三、一”格局,調整為服務業主導的“三、二、一”格局,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在陳耀看來,這一比例的改變比單純的經濟總量增加更有意義。“這標志著經濟結構的升級,意味著廣東開始朝后工業化社會轉變。”他說。
盡管2013年廣東省的服務業增加值超過工業,但總體比例還遠達不到發達地區水平。陳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廣東目前仍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高新產業、服務業的比重不是很高,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爬坡階段。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廣東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韓國則已步入后工業化社會。陳耀認為,韓國最突出的就是創新帶來的產業競爭力。韓國有一些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內生動力充足,在國際市場上也有很大競爭力,而這恰恰是中國所欠缺的。
據廣東發改委預計,2013年廣東技術自給率為69.8%,全年R&D經費(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25%,勉強進入創新型經濟體(R&D經費占生產總值比例超過2%,技術自給率超過70%)行列。
就全省而言,除了深圳“華為”等少數科技企業,大多數城市還在走“勞動密集型”的老路。陳耀說,廣東要從“廣東制造”,走向“廣東創造”,還有很遠的路。
另一方面,盡管廣東GDP總量已逼近韓國,但人均GDP卻遠遠落后于韓國。
廣東人口一億多,是韓國的兩倍。根據記者梳理,廣東2012年的GDP總量為9422億美元,人均GDP為8931美元,GDP總量與韓國相當,而韓國2012年的人均GDP為22590美元,遠高于廣東。與廣東2012年人均GDP相當的羅馬尼亞,GDP總量僅排在全世界第52位。
廣東區域發展極不平衡。中國最發達和最落后的地方,都能在該省找到。如深圳的人均GDP是2萬美元,而僅僅相距300多公里的梅州,卻只有2300美元,相差近10倍。
珠三角是全球制造業重鎮,廣深佛莞四市占全省GDP的70%,周邊的粵東西北12市卻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如作為整體,人均GDP要排在全國倒數第4位。
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線。2012年,我國已有包括京津滬、浙江、江蘇與內蒙古在內的6個省市區進入“發達狀態”。
盡管2013年的整體數據尚未出爐,但人均GDP“一萬美元俱樂部”將很可能進一步擴大。遼寧2012年人均GDP達9352美元,2013年預計可突破1萬美元大關。緊隨其后的廣東、福建也正在逼近這個大關。
預計到2014 年,廣東、福建和山東人均GDP將突破1萬美元。也就是說屆時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將集體進入“發達狀態”。
不過,即便是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區,也沒有達到國際上產業結構比較合理,經濟內生動力比較強,社會保障體系較完善等標準。中國社科院城市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認為,人均居民實際收入并沒有與之同步。
以居民實際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為例,劉治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都達到了55%,但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像廣東2010年只有44.4%。

內蒙古的比例更低。2012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150元,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7611元,僅分別相當于人均GDP的36%和11.8%。
劉治彥分析說,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增長拉動,真正的內需消費方面的拉動很小,居民收入增長并沒有與經濟增長同步。這也是外界通常所說的“只長骨頭不長肉”。
2013年GDP數據的另一大看點是江蘇能否取代廣東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由于2012年江蘇GDP總量達5.4萬億元,廣東GDP總量為5.76萬億元,而江蘇近年來GDP增速始終超過廣東,有外界人士指廣東的“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地位面臨挑戰。
不過,江蘇省2013年完成超越的可能性并不大。2012年,江蘇省GDP增速為10.1%,2013年上半年增速則未超過10%。而想要GDP超過萬億美元,江蘇至少需要12%的增速。
自1989年取代上海成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后,廣東已連續25年穩坐GDP第一把交椅。但近幾年,廣東在與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份的GDP競爭中,越來越有追兵逼近的緊迫感。在過去的數年中,江蘇的GDP增長速度都高于廣東。今年上半年,廣東GDP總量只比江蘇超出800億元。
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連續35年保持高增長,原因正是地方政府相互競爭,充滿了經濟增長的活力。
張五常教授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制度》一書中提出,縣域競爭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密碼”。他認為:“由于縣的經濟權力最大,這一層的競爭最激烈。今天的縣無疑是一級商業機構了。性質類同的商業機構互相競爭,是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的另一個理由。”
2013年5月,上海復旦大學的史正富教授出版了《超常增長》一書,他提出:“在中國,尤其是市縣兩級政府,長期在經濟發展的第一線競爭拼搏,已經成長為與企業界共生互動的有生力量,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之一。”
史正富分析說,目前在中國,“地方政府作為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形成三大市場主體”。這三大市場主體分別是中央政府、企業化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而中國在經濟超速發展中形成的“現行三維市場體制與西方常規市場體制相比,確實具有優越性”。
對《超常增長》一書,林毅夫教授等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中國經濟理論的創新。
但也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GDP競爭不可持續,積累的諸多問題現在已經十分嚴重。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日前撰文稱,地方政府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盡管十多年來國家三令五申要控制產能過剩,但收效甚微,有時甚至是南轅北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產能過剩都在30%左右,遠遠超過正常市場競爭的水平。
他認為,地方政府競爭極大地扭曲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付出了過高的資源、環境成本,并形成了巨大的權錢交易空間。這種過多依靠投資、過多依靠外需、過多依靠仿制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型,盡管它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GDP的增長。
不過,陳耀認為產能過剩、環境惡化這些并不應歸咎于區域競爭,而是發展模式的問題。“競爭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競爭什么”,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