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璇
1月2日,《賀國強黨建工作文集》在北京、湖南、山東同步首發。這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退休后出版的首部著作。
與其他崗位相比,賀國強退休前的中央紀委書記身份受到最多關注。據統計,在賀任職中央紀委書記期間,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4.3萬件,結案63.9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66.8萬人。先后查處了薄熙來、劉志軍、許宗衡等一批在任高官,賴昌星等人也被緝拿歸案。
這一連串的數字,讓人想到書中的一個細節。2011年7月5日,時任中央紀委書記的賀國強與法國總統薩克齊會面,薩克齊笑著說:“你是中紀委書記,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也有一定的神秘感。……希望中國8000萬黨員不會給你帶來太多負擔。”
壓力可想而知,在賀國強的新書中,許多關于紀檢工作的內容都是首度公開,透過這些報告、談話、批示等,公眾得以了解2007年至2012年間,中央紀委以及賀國強本人對腐敗問題的思考與應對。
2013年11月,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的第一輪巡視工作結束不久,中央巡視組又馬不停蹄展開第二輪巡視。新一輪的10個巡視組,分別針對山西、吉林、安徽、湖南、廣東、云南、新華社、國土資源部、商務部、三峽集團。
在中國,這項“蒼蠅”“老虎”一齊抓的巡視工作,可以向前追溯很久。
2008年,巡視工作尚處于建立健全的過程之中。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尚未更名。賀在一次講話中提到,早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就對巡視制度進行過摸索,但一度中斷。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共才對如何開展巡視工作進行了初步探索。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中央頒布了《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把巡視工作正式確立為黨內監督的重要制度,并將巡視全面推開。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將巡視制度正式寫進黨章。
在巡視制度的建立過程中,賀國強指出,要把實體性制度建設與程序性制度建設結合起來,逐步建立健全巡視情況報告、意見反饋、責任分解、整改意見落實、督促檢查、巡視成果運用等巡視工作制度體系。
這種條塊分割的思路,在工作中逐步清晰并確定下來。目前,中央巡視組的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事前準備、巡視了解、匯報反饋、移交督辦等幾個方面。
2009年,巡視工作發生重大變化。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不僅正式更名,中共中央還頒布實施了《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對巡視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出明確規定,主要包括聽取情況匯報、列席有關會議、接受來信來訪、召開座談會、進行個別談話、調閱有關材料、進行民主測評和問卷調查、明察暗訪、商情協助等。此后,在《巡視工作條例》的基礎上,又制定了《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規則》《中央巡視組工作規則(試行)》《關于被巡視地區、單位配合中央巡視組開展巡視工作的暫行規定》4大“巡視”文件。
這些文件下發后不久,賀國強就對巡視工作提出多項具體要求。比如,中央巡視組不僅要對省區市黨委和同級政府、人大、政協黨組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巡視,還要重點監督遵守政治紀律、執行民主集中制、黨風廉政、作風建設、選拔任用干部等情況。
從中組部調任中紀委的賀國強,還在巡視工作的組織人事方面提出要求。比如,巡視工作人員必須政治堅定,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思想敏銳,熟悉黨務政務和政策法規,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和文字綜合等等。另外,對巡視工作人員的選配、交流、調整、回避以及教育、管理、監督等,賀執掌下的中紀委也作出了詳細規定。而這一切,都為日后的巡視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身為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在各種會議上多次指出腐敗的多發地帶。而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資源開發、政府采購、商業賄賂等關鍵環節,以及干部人事權、司法權、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等重點領域,均被反復強調。
除了以“強勁勢頭”整治這些腐敗滋生的土壤,賀執掌中紀委期間,還將目光多次投向基層、尤其是縣級紀檢監察工作。他甚至在一次講話中援引古代“郡縣治則天下安”“天下之治始于縣”的說法,指出縣在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賀國強還為基層紀檢工作“撐腰”。在賀看來,縣級紀檢監察機關在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裝備設施等方面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影響職能發揮。在全國監察廳(局)長研討班座談會上,賀直言少數地方對行政監察工作重視不夠、領導不力,“特別是在基層,顯得更為突出”。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2009年,中紀委、中組部、中央編辦、監察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地方縣級紀委監察機關建設的若干意見》。就地方縣級紀檢監察機關領導班子、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規定縣級紀委書記由同級黨委副職一級的干部擔任;縣級紀檢監察機關設正科級和副科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員;縣級紀檢監察機關的人員、公用經費和紀檢監察業務費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并專門配合下發了《關于縣級紀檢監察機關辦公辦案裝備配置標準和實施辦法的通知》。
此外,中紀委還先后召開了全國縣紀委書記培訓班、學員代表座談會、地方縣級紀檢監察機關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等,指導基層紀檢監察工作。
直到2012年4月底,賀從中紀委卸任的半年之前,他依然在總結基層違紀違法案件的特點。除了數量大涉及面廣、涉案金額巨大、危害嚴重外,他還特別指出“基層權力相對集中、資金相對密集、監管相對薄弱的單位和領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群眾反映強烈”;“涉案人員單純收受錢物與日趨多樣化、復雜化、智能化的作案手法并存,‘期權化腐敗增多,潛伏期延長”。

通過科技的力量反腐,特別是將網絡等新媒介納入到紀檢監察工作中,正是賀國強執掌中紀委時的工作重點之一。
2009年11月,賀國強看到《上海探索“制度加科技”方式提升防腐功能》的報道后,批示“用科技手段防止制度走形、保證制度執行、提升防腐效能,取得較好效果”,“請作些跟蹤、總結”。此時,距離“12388”全國紀檢監察舉報網站開通尚不足一個月。
在上海的實踐中,不僅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復議、因公出國出境等實行信息化監管,一些區縣還開設了電子政務平臺,實現了審批項目運行狀態“看得見”,區局兩級監察部門“管得著”。
對于這些方法,賀國強在一次座談會上進行了延展。他提出,要運用視頻會議系統和數字化辦案指揮系統,加強對辦案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要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逐步把行政審批、政府采購、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群眾窗口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納入電子監察范圍;要建立完善預防腐敗信息共享系統,推進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提高有效防治腐敗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賀國強還高度重視網絡反腐,強調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特別是網絡、手機等新興媒介在傳播廉政文化中的作用。同時他也認識到,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反腐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一方面,網絡舉報可以帶來違紀違法案件的線索;一方面,人民群眾對反腐工作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對此,賀國強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一邊加強對社會輿情、網絡輿情的收集、研判;一邊增強輿情監管和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此,2009年下半年,中央紀委書記辦公室設立專門的網絡信息處,全面收集國內外信息。在網絡信息工作中,賀國強指出要將關注點前移,“想早、想前、想深、想萬一”。他在一次調研中說:“一些熱點信息從出現到發酵都有一個發展過程,發現得早,處理得好,就能夠正確引導輿論,引導事件的發展”,“在重要、敏感事件發生時要堅持24小時值班,及時作出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