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祥
“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學前教育”、“高考改革”……在過去的一年里,這些關鍵詞頻頻出現在各大報端,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可以預料的是,這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將繼續成為今年教育領域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大事,也會成為媒體和社會的焦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這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只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才能解決當前教育領域的疑難雜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法解決長期困擾教育科學發展的難題。
《決定》中從“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到“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公平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對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高考改革也予以明確的回應,從“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到“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黨中央的頂層設計中提出的這些新舉措令人振奮,更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教育全方位改革充滿期待。
然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并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種種阻力,甚至會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這不但考驗著教育部門的改革決心和毅力,也考驗著改革的智慧和勇氣。但需要重視的是,在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歪嘴和尚念錯經,另一方面,更要防止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借助民意的力量左右教育改革方向,使教育陷入功利化、工具化的泥淖。
這種擔憂并不是杞人憂天。例如,近幾年推行的學校布局調整,在城鄉結構、學齡人口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進行學校布局調整有其現實意義,其目的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公平。毫無疑問,其出發點是正確的。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沒有進行科學的調查和研究,準備不充分,規劃不合理,盲目撤銷、合并、擴建、新建學校等,沒考慮到當地的實際,給當地學齡兒童教育帶來不利,致使一些地方學生上學路程變遠,輟學率反而上升,學生上學交通安全隱患增多,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障不到位,學校大班額問題突出,一部分群眾經濟負擔加大等。因而造成了新的不均衡、不公平,與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國務院不得不緊急發文規范學校布局調整,要求嚴格規范學校撤并程序和行為,強調要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學校師生、村民自治組織和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保障群眾充分參與并監督決策過程,并提出要“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
之所以出現這種南轅北轍的事,就在于政策的執行者和實施部門存在極大的依賴思想和慣性思維,不主動調查,不聽取群眾意見,盲目地推行政策,從而“念錯了經”,最終使政策變了味。
再如,去年北京、江蘇等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對英語考試將進行大膽改革,有些地方計劃一年多考,有些地方降低英語分值……不管怎么改革,它都是對英語這個困擾國人多年、引發爭議最大的問題的回應,是對民意的尊重。然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乘機夾雜在民意當中,推波助瀾,大造輿論聲勢,混淆視聽,試圖徹底取消英語,更有甚者,說數學跟英語一樣學習十幾年,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在生活中也派不上用場,說得“言之鑿鑿”、“入情入理”,引來不少擁躉,點贊者不在少數。
這都是值得警惕的。因為,教育是個人實現理想的階梯而不是每個人獲得工作的工具,更不能淪為權貴升官的政績和功利主義者的逐利場。教育要承載理想,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也是人民群眾熱切企盼的事,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必將是一場攻堅戰。“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學前教育”、“高考改革”等熱點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些熱點問題是否解決得好,是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