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錚 熊澄宇
我國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其破解路徑分析*
■ 張 錚 熊澄宇
小微傳媒企業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數量占據絕對多數,而且是最具創新性與市場性的企業類型。本文針對當前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的現狀,通過訪談分析其原因,發現除了人們熟知的小微傳媒企業的固定資產抵押物少這一原因之外,還存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規范性不足、政策性支持資金側重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等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本文提出,政府應轉變扶持小微企業的方式,設立專項扶持小微企業基金,并牽頭出臺針對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標準,構筑保護版權與開發版權的市場環境等。
小微企業;傳媒產業;版權;融資
在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的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在數量上都占據其比重的絕大部分,成為各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如德國占企業總數99.7%為中小微企業,其中大約有78%為微型企業;意大利是小微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境內99.9%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中又有94.6%的企業都屬于微型企業。①在我國,小微企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主體的絕對多數,截止2013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其中小微企業達到1169.87萬戶,占企業總數76.57%。如果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納入到小微企業的統計當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主體所占比重高達94.15%。②
傳媒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行業,小微企業在傳媒產業中同樣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多數,而且在發展特點上體現出相比于大型傳媒企業更強的創新性、更大的靈活性、更顯著的市場性;同時,小微傳媒企業因其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因素,也較之大型傳媒企業需要更具針對性、更強的政策扶持與環境支撐。
在我國傳媒產業發展中,“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成為近年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其中金融行業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快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但對于文化產業中的小微傳媒企業來說,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有著良好增長性和廣闊發展空間的小微傳媒企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來發展生產;另一方面,因為小微傳媒企業并沒有大量固定資產和固定設備做抵押,擁有更多的是個體創意、版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而這些無形資產在我國當前尚缺乏良好的資信評估體系及融資平臺,因而造成融資鏈條不暢、信用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信貸配給不足、風險無法控制、政府資金引導力度難以到位等現實問題,限制了文化傳媒業的發展。
本文聚焦我國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困境這一關鍵問題,通過針對企業主、金融機構、政府專項資金管理者、政府相關部門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訪談調查,探究制約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的障礙與困難,為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傳媒產業(Media Industry)指由多數傳媒企業和傳媒機構形成的集群③,依照行業形態劃分,傳媒產業包含了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等三大塊行業或是媒體集群。在本文中,由于傳媒產業的業態劃分并不對分析造成影響,因此本文中的傳媒產業包括以電視、報紙、電影、雜志等為主的傳統媒體產業和依托互聯網技術產生的新興媒體形態,如移動游戲、在線閱讀、動漫等等。
在企業規模的劃型上,美國將雇傭人員在10人或是10人以下的公司稱為微型企業。世界銀行、歐盟等國際組織或金融機構對各種類型企業的劃分標準也不盡相同④。根據我國目前對于大、中、小、微型企業的劃分標準《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傳媒產業的小微企業劃分依據是營業收入小于100萬元,從業人員小于10人。
在文化產業所有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據的比重極大。僅以北京市為例,2010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達12.3%,文化創意企業30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00余家⑤,占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總數不足3%。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平均注冊資本為170萬元。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小微傳媒企業對于引領文化創新,保護文化多樣化,增強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聯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大企業無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是從2008年至2010年,這時期為模式的形成階段,小微金融的概念剛剛被正式的提出;第二是從2011年至2012年,此階段為深化服務階段,是由原來的小微金融服務由融資為主轉化為提供綜合的金融服務為主;第三是2013年至今,為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階段。⑥
針對小微傳媒企業而言,小微傳媒企業融資主要通過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解決。其中內源融資是指企業自身的投資轉化為自身融資的一種方式,資金主要來自于自身的原始積累等方面。內源融資是我國傳媒產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是小微傳媒企業起步的基礎。但是,內源融資會受到小微傳媒企業自身發展能力及規模的影響,融資規模會受到較大的制約,對于融資需求較大的傳媒產業來說更是無法滿足。與之相對,外源融資是指小微傳媒企業吸收自身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的資金,目前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資金、金融機構資金、民間資本、個人資金四類。
我國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的熱潮,以政府扶持資金為杠桿,推動了金融產品、民間資本等各類資金聚集到文化產業領域之中。根據數據統計分析,2012年上半年影視音樂、廣告制作、動漫三個細分領域占領了絕大數文化產業行業的風險投資與私募基金的融資。從細分領域看來,影視、音樂領域在今年上半年無論是融資規模還是融資案例數量占比都達到了近半數。⑦由此來看,傳媒行業是文化產業各行業中最讓各類資本青睞的行業。
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投資者更看重已經形成良好發展態勢、具有較為完備政策支持的影視、廣告制作和動漫等細分領域;另一方面從資金的流向看,發現融資成功的基本都是大型的傳媒集團和傳媒企業,小微傳媒企業幾乎沒有涉及,媒體報道中也鮮有案例。這種局面發生很大程度上是投資者對于文化、傳媒產業的特點和認知不足。

表1 2012年上半年文化傳媒行業VC/PE融資案例
由此可見,我國高速發展的傳媒企業與當今現代化投資、融資等金融產品并不匹配,很多資金無法有效地支持我國傳媒企業的發展和擴大,特別是我國的小微傳媒企業在發展中,融資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困擾因素。
我國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傳媒產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小微傳媒企業往往是輕資產企業,擁有更多的是無形資產。在本文的訪談中發現,由于缺乏固定資產抵押物,很多小微傳媒企業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如訪談對象WXS⑧表述:“我的公司成立不到兩年,規模不是很大,業務范圍不是很廣,資產也有限,想要得到貸款十分困難。去年公司急需一筆資金時,不得不以個人的名義,將自己的房產作為固定資產進行了抵押。我的公司附近有很多家銀行,但是幾乎所有銀行的服務都差不多,提供的項目也基本相同,日常業務哪個銀行都可以處理,但是想通過公司進行貸款,又都因為沒有抵押擔保不給貸款。”
除了這一常見的融資難困境之外,小微企業自身經營的特性使其對資金的需求呈現“短時間需要大量資金;需要資金頻繁;急于使用資金”等特點,其經營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和沖擊,決定了其無法得到較高的信貸額度;而且,很多投資者與小微傳媒企業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很多小微傳媒企業的資金管理不規范、不透明,使得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資金的用途去向不明晰,不能有效地預判市場風險及收益,并且增加了相應的財務風險。
從外部來看,首先,我國傳媒產業發展從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之初,即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的發展,并側重培育龍頭企業和行業領先企業,這使得金融機構往往伴隨著政策導向,側重于對于大型傳媒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鮮有針對我國小微傳媒企業的金融產品與投資業務;其次,在我國文化產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金融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是近幾年的熱點,搭建的小微企業與金融資本對接的融資平臺尚缺乏成熟的經驗;再有,針對小微企業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待簡化,剛性法律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我國在2003年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但因小微企業對經濟的絕對貢獻不明顯,一些地區在簡化行政審批手續、落實法律保護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如訪談對象QY6表示:“我希望銀行提供更加快捷的渠道。特別是大型國有銀行,辦理業務等待時間太長,手續也很復雜”。
對于傳媒產業這一特定行業的小微企業而言,其特點在于固定資產相對其他行業來說較少,更多的是擁有無形資產;但是無形資產沒有良好的評估機構來授信和擔保,又沒有辦法從銀行進行有效的信貸。⑨例如一位上海動漫企業的管理者ZXY⑩分析道:“一個電影特技開發團隊,固定資產只有幾臺電腦和數據終端,房屋是租的,可能這樣就是所有的家當,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技術,腦子里面有創意有想法,這也可能就是一個三人的開發團隊,三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知識開發出電影特技等,然后給整個電影片段注入特技效果,使得電影大賣,票房上漲。也有可能一個劇本的創作者,連工作室都沒有,就在家中寫劇本,之后拿劇本來進行融資,賣給投資商進行再次創作,使之拍成電影、電視劇、動畫、漫畫、游戲等一系列的衍生品。小微傳媒企業的整個行業特點更多的是無形資產,在小微傳媒企業融資時,無法拿出更多的固定資產進行抵押。拿出無形資產進行質押或是抵押時,投融資方又不能很好的使其變現,或是降低風險,其中又沒有更多的擔保機構來進行擔保,使的小微傳媒企業在融資上難上加難。”
從上述困擾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的問題來看,資金需求、信息不對稱都可以通過有效的企業內部管理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固定資產少、抵押擔保物少等問題是小微傳媒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因此,以版權融資作為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是破解當前困擾小微傳媒企業資金發展困局的可行手段。
從近年來的產業實踐來看,版權融資等無形資產融資手段成為傳媒企業尋求外源融資的可行手段。例如在2007年10月31日北京天星際影視文化傳播公司的電視劇《寶蓮燈前傳》就與交通銀行簽訂了利用版權質押的方式進行貸款融資,成功融資600萬,成為中國影視產業利用版權融資的第一成功案例。隨后2008年,北京銀行也進入到傳媒產業中的影視圈進行投融資探索,并以版權質押的方式對華誼兄弟提供1億元的項目打包貸款,這是國內首次在無專業擔保的情況下,以版權質押的形式獲得貸款的第一單。隨后,杭州、溫州、濟南、成都等地市紛紛探索通過版權融資的手段推動傳媒產業的重要產業項目。但是,從產業實踐可以發現,此類融資案例往往瞄準的是具有較強實力的民營傳媒企業,或對融資項目的評估也大多選擇具有前期產品,后續成長性較好的產業項目。
毫無疑問,版權融資是傳媒企業必然的融資選擇之一。如本文訪談對象ZF5(11)認為:“版權融資在今后一定是可行的,現在各級政府也在探索怎么樣來規范這種無形資產的貸款,通過無形資產的貸款來給小微企業進行融資提供一定的渠道。”但是,版權融資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如訪談中,我國東部省份某文創園區投資公司總經理GXW(12)認為:“在版權融資中的風險目前仍無法有效的解決。如:小微企業通過版權融資如果出現了風險以后誰來承擔?同時,版權的定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版權的評估也不是單方面的進行評估,應該是多元化因素加入進來進行評估。”
從企業和版權交易平臺的角度來說,訪談對象動漫企業管理者ZXY(13)認為:“版權融資過程中,很大的問題就是版權的價值很難確定。版權本身是不值錢的,但是伴隨版權的一些附屬品是值錢的。版權融資如果從銀行角度去看其實很簡單,如果滿足了風險性和收益的問題,就可以很容易進行融資,但是目前沒有一個讓銀行信的過的評估機構來擔任,中間也沒有銀行信得過的擔保機構來進行擔保,所以版權融資從銀行角度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同時,版權融資對于市場化的要求會很高,版權融資最大的核心是要建立一個版權交易功能的平臺。”另一方面,既有的版權交易平臺能否發揮企業期望的功能呢?北京某版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LJM(14)認為:“版權是一個特別特殊的東西,你不使用就沒有價值,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體現價值,而且越用越有價值。版權的定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版權定價很多時候是市場定價。但是在投融資這塊又不太適用,因為要通過模型才能夠對于版權融資的定價做出預期判斷;并且版權評估直接決定版權融資的效果,特別是通過版權質押貸款這樣的需求。同時,版權融資的細分領域很大,版權融資可以分為無數個細分領域,版權融資中的評估不可能對所有版權價值進行評估。”
因此,本文從政府、社會環境、企業自身等利益相關者的綜合性視角提出破解我國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建議:
1.政府要改變支持小微傳媒企業發展的方式。目前我國政府對于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稅收和政府采購兩大塊,即政府對于小微企業中的支持大多數是在財政支持中所體現,例如:免收企業注冊登記費用,免收營業稅,降低增值稅,免收稅務發票各項手工費,各項證書工本費等。(財稅[2011]104號文件)同時,對于小微企業的管理和專利補助等方式支持。各級政府拿出30%的政府項目采購預算總額投入到中小企業當中。(財庫[2011]181號文件)
小微傳媒企業不僅是需要減免各種費用來降低自身成本,同時是需要資金來進行發展和擴大,因此政府可以考慮從以下幾點入手:
(1)設立政府專項支持小微傳媒企業的基金,并將該基金放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當中作為風險基金池。這樣不僅可以給銀行降低風險,還可以有效地通過銀行來規范小微傳媒企業的自身管理,同時規范了資金的使用情況。政府設立的風險基金可以有效的避免之前有的小微企業騙取政府支持的專項資金的情況,并且可以提高整個金融行業的信心與動力。
(2)政府出臺相關版權融資的評估模式。該版權融資模式不僅需要交易模式,同時需要規范相關的行業標準,無形資產的確認(包括確權、確價、確信等)評估。這可以使無形資產融資市場有依據可參考,有標準可判定,規范了市場規范了標準,并且能夠增加市場對于文化傳媒產業的信心。
(3)政府需要引導小微傳媒企業的信用體系的建立,完善市場征信體系。政府要根據小微傳媒企業的行業特點、行業分類、區域特點進行不同程度的征信,做好統一的信息查詢系統,讓社會各界可以及時有效地查詢小微傳媒企業的各方信息;同時要結合工商、稅務、法律、檢察院、保險等多元化信用體系的建立將會為金融機構提供可靠的參數。
(4)要加大財政支持,利用政府金融杠桿來塑造大的金融環境,同時要加大政府的資金引導工作。例如政府貼息、風險補償(補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獎勵(補擔保和再保公司)等相關政策(15)。
2.政府要規范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版權融資是近幾年才提出來的相關概念,涉及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目前主要集中在《物權法》《著作權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當中。首先,要推動版權相關法律的建立,鄭成思等(16)提及過《版權法》的建立及實施意見,但是目前在我國國家版權局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中(17),并沒有《版權法》的相關條款出臺,版權的相關法律融入在了《著作權》法案當中,并沒有單獨實行立法。所以需要針對版權來進行法理學研究,并且增加相應的版權相關法條,特別是要對于版權融資、版權交易、版權擔保等相關的法律制訂,從法律方面保障我國傳媒產業小微企業的版權融資的可行性。
3.要大力塑造重視版權的社會環境,使之與市場環境相匹配。對于擁有輕資產較多的小微企業來說。通過大型的版權融資、版權交易、版權質押宣講會,將成功的版權融資案例進行宣傳,并開展版權相關的咨詢會和培訓,增加小微傳媒企業的相關知識和意識。利用如今多元化的媒介形式進行長期的宣傳,一方面可以解決小微傳媒企業在版權融資中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對于大環境而言,也是一種無形的宣傳,能夠有效地通過社會力量來實現信息溝通,最終與市場經濟形成對接。
4.構筑多利益相關者共同認可的版權融資體系。一方面,研究、構建版權評估的機制和版權質押機制,并且確保該機制的參與方應該是多元化、專業化、權威化的評估機制;同時要引入競爭機制,激活版權評估市場的活力,要加強銀保聯合,促進多元化的金融體系。明確在版權融資過程中的目標性和自主性,并要通過市場化原則來建立版權交易、版權質押、版權融資的多方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強化擔保、保險、再保險機制的進入。擔保機制要加大開展對于文化、傳媒產業的版權擔保業務;保險機構拓展在版權交易、版權融資、版權質押中的版權保險相關業務,再保險機構通過之前的擔保和保險來進行再保險業務的拓展。這些機構的介入會增加在版權融資中雙方的信心,并且能夠減少成本,最重要的是將其風險分散,保障小微傳媒企業順利進行版權融資。
5.從小微傳媒企業角度出發,要從企業自身角度加強對于版權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同時重視版權管理,版權登記和版權確權等相關工作。同時,加強小微傳媒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相互吸收經驗,信息共享,可以采用“抱團”增信和融資的模式,提高版權融資的成功率,并合理有效地規劃資金使用情況,減少不良貸款和逾期風險,為資本方提供足夠的信心。
小微企業又被稱為“溫飽型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對于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上,我國已經開展了很多探索,正如本文訪談對象LJM所說:“目前政府已經有一些探索了,例如國內某省會知識產權局就和市內四家銀行進行合作,簽訂了框架協議。政府通過平日的走訪調研,搜集到版權融資需求的信息,那么政府就把這樣的信息跟銀行進行對接,銀行在通過它比較信任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以后,再來確定如何對企業進行融資。政府在這里面也會進行支持,例如貼息,給擔保公司一些補助這樣的方式來促進無形資產的抵押和貸款。從政府角度考慮,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版權一定是其核心競爭力。從政府角度一定會大力支持版權融資。”
本文針對我國小微傳媒產業融資難的問題,探討了我國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破解無形資產融資的若干建議。從產業實踐角度來看,這將為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并破解制約小微傳媒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意大利中小企業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方網,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http://it.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1108/20110807699444.html。
② 數據來源: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28/12004124_0.shtml。
③ 崔保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④ 陳劍林:《微型企業理論研究綜述》,《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⑤ 因缺乏小微企業的統計數據,故本文用規模以上數據代表“中大型企業”,按照我國企業劃型標準,指年收入500萬元及以上(其中制造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批發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產業法人單位。
⑥ 數據來源:http://www.p5w.net/news/gncj/201404/t20140417_561787.htm。
⑦ 來源于:http://new.chinaventure.com.cn/report/report_589.html.《投中觀點:文化傳媒上半年融資規模驟減影視動漫等領域表現突出》。
⑧ WXS,國內中部地區某家傳媒小微企業經理。訪談日期:2013年12月2日。文本訪談內容均為訪談對象原話,并用特殊字體表述。
⑨ 郭盛鋒:《我國傳媒產業發展中的融資問題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3年。
⑩ 訪談日期:2014年1月6日。
(11)(12) 訪談時間:2014年1月11日。
(13) 訪談時間:2014年1月6日。
(14) 訪談時間:2014年1月14日。
(15) 向勇、楊玉娟:《我國文化企業版權質押融資模式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16) 鄭成思:《關貿總協定與海峽兩岸版權關系》,《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7) 來源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hannels/479.html,查閱時間:2014年4月28日。
(作者張錚系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講師;熊澄宇系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潘可武】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字文化產業小微企業的成長環境研究:多水平研究的視角”(項目編號:713031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