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娜,陳慧敏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安徽蕪湖 241003)
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調查及信仰重塑
曹玉娜,陳慧敏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安徽蕪湖 241003)
對492名當代大學生進行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信仰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信仰普遍缺失,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可度。對調查結果分析得出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大學生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結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信仰重塑的若干途徑:將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灌輸教育和滲透教育等相結合,堅持多樣化形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達到信仰重塑的目的。
當代大學生;信仰;調查;重塑;途徑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富裕的物質生活,豐富的精神生活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手機、電腦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奢侈品,他們盡情地享受著這些電子產品所帶來的便捷。生長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主體意識強烈,尊重自我,開放包容,接受新思想快,尤其是對西方的一些概念化的“民主”與“自由”高度認可。
在當今伸手即可觸“網”的便利條件下,大學生習慣于借助網絡與外界交流溝通,習慣于網上快捷的生活和符號化的網絡語言,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仁愛”“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準則,“士志于道”的追求等僅僅停留在中學課堂上為應試而被迫記下的“教條”,生活中這些的東西似乎因太“古典”而漸行漸遠。
物質環境的變化、傳統文化的遠離使我們在思索:當代90后大學生有著什么樣的信仰?認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嗎?若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教育,他們愿意接受嗎?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期我們開展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問卷調查,其目的就是盡可能準確地把握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并著重掌握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可程度,從而去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信仰重塑中的價值與實現途徑。
本次調查隨機選取了安徽師范大學和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院校的600名本專科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涉及到工、文、理、管理等不同學科以及來自不同生源地的學生。調查題目為封閉式問題30個,調查內容涉及到當前大學生信仰、愛國、傳統文化、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并委托專人進行調查。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本專科各300份,專科回收238份,回收率79%,有效問卷236份,有效率99%;本科回收270份,回收率90%,有效問卷256份,有效率95%;本專科回收有效問卷合計492份,其中女生228人,男生264人,文科257人,理工科235人,來自城鎮122人,來自農村370人。問卷在兩所院校每個院系采用隨機發放形式,且回收率較高,所以該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數據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與傳統文化調查結果見表1(本專科分開統計)。

表1 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頻數顯示
表1數據表明:在關于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狀況一題時選擇“有信仰”專科占32.2%,本科占17.6%,而“信仰缺失”項在兩個樣本中都占最大比例,若將“信仰缺失”與“無信仰”兩項相加本科和專科分別占到75.3%和62.3%,分別占到一半以上;關于信仰傾向一題,無論本科還是專科生“精神追求”均到一半以上;關于“四大名著”項,“都沒有看過”的本專科各占3.2%和3.0%,“沒看也沒打算看”各占2.8%和6.4%。而“都看過”各占28.7%和7%,“部分看過”各占57.0%和55.3%,如后兩項相加則達到85.7%和62.3%。對“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信仰形成中地位”項,本專科趨同,選“有推動作用”的分別占78.9%和75.5%,體現出絕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認同。而認為二者之間沒什么關系的只分別占6.1%和3.9%;選“不了解”的分別占13.8%和18.5%,可見教育的空間還很大。在“儒家仁義禮知信來教育人民,恢復傳統價值體系有無必要”項中,真正選“沒必要”的只有12.0%和6.9%,而選“能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的各占47.8%和51.1%,選“能部分起作用”的分別占39.4%和40.3%。如后兩項相加,則本專科分別達到87.2%和91.4%。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選項中,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選擇也分別達到34.5%和27.5%。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存在,接著對有信仰的同學關于“信仰對象”進行進一步調查發現半數以上學生信仰傾向于精神追求,物質至上僅占9%左右,從這里可以看出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對重塑信仰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51%以上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說明對中國傳統文化是認可的,只不過這種認可只限于理論和心理上而已〔1〕。從這里可以得出: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信仰重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原因有3點。
第一,當代大學生信仰普遍缺失,重塑具有急迫性、現實性。
第二,當代大學生從幼兒教育起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育思想,他們從課本上既接觸過孔孟的儒家思想,也經歷過唐詩宋詞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所接觸和了解。
第三,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是認同的。只是在當今“重科技,輕人文”這樣一個現實思想誤區的影響下,漸漸地淡忘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前沿和時尚。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信仰重塑中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可以歸結為關于“人”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于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五千余年歷史的文化沉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我們社會許多問題的正確解決除了要靠深入改革、加強立法外,道德調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應該弘揚傳統道德中的“和為貴”的原則,以調節和削弱競爭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緊張;弘揚傳統文化中尊重他人、尊重群體的觀念,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的思想和精髓如重倫理、倡道德、重和諧、重人文修養等思想都是很值得當代大學生去學習的。
(二)大學生信仰重塑的途徑
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達到信仰重塑,不是靠更多課時的課堂教育就能解決的,除了課堂教育,還需要與課下教育、網上教育結合,提倡采用“說教灌輸式”“寓教于樂式”“滲透式”“熏陶式”等多樣化方式。
1.以擴大相關課程的受教育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基本途徑
在大學生群體中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借助于課堂教育,而目前大部分大學開設的《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類似課程僅限于文科學生或文科院校。對理工科學生沒有作必修課的強制要求,導致理工科學生在價值觀教育,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塊嚴重空缺,實際上理工科學生更缺乏相關知識的教育。當下許多理工科的學生不思考人生觀、價值觀之類的哲學問題,轉而信仰科技理性和科技進步〔2〕,他們的哲學世界一片空白,這對理工科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大學擴大相關課程的受教育面,將此類課程設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先決條件。
僅僅開設了課程還遠遠不夠,一些學生僅為了拿到學分而選課,加之該類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它既沒有核心課的重要性,也沒有專業課的實用性。“混”課、“逃”課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對此類課程并沒有深入學習,借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大學生進行信仰重塑根本無從談起。這就為任課教師提出了挑戰,如何使課堂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撥動著學生內心的弦律,讓學生有所“震動”,讓傳統的東西活起來,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對心靈的洗滌,對價值取向的指引作用,從而提高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在大學校園內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條件。
2.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為根本切入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歷來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傳統的思政課教學過多采用純理論灌輸方式〔3〕,一直以來該類課程不被大學生重視。加強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讓學生樂于學、喜歡聽,真正發揮思政課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指引作用。
3.舉辦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講座、道德講堂等多形式的課外教育活動
因課堂教育常常受課時、教材內容等所限,為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還要考慮定期舉辦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講座、道德講堂等活動。可聘請相關名師、專家等就某個話題,某個人物、某個事件、某個社會熱點等進行專題講解。如對當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件進行剖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提升自己很簡單——榜樣就在“身邊”;也可對某個社會熱點問題如“小悅悅事件”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角度對此類社會熱議話題以正面的宣揚和解讀,使大學生的信仰方向更加堅定,不會受到社會上一時的“拜金主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思想所左右,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接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增強了學生應對社會的能力。如果說課堂教育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那么開辦講座、道德進堂等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對課堂教育的有益的補充,從而建立課上課下相銜接的體系化教育模式。
4.開展多種形式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教育思想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眾所周知,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劇增,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博士跳樓等事件屢屢發生,我們在對這些高學歷人才的逝去感到婉惜的同時,不得不深思其深層原因,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當代大學生確實“壓力山大”,特別是就業的壓力使他們喘不過氣來,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減負和心理疏導,適當的“降壓”,悲劇或許能避免。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自然恬淡的思想正是大學生降壓的一劑良藥。道家思想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追求返樸歸真的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4〕。道的哲思,暗示了人活著應當保持恬淡平和狀態,這種狀態既指心理上的虛靜,生理上的安詳及生活方式上的樸素,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在簡單中尋求快樂與滿足〔5〕。這正是處在奮斗中的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抱一顆平常心,享受簡單的快樂,從而保持健康的心理,才可能將來有所作為。
5.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網絡上的宣傳力度
如果將以上教育方式稱做傳統教育的話,那么在當今網絡如此普及應用的時代,借助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一種好方法,也是對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
當代大學生已習慣于通過網絡了解社會,發微信、聊QQ、到校園論壇灌水,到微博上收發信息等,讓學生所“去”之處都滲透著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氣息,讓高尚的風氣傳遍網絡,使網絡得以“凈”化,讓大學生在真、善、美的網絡環境里學習、生活,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無形的教育和滲透。
其次,還要借助于校園網,在校園網上開通“校園文化”“人文素質教育”等專題網站,在其中設“中國傳統文化解讀”等類似版塊,讓他們在其中慢慢地閱讀和品嘗;還可在校園論壇上開通專題版塊,讓學子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讓每個學生通過校園網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永存。而借助于網絡的力量進行宣傳和滲透,也是當前大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方式,更易于接受。
基于上述分析,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信仰重塑中的途徑加以歸納,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信仰重塑的途徑模式圖
對上圖分析: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應貫徹多樣化形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將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灌輸教育和滲透教育相結合進行。在采用傳統教育模式時,除了課堂講授外,可開展相關的講座、主題班會、參觀活動、辯論賽、知識競答、經典詩詞誦讀、社團活動、文藝匯演、志愿者活動等多樣化活動,讓他們在快樂中接受知識,在爭辯中覺悟,在誦讀中感悟,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借助于網絡途徑可通過凈化網絡環境,在校園網上開通專題版塊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教育方式。
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文化精神及其價值對大學生信仰重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仰普遍缺失的現代社會里,借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信仰重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共同關注、形成共識,并將其作為一個長期工程長抓不懈。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仰重塑的途徑會更加多樣化和合理化。
〔1〕陳慧敏.缺失與重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信仰重建中的價值與實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2):116-121.
〔2〕杜敏.理工科青年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J〕.社科縱橫,2010(4):157-159.
〔3〕蔡小婷.從大學生信仰缺失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1):149-150.
〔4〕井婷.鐘思嘉傳統文化與信仰追求:大學生信仰狀況的質性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19(3):38-40.
〔5〕葛兆光.中國經典十種〔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66.
(責任編輯 楊斯斐)
Surve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and Remodeling Approaches
CAO Yuna,CHEN Huimi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u,Anhui 241003,China)
Questionnaires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randomly given out to 492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lief loss was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but 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psychologically recognized.The paper drew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remodel college students'beliefs throug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The paper showed that the diverse forms including network and off-network education,combining with infusion and penetration education,are some approaches to belief remodel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belief;survey;remodeling;approach
G711
A
1672-2345(2014)01-0092-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21
安徽省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AHSK11-12D355);蕪湖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院級立項項目資助(wzyrw201302)
2013-04-18
2013-08-26
曹玉娜,講師,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