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該不該禁放煙花爆竹是個老話題。每年春節期間,嚴格禁放派與適度放開派之間總要口水戰一番。這一次,禁放派又多了一個論據。蓋2014年春節比較特殊,乃是中紀委下發《關于嚴禁元旦春節期間公款購買贈送煙花爆竹等年貨節禮的通知》后的第一個春節。既然春節期間不讓用公款買了,那一些地方政府逢年過節放煙花的慣例就斷檔了。在禁放派看來,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舉措,是向燃放煙花爆竹的陳規陋習動刀子,是耶非耶?
正方:燃放煙花爆竹絕對是陳規陋習,尤其是每年春節期間,國人花那么多錢買那么多煙花爆竹燃放,這和直接燒錢沒有本質區別,是純粹的浪費。除了讓煙花爆竹產業賺錢之外,有誰是受益者?至于用納稅人的錢買煙花燃放,更是助長了這種大肆燃放的風氣。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現在公家破除陋習,帶頭不放了,給民間樹立了榜樣。
正方:對傳統的理性態度是揚棄,是批判地繼承,而不是照單全收。燃放煙花爆竹在農業社會可以理解,但在城市就不太合適,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林立,燃放容易傷著人與引起火災,大過年的,人被送去醫院了喜慶嗎?至于污染與噪音更不必說了。過去一些地方政府逢年過節喜歡在公園等開闊地方燃放煙花,以示與民同樂,其實是帶了壞頭,民眾也就有樣學樣了。
正方:自1990年代以來,先后有二百多個城市頒布了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可不是官員拍腦袋就決定的,而是在強烈的民意要求下推出的。本質上,在城市燃放煙花爆竹反映了現代文明與傳統習俗的沖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文明的生活方式,禁放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大,可以預見,燃放煙花爆竹的行為必將成為少數與非主流,立法呼應民意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反方:這個通知,是禁止公款購買贈送煙花爆竹,關鍵詞是公款,而不是煙花爆竹,煙花爆竹只是年貨節禮的一種。中紀委還不允許官員收受紅包呢,但你過年了還得給孩子壓歲錢吧?所以本質上,這是對公權力的限制與規范,而不是拿習俗動刀子。民間燃放煙花爆竹,只要合法合規與注意安全,增加了年味與喜慶的心情,有何不可?逢傳統就反的心態該反思了。
反方:這種思維只是考慮了燃放煙花爆竹的“負外部性”,傷人與火災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坐車還有可能遇上車禍呢。大家選擇燃放,必定是做了收益與成本的考量的,爆竹表達國人除舊、迎新與祈福的心意,也是維系文化與民族認同的儀式,為什么想要乞靈于權力下令廢掉這一習俗。移風易俗之說乃是對傳統的蔑視,風俗可以變,但一定是自發與漸變,而非一禁了之。
反方:問題是,這些年來,包括上海與北京在內的其中一百多個城市在民意的壓力下,回到了有限禁放的政策,例如北京于2005年改變了1993年以來的全面禁放,規定五環路以內的地區為限制燃放煙花爆竹地區,除夕至正月初一及初二至元宵每日的7時-24時,可以燃放煙花爆竹。全面禁放也沒有意義,造成大家都違規的局面,法不責眾,根本不可能有效執法。
【點評者說】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是不是陳規陋習?在一部分人看來是。不過在社會主流仍認可該習俗的情況下,反對者訴諸個人權利或權力干預與引導都很難得志。社會習俗的本質在于長時間演化之后的穩定性與強制性,反對者不可能自外于這種強制性。如果將來越來越多人真覺得過年放鞭炮很low很沒有品位,那不待權力干預與引導,該習俗也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