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一直以來,人們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質量以及促進家長與教師、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做著各種努力。集無線通信技術與現代互聯網技術于一體的“校訊通”(或“家校通”)就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全新嘗試,它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家長和教師為兩翼”的綜合校園服務系統和實時的教育網絡平臺,旨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但是這種技術和方式在人們使用過程中卻受到諸多詬病。主要表現在:一是其強制的、不合理的收費制度,甚至因每個學校的“校訊通”運營商不同使家長“被自愿”開通一個與運營商對應的號碼,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二是家長和教師的認同度較低,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可靠性不足,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且常常流于形式。尤其是對教師來講,無形中又增加了一項任務。三是系統存在“功能性喪失”的問題,按照“校訊通”開發和設計初衷,它應是一個功能多樣的網絡信息交流集成平臺,其最大的優勢應是它的即時性、雙向性和互動性。但目前大多數學校只利用了“校訊通”的短信功能,以發布學生作業為主,偶爾會有任課教師發布關于學生在校期間表現的反饋,且這些都是問題出現以后的“亡羊補牢”式的反饋,失去了即時性。而“校訊通”的語音功能和網絡功能在大多數學校幾乎沒有使用,從而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溝通作用,且是單向的、缺乏互動的,造成了平臺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也是造成家長們普遍認為完全可以由免費飛信業務來代替“校訊通”重要原因。四是實質性和針對性的內容較少,一些無關痛癢的且價值不大的內容居多,有時甚至異化為發布學生不良表現的“告狀通”,給學生帶了額外的心理負擔。筆者以為,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實質上是“校訊通”的“功能性喪失”問題。
為此,應多管齊下對“校訊通”的功能進行修復和再造,使其真正成為家校合作及家長和教師有效溝通的系統平臺。首先,豐富“校訊通”有效資訊,發揮集成優勢,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全新的“語音+網絡+短信”的交流平臺,使其即時性、雙向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其次,樹立家校協同育人的意識。將“校訊通”作為以學生為核心、家長和教師共同協作的交流平臺。再次,應加強對“校訊通”運營和服務商的監管力度,使其樹立服務意識而不是以純粹的贏利為目的,使其真正成為方便學校、家長、學生三方信息溝通的橋梁,并推動“數字化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