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產業發展的趨勢,大都遵循著這樣一種邏輯:企業與企業家的創新實踐,引領著一個行業的前行與拓展,進而帶來產業與商業的共同繁榮。制造業,服務業,以及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業莫不如此。
“升級”的邏輯
回顧工業文明的發展蛻變歷程,珍妮發明的紡紗機開啟了機器代替工廠手工業的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此揭開序幕。電力廣泛應用背景下,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制成的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的電動機等掀起了電力廣泛應用的大潮,第二次工業革命應運而生。創新者們,通過自己的發明,在引領了產業化浪潮之時,同時締造著創業潮。西門子等企業正是在這股潮流中崛起的。
后來者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繼續締造著新的工業、商業文明。如果沒有IBM最初對未來的構想,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探索或將晚上幾十年;如果沒有喬布斯對手機進行變革,引領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那么今天我們移動互聯時代,或將無限期延后。如果沒有比爾?蓋茨,計算機軟硬融合的態勢或許會放慢節奏。
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就說過,經濟增長的國王是企業家,這已被歐洲數百年的經濟發展史所證明。而張維迎在二十多年前的《論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一書中就已經說到,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驗同樣證明,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大智慧,更依賴于千千萬萬的企業家的成長和創新。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注冊在冊的企業數量逾5000萬家,未來尋找引擎與動力的落腳點,是怎樣從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身上尋找突破。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
“依靠政府主導的投資不會無限擴大,放大國內市場的消費也不是一夜之間驟變的事情,我們更不能一味指望歐美經濟回暖拉高中國的出口水平。”
“新興”的前景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認為中國經濟升級轉型、持續發展,利好全球經濟復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過去30多年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和市場,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周其仁早就預測,“中國經濟進入衰退的可能性等于零”。擺在中國面前的,是怎樣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那么,中國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4月7日在海南博鰲表示:亞洲發展需要乘勢而上、轉型升級。對亞洲來說,發展仍是頭等大事,發展仍是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多次強調,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增長、擴內需與調結構、上水平有機結合起來,把握世界產業技術革命的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遇到的新問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事實上,早在2009年9月,由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約請了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學和科研院所教授、專家,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就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七個產業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隨后公布的會議公告中,該七大產業被表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后,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繼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的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
中國的“未來”
所謂轉型,速度到質量,粗放到集約,也隱含著一個“美麗中國”之夢。使命、責任,抑或夢想,分而化之,最終的落腳點無疑仍是企業和企業家為代表的群體。所以,無論是我國正在實施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還是對于海洋、空間和地球深部資源利用的探索,都將由德魯克眼中的“革新者”(企業家)來實踐。
尋找能夠代表未來趨勢的“聲音”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動力,實際上也是正處于從傳統向新興轉型之媒體的聚焦所在。我們深知只有以未來為視角,不斷地發掘出成長的動力,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蛻變才存在著可能。
優秀者如何創造價值、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組織和管理自身,又如何在社會中扮演角色,都是后來者效仿的榜樣和參照的樣本。
在2013中國經濟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劉福垣認為,企業與企業家應該關注“中間產業”,即介于農業和制造業之間的服務業、物流業、建筑業、醫療、教育等當前的短板。
放眼我們國家層面上推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思忖劉福垣所定義的“中間產業”,我們不難發現已經在各個領域中成長起來的精英力量。就在2013中國經濟高峰論壇上,亦不乏引領行業之先,開辟模式之勝的企業與企業家:
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徐衛帶領團隊實現了基因治療的世界性突破,讓中國的基因研究屹立于世界之巔;
博雅干細胞集團董事長許曉椿通過數年的積淀,確立了要把中國的干細胞產業從一個低端產業變成一個真正的與全球接軌的高端產業的完美構想;
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杰用十年時間,將“汽車節能產品轉化成產品、催生成產業”的夢想照進現實;
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郭啟剛以“北疆”發電廠項目為引擎,引領著循環經濟的新思維;
YKK(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井上孝通過《YKK集團環境宣言》倡導為人類富足而健康的生活與環境而努力,呈現了一個跨國企業對于環保的高標準;
北京中礦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浩以“黏稠固廢資源化”為支點,構建著他的“美麗中國夢”;
河南君蘭影視動畫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拓開,讓來自中國、蘊含著東方文化的3D動畫《牡丹》,閃耀于紐約時代廣場的“世界之窗”;
飛思卡爾半導體亞太區總經理汪凱與飛思卡爾的同仁們,將嵌入式處理解決方案帶入了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尹雪斌以自主創新和競逐藍海的魄力,繪制出一幅功能農業的未來藍圖;
河南九洲天中投資發展集團董事長段永剛,搭建了一個為河南41萬家中小企業紓緩融資難問題的公共服務平臺;
萬利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凱庭將一家擁有三十年歷史的制造企業通過轉型實現了二次騰飛。
2014年1月12日,由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社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信息雜志社共同舉辦的2013中國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新思維”的主題,宏觀經濟專家、媒體與企業家濟濟一堂,縱論未來產業大勢。而上述引領戰略新興產業大勢的企業與企業家,亦社會的矚目與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