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剛剛轉過2014年,山東省商務廳就召開了全省石油煉化企業座談會,會上京博化工等國內知名民營煉油企業悉數到場,議題有關“1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
2013年,國家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民營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即原油進口配額,這是石化領域市場化的又一重要突破。“山東地煉企業將成為此輪市場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告訴本刊記者。隨著改革的深入,將有更多民營企業獲得與國有企業分食“石油蛋糕”的機會。
壟斷政策持續松綁
自1999年,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將成品油產業鏈的主要經營權“特許”給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企業后,該行業便在政府部門牢牢的管制之下。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阻礙能源領域市場化腳步的,既有體制問題,還有政策問題,也有壟斷企業的問題。眼下,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從以上三方面打破三桶油壟斷的跡象已相當明顯。
2012年,國家向全社會資本放開的頁巖氣招標就是能源領域放開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此后,能源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壟斷解凍的事件。
2012年,發改委批準了由廣匯能源修建我國首條民營天然氣跨境管道。2013年,浙江天祿能源有限公司和舟山中際化工有限公司又分別獲得了由商務部頒發的原油倉儲業務牌照。此外,另一家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則獲得發改委批準,允許其在浙江舟山建立首座民營LNG接收站。
即各部委后,打破能源領域壟斷的利好消息在國家層面持續釋放。2013年7月27日,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本著有利于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2013年9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表致辭時也明確提到,在石油、能源開發等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10月10日,在商務部公布的2014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申請條件中,首次提到具有“經國家產業主管部門核準的使用進口原油的資質”也可申請原油非國營貿易配額。2013年12月,國務院還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指出,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能源資源開發、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等領域。
從目前情況來看,加速向社會和民營資本放開被幾大石油公司壟斷的上游油氣資源;放開中游油氣管道、原油成品油儲備和LNG接收儲運裝置建設;放開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的進出口權,將成為此輪能源放開政策的主線。政策頻出,已經凸顯中央決心。
市場配置獨具優勢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中小民營企業在創新領域更具優勢。“這一方面因為新領域法制、機制都不成熟,大企業現有的機制會阻礙個體靈活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新東西難免有個試錯過程,但這個過程對于大公司來說并不適應”,韓曉平認為。
頁巖氣革命是近年來資本市場十分熱門的概念,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世紀初,就已有人開始研究其技術,只是因其技術不成熟、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而始終未能實現商業化開采,據了解,在2009年之前有大批小公司活躍在美國頁巖氣市場,然而這些公司絕大多數都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因為頁巖氣的開發需要多開井、需要大量采氣技術和管道的使用,這無疑將加大開發方的成本。“大公司在設備折舊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高成本并不適合它們。”有業內人士說。
相比之下,小公司等人力成本都遠低于大公司,而且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始終愿意給予這些小公司大量的投資,因此近一個世紀以來,頁巖氣概念一直是美國資本市場上的話題。
直至2008年前后水平井技術等開始適用頁巖氣開采,并獲得巨大的成功,使得過去無法解決的高成本問題得到解決,于是頁巖氣商業開采變為了現實。2009年12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斥資400億美元收購頁巖氣開采商美國XTO Energy Inc公司。通過斥巨資直接獲取頁巖氣技術。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則是民資企業的另一大作用。以煉油行業為例,在市場最為關注的“油源”方面,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少數幾家央企擁有實質意義上的原油進口權。山東地煉雖然具備原油進出口資質,但卻受制于進口配額和排產計劃等政策因素的限制,開工率一直徘徊在30%-40%的水平。
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向有關部門和企業下發《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意味著山東地煉將在2014年獲得1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一位石油行業企業家表示,民營企業在經營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優勢,具有打破行業壟斷,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在地煉企業充分參與石油市場競爭后,也可倒逼國有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能力。
開放領域逐步增加
我國自2002年以來,石油消費量從2.46億噸增加到4.92億噸,而同期歐洲和北美用油量卻在下降。但中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很弱。因此,建設中國的原油期貨市場已經迫在眉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表示:“國內現貨市場壟斷,主體缺乏是限制原油期貨市場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再看飽受爭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人士指出,只有打破現行石油壟斷體制,放寬成品油進口權,培育更多市場主體,才可能真正建立自由流通的成品油市場,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培育更多市場主體已經成為廣泛共識,但更為重要的卻是在哪些領域放開?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放開不是簡單地全面放開,應該是比較理性,內外有別地,應該本著提高效率、增加稀缺能源供應的原則有序放開。記者了解到,以世界兩大石油巨頭英國殼牌、美國埃克森美孚為例,眼下,其仍然沒有對中國開放市場。韓曉平說:“實際上應該是互相開放的過程,有一些領域開放了民資,就有可能引入了外資。”
韓曉平認為:“關鍵是創新領域需要民資,比如說石油的勘探開發,應該有更多的民資,因為中國現在缺油缺氣,而天然氣的開發最需要創新,而中小企業最適合搞創新。”“眼下,最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的小企業規模太小,而大企業在某些領域則過于強大,影響資源配置。”
有些人簡單地認為應該把國有企業拆分,這是另一種極端。韓曉平說:“改革是要分拆,但分和拆是兩回事,應先把業務拆開,然后再對資產股權進行分離。”據了解,美國的民營石化企業往往實力強勁,不能跟中國的民營企業同日而語。他認為,“最關鍵的還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扶植,把他們做大做強,充分參與競爭。”
具體到個別行業,哪些應該放,放到什么程度?原則只有兩條,一是能讓市場決定配置資源,二是能提高效率。不管怎樣,如果能進一步允許民營企業獲得原油的勘探、開采的許可,引入競爭,必將促進全行業市場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