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約恩·隆伯格
取舍是人生固有的部分:為了翻修屋頂,夏日度假的支出可能不得不減少一點;餐桌上點了瓶便宜的葡萄酒,就可上一份昂貴些的甜點。
取舍在環境政策中也很普遍:如果在削減某一類污染物上投入較多,那么留給解決其他問題的資源就會相應減少。比如說煤炭造成了驚人的污染,但它也提供了廉價和可靠的電力去推動發展。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主要借助燃煤就使6.8億人擺脫了貧困。其人均富裕程度也比過去增長了13倍。
與此同時,北京及中國許多大城市正遭遇著致病的霧霾,讓人不禁聯想到1950年代的倫敦。北京的空氣測量數據表明,空氣污染成分中有超過16%來自煤炭。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年度總空氣污染成本—這一成本由中國人表示愿意為降低死亡風險而支付的金額計算得出—竟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4%。
然而,中國的取舍帶來非常大的收益。1982年中國人均年薪為585美元,而去年已經達到了7958美元。而同時產生的人均環境成本則為318美元。因此不出所料,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會樂于抓住機會,復制中國的增長模式—包括污染。
當然,中國可以實施更多的舉措去減少空氣污染。據估計,如果達到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暫時設立的標準,中國的人均環境成本將可以減少80美元。但相比于2013年人均收入600美元的增長,這個數字就不值一提了。
不過,許多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依然堅定地宣稱:這種以污染換取發展的取舍是不利于窮人的。今年,美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宣布,將不再為發展中國家建設燃煤電廠提供在融資上的支持。當世界銀行于2010年資助南非興建邁德匹燃煤發電廠時,這些國家投了棄權票。如今,它們則會投否決票。
但邁德匹燃煤發電廠將提供南非10%的電力,并能防止反復停電的發生。南非財政部長普拉溫·戈爾丹解釋說,“為了保持增長,我們需要創造工作機會,除了建設新的發電廠,我們別無選擇—而這依賴于當前我們最豐富的、最能負擔得起的能源:煤炭。”美國政府甚至承認如果沒有燃煤發電廠,南非的“經濟復蘇,電氣化,就業以及社會指標都將受到不利影響。”
能源匱乏對30億人—也就是幾乎一半的世界人口—來說甚至更為嚴峻,他們在室內燒牲畜糞便、紙板和樹枝來做飯和取暖。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室外空氣污染可能比發達國家城市高出10倍,而通過燃燒木材和糞便造成的平均室內空氣污染,更比發達國家高出100倍。事實上,室內空氣污染每年造成350萬人死亡,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世界上30億缺乏能源的人需要廉價的電力來做飯和取暖。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電力將由化石燃料產生。
沒錯,煤炭發電將導致額外的空氣污染。但室內空氣污染將因電氣化而消失—這種污染占了室外空氣污染的16%。即使(不切實際地)假設煤炭導致了世界上所有的空氣污染,我們仍然可以使用煤炭每年為30億能源缺乏者生產人均250千瓦時電力,而且最終還能降低空氣污染。此外通過清潔技術的應用,還可以輕易且低成本地減少90%甚至更多的煤污染。
對于很多燃煤反對者來說,全球變暖才是關鍵問題。根據聯合國氣象主席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所說,煤作為燃料的發展“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成本高得令人無法接受”。她認為,我們需要關閉地球上75%的燃煤發電廠,包括南非所有的燃煤發電廠 ,因為它們排出過多的二氧化碳。
是的,世界需要解決全球變暖問題(主要通過加大對綠色能源研究和發展的投資,促進廉價和低污染頁巖氣的開發)。但全球變暖問題將在本世紀末導致大概價值占GDP1%~5%的損失,而聯合國預計那時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已增長了1400%~1800 %。
就在這篇文章寫作的時刻,貧困正在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同時全球GDP的增長成數量級增長。太多人雖是出于好意,卻不愿意承認取舍的首要目標,是改善窮人的生活。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作者是哥本哈根商學院客座教授,哥本哈根共識中心的創始人及領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