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郭 隆
市政協委員持續關注城市防災減災
文 本刊記者 郭 隆
城市防災減災,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今年,北京市政協科技委員會再次關注防災減災話題,對去年聯合大調研子課題進行建議追蹤,通過這樣的嘗試,進一步追蹤問效,提高調研質量。
地震監測預警,地下空間安全,防火防盜,防意外傷害……對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防災減災無疑是關乎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的大事。
“城市防災減災,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今年,北京市政協科技委再次關注防災減災話題,是對去年聯合大調研子課題的建議追蹤,我們想通過這樣的嘗試,進一步追蹤問效,提高調研質量?!睋姓f委員、市政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陳昕介紹,城市防災減災是市政協2013年“首都城市發展若干問題”聯合大調研中的一個子課題,調研組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調研、座談,最終形成《強化科技支撐,提高首都防災減災能力》專題報告,其中提出的建立科技支撐常態化機制,加強防災減災的資金、技術保障等建議,受到政府高度重視。在近期的建議追蹤中,委員們實地走訪了什剎海消防中隊,重點聽取了市發改委、市應急辦、市科委、市氣象局、市民防局、市地震局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進展和思路,圍繞創新體制、整合資源,成立獨立的防災減災專業部門,更好地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優勢提升防災減災整體水平,全面深化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等建議進行座談交流。之后,委員們的建議將形成簡報或編發《諍友》,報送給市委市政府領導參考。
“在關乎城市發展、社會和諧、百姓民生的重大問題上,政協工作始終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韌勁,持續關注并建言?!标愱勘硎荆瘑T的建議要真正推動政府工作,開展建議追蹤既有必要也十分重要?!傲硗猓ㄟ^建議追蹤也可以讓委員更深入、及時地了解到相關部門的工作情況,更好地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
降雨、雷電、大風……每有突發天氣來襲,網絡、電視、手機便會第一時間向市民發布預警信息。
“相關部門都有獨立的信息發布體系和網絡平臺,但互相之間的溝通銜接還很不夠?!贬槍?013年調研中委員們提出的“全市還沒有形成一個防災減災的組織體系”,“技術和資源兩者的銜接對接缺少一個專業性的統籌機構”,“在信息建設和科技應用方面沒有實現共建共享和互通互聯”等意見、建議,今年,由市應急辦牽頭,會同市氣象局、市規劃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部門,推進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項目建設,及時啟動市和區縣兩級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將各種信息發布手段接入預警信息發布技術系統,確保預警信息統一、快速發布,使公眾隨時隨地掌握預警信息的內容和級別。
聽取匯報后,委員們認為,面對包括地震、水文、火災等各種災害,需要建立全市性的防災減災專業協調機構,充分整合信息、利用資源,從全局上、整體上綜合對災害進行防范規劃、研析評估和統籌協調,包括對救災物資的儲備情況也需要通過網絡化及時掌握與合理調配。
“特大型城市的防災減災工作,要做到從事后救災向事前預防的轉變,從單一部門救災到系統化救災的轉變,從傳統手段救災到依靠科技手段救災轉變?!笔姓f委員、北京軍區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斌說。
數據顯示,面對災害災難,由于驚慌失措和不正確的應對措施而導致的次生災害、衍生災害,在傷亡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勢在必行。
“特大城市一旦發生災害,特別是事先無法預判的突發安全事件,關鍵看市民自身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所以防災減災的日常宣傳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笔姓f科技委特邀委員盧曉明指出,當下對于防災減災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他建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主流媒體,對災害應急知識、救助知識、逃生方法等進行常態化宣傳,特別要加強學校、機關、公共服務場所的消防演練。“安全宣傳、教育的觸角要延伸,安全社區建設有一定成效,教給市民一些居家安全、逃生等基本技能,這一做法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推廣到千家萬戶,讓防災減災意識真正入心入腦,讓市民真正建立起防災減災的自我認知和救助能力。”盧曉明說。
調研中,委員們認為,在建立全市綜合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平臺和提高災害救助水平上,要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委員們在建議追蹤活動中了解到,市科委在探索科技支撐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方面有新的突破:成功研制了強震動加速度傳感器和高性能的強震觀測儀器樣機;建立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地表三維信息系統。同時,推動建設“城市綜合應急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物聯網應急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此外,支持中國安科院研發與試驗基地、航天科工集團產業基地、清華大學科教創新基地等一批科研和產業基地建設,“兩園+多點”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空間布局初步形成。
委員們指出:北京作為首都,高層建筑和大型公建多,實現建筑消防智能化、消防設施科學化、消防裝備先進化是提升首都災害應急救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芭c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現役消防搶先裝備還相對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如音視頻生命探測儀、對講可視頭盔等尖端設備應用程度不高,超高云梯水炮車配備明顯不足等,影響了救災效果。”委員們建議,應完善現行裝備采購方式及進口產品引進制度,充分配備高效、實用、科技含量高的先進搶險救援設備;強化消防裝備的科技支撐,重點加強高層、地下建筑和軌道交通等防火、滅火救援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強消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逐步拓展我市建筑消防設施遠程監控物聯網系統建設規模。
“面對防災減災這樣一個關乎城市安全、百姓安居的大課題,我們更應從生活的細節處著手,提升防火防盜的安全理念?!弊鳛榻ㄖT窗系統控制領域的引領者,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瑞特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蕊對于安全門窗、安全逃生系統的建設,有著超前的理念和深刻的認識。
大型商場、超市人員密集,一旦發生火災,顧客需要通過并不熟悉的逃生通道逃生。這時逃生門的作用非常關鍵。火災發生時,常開防火門需要斷電關閉,以截斷火勢蔓延,而逃生門則一定要確??只艩顟B下的人群,包括殘障人士,通過身體任何部分都能夠順利開啟。“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現實的情況往往令人揪心”,張蕊說,很多人流密集場所的逃生門為了平時管理方便,都用大鐵鏈鎖上,或在門口堆放了倉儲貨物,一旦發生火災,逃生門很有可能成了“要命門”。
“一方面我們對于安全通道、安全門的作用認識不夠,對維護其良好運行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我們在門五金系統安全領域的理念上還有待提升?!睆埲镏赋?,現代建筑中門和窗的功能必須要系統地考慮防火、逃生等安全問題,一定要合理、合法、合規的安裝不同功能的門,而這些功能又都是通過五金配件的合理配置和良好運行來實現的,這對于財產安全和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絕大多數人在理念上仍認為五金配件屬于附屬品,談到門的安全性總是緊盯著門的材質、厚度等,實質上鎖具往往成為“木桶的短板”。五金件不合規、不合理,即使門的質量再好,也無法對火災逃生提供保障甚至還可能造成威脅?!睆埲锱e例說,以前逃生門用的都是執手鎖,火災發生時,大量恐慌人群瞬間擁到門上產生一個很大的合力,導致門執手根本動不了,逃生門無法打開;而國際上通行使用推桿鎖,人們逃生時任何一個倚靠動作都能產生一個推力快速地把門打開,從而迅速逃生。
“所以說五金件的合理、合規、統一標準的正常運行,對于火災逃生至關重要。門窗的防火、防盜、安保、殘障等功能的實現都需要五金件來保障?!睆埲镎f。
“目前,我們在門窗安全保障、鎖具生產等技術指標上還缺乏統一標準,尤其是智能化五金生產及運營方面還缺乏專業技術人才,與國際標準接軌勢在必行。”張蕊強調,現代化的門窗安全系統應把安保、防火、逃生、殘障、節能、環保、舒適等各功能系統整和于門窗控制系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