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青
近些年來,影視明星、體育明星、名主持、名導演等,逐漸成為電視新聞的熱點,關于他們的各類趣事以及家事、隱私之事都見諸電視,甚至在新聞資訊、民生新聞、深度報道等新聞欄目中,也占據了搶眼位置。這種情況并不為怪。
當下是大眾傳媒時代,大眾之大,充分地體現在它的數量上,這是一種令人生畏又令人神往的數量優勢,有學者甚至把這種優勢稱為一種象征性權力。而大眾時代的電視傳媒,哪一家會拒絕更多的接受者與追隨者?正是在更多的接受者與追隨者中,形成這些傳媒的發展與繁榮。所以,大眾接受的需要、大眾之所好,自然就成為各家電視傳媒的興趣與努力之所在。這就是追星類新聞的正當與合理之處,無可非議。一位業界人士對此很無奈,各類電視節目的追星新聞收視率一般都很高,我們不去追這個新聞,就會顧此而失彼。
不過,真從電視發展的長遠來看,僅投其所好恐怕不行,追而難求欲速不達的道理也毋須多說,一些熱心于追星的電視欄目受眾評價并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解決的辦法還是應到廣大受眾深層心理需求找,追星的好奇心理、崇拜心理、模仿心理、時尚心理等,主要是集中在感官層面的心理活動,它們所喚起的是快樂、贊嘆、羨慕等情緒化的滿足;不過,人的心理結構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心理結構,是感性中有理性,感官中有心靈的結構性活動。這類活動的深層,是生命的秩序與節律,是激發與平和,是失衡與協調,用生命科學的術語說,是遠離平衡態的平衡態。德國哲學家康德注意到人的感性活動具有先驗理性根據,因此把這個問題作為他思想體系的關鍵環節加以論證;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專門論述感性與理性的一體化關系,認為感性活動都有其深層理性根據,而這深層理性根據又是活動主體意識不到的東西,為此,他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域外,即是說,這類深層根據居于意識范疇之外。他們都認為,應該透過感性活動去探尋并發掘其中深藏著的理性根據,并要善于借助感性力量,去尋求為世界、為生活建立和諧秩序的途徑。同時,這類看法也提供了一個感性活動可以進行理性引導的根據。這類看法當然適合于追星的感性心理活動,即是說,在受眾的追星熱情中,其實也有著深層的對于一般性、對于必然性、對于生活的和諧秩序的追求,這類追求體現在追星需求中,就是同時也想在明星那里獲得如情感、交往、人格、人生態度等啟發或參照。因為正是這些東西,構成人們穩定生存與和諧生存的東西;只是由于這些深層需求潛藏在以熱情形態出現的感性活動背后,甚至潛藏在潛意識中,所以不認真體味難以發現。
比如最近,關于名導張藝謀的“超生門”,各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獵奇者有之,揭發者有之,傳言者有之,不平者也有之。這類報道的原因就在于張藝謀的明星效應,很多受眾對這類事既好奇又期待。2013年12月16日沈陽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真相30分》欄目播出了一期名為“張藝謀的超生風波”節目,報道中,事件過程的各種傳聞,計生委的各種推諉,張藝謀大舅子的各種爆料,張藝謀本人的超生表白這些有可能成為熱點的內容,都被簡單地一帶而過,而名人特權問題及名人對于公眾的誠意問題卻作為事件要點被突出出來,這涉及到當下各方面正在宣傳與追求的社會公正和社會道德問題。這就是對于事件的有深度的理性開掘,它使得新聞中的事件超越了一般的趣聞層次,有了更高的境界。
有了這樣的理解,在追星新聞的搜集與制作中,就有了一個導其所需的努力目標,即把受眾熱情觀看追星新聞的深層所需發掘出來,并按照這樣的需求,去發現與組織新聞事實。具體來說,就是注意在追星新聞中揭示那些明星們有普遍性的或啟迪性的生命態度、生命狀況、人生體味、審美趣味,這不是人為地拔高,而是對體現著這類意蘊的行為關系、場景效果、周圍反響等的意義性發現,對之強調與組合,要通過事實本身的畫面去說話。
有了導其所需的追求與努力,同樣是追星新聞,也就會有理性意蘊洋溢其中。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