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美國小學教師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在中國教師中大名鼎鼎。他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系列故事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之后,受到中國教師的歡迎。2012年和2013年,雷夫·艾斯奎斯兩次來到中國,和中國教師分享了他的故事及他的教育觀。
薄弱校教室里的奇跡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一直在洛杉磯市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教師。這所學校是美國第二大小學,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家庭貧困,多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移民子女。而且第56號教室是一間漏水的教室。硬件不行,軟件也不行。從1981年工作至今,他在這間教室包攬了小學五年級的全部課程。在他的教育下,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學生在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的前5%,多數學生長大后就讀于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并取得不凡成就。
雷夫成為美國最受尊敬的教師之一,他是唯一同時獲得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英國女王M.B.E勛章和世界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善待生命獎”的人。他把獎金捐給了所在學校和學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亞”慈善基金。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學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級來改變人生,也有人用百萬年薪來挖這位小學教師,但雷夫仍然堅守在56號教室。
雷夫不僅包班教學,他還組織學生旅行、欣賞電影、表演戲劇。通過教室內的一套經濟體系學習如何處理金錢。他要孩子每天閱讀,不是為了參加測驗、更不是做表面給人家看,而是因為喜歡書本才閱讀,孩子們借由閱讀及觀賞偉大的文學作品及影片,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每個教師都抱怨上課時間不夠,無法教課外的東西,雷夫是怎么做的呢?他做的其實就是中國現在推廣的課程整合。在教數學時,他的題目不是“小明走路2公里……”而是心中先想“美國的州數”(50,地理),加上“一打”(12,英文),減去“最高法院人數”(9,德育),加上“半個月的周數”(2,自然),再除以11,好,寫下答案。他沒有區分課程,但是教了所有的課程。
在他的教室里,沒有“害怕”這兩個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處罰合乎邏輯,并且成為孩子的榜樣。有一次雷夫做化學實驗,火燒了他的頭發,學生們一擁而上用手打他的頭幫他滅火……雷夫是一個風趣的人,他說:“這真是夢想成真——他們終于打了自己教師的頭,嘴里還說他們在試圖幫助他。”
雷夫深信:著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一再提醒學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他們的品格、誠信、道德或胸襟,都是教育的根本。他的學生不但成績優異,而且個個謙遜有禮、誠實善良,他們會在旅行途中幫助清潔工撿垃圾、放學路上幫助受暴力威脅的同齡人。
卓越教師的“活標本”
第56號教室里沒有講臺。為此雷夫每天要站著上完全天所有的課,所以穿西裝的他腳上永遠是一雙運動鞋。雷夫和他的孩子們生活在第56號教室,孩子們自愿每天早晨6點半到校,一直呆到下午五、六點才回家。即便在節假日,孩子們也來到學校,跟隨雷夫一起閱讀、做算術、表演莎士比亞戲劇、一起去旅行。56號教室里里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雷夫從來不對學生高聲說話,也不讓他們丟面子。
在一次交流活動中,中國名校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與雷夫對話。二人談到一個問題:“中美兩國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什么?”李希貴認為中國當下最大的問題是過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一線教師的想法常常得不到上級的呼應。雷夫認為,美國當下最大的問題是貧困,和那些貧困中需要幫助的學生。
雷夫在美國薄弱小學從教27年。他很喜歡馬丁·路德·金,在他那激動人心的演講中反復引用的一首無名詩:假如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一如米開朗基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
未來學校研究中心主任李茂是最早把雷夫故事翻譯成中文的人。他表示:“以國情不同為理由輕視發達國家教育經驗的人,聽了雷夫的報告該去三思了。中國教師面臨的困境在美國同樣會遇到,并且他們還有可能面臨中國教師不曾有的問題。我們把問題都推給體制、推給高考而無所作為多少年了?有多少學生在我們的無所作為中畢業了?”
李茂認為,雷夫不是美國教師的代表,雷夫是卓越教師的代表。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卓越的教師都要克服體制性障礙,捍衛自己的教育理想。雷夫從教的第一年,他決定帶孩子們周六晚上去看歌劇。他們買了票,預習了歌劇的內容,甚至學習了里面的音樂。這時校長得知了消息,告訴他:“你只是一個新手教師,掌控不了局面。行程中一旦發生意外,學校要承擔責任。不能去。”雷夫說好的。之后,班里有一個孩子決定在這個周末晚上過生日,他邀請全班同學和雷夫參加他的生日晚會,地點在歌劇院。不管校長多么反對他的做法,雷夫都堅持完成了自己的教學計劃,而且從不和校長爭吵。
雷夫不和校長爭吵,不是因為害怕權勢,那樣的話他直接放棄自己的教學計劃就好了,而是因為他認為爭吵于事無補。雷夫表示:“我不知道朝校長大吼大叫的教師怎么去幫助他們的學生。我的建議是,當你在決定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應有所迂回、非常安靜地去做,而不是直接用沖突的、暴力的方式。”
在被評選為全美最佳教師后,校長就不再和雷夫爭吵了。他現在能得到非常多的支持和幫助。他認為:“去年有超過1000人去訪問我的教室,這些人來自于超過40個國家。所有的人都說,馬上要創造一個像我的56號教室一樣的教室。我告訴他們說,這不可能。創造一間偉大的教室需要很長時間。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總有一天沒有人會來打擾你。”
中國教師對話雷夫
提問一:在中國,考試分數一直困擾廣大教師。我知道分數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但又無法擺脫分數的約束。如何處理分數與能力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孩子們在學校學習期間應該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
雷夫:考試分數在中國和美國都是很大的問題。我曾經看到過8歲大的美國孩子為了考試都嘔吐了。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如果你們考得不好的話,我再教你們,你們再學一遍。如果你們考得不好,不會下地獄的。即使考得不好,你們的父母仍然愛你們,我仍然愛他們。當然,我也告訴學生們,考試很重要,你們要爭取考好;我也告訴他們,許多重要的東西考試是考不出來的,你不能測驗誠實,通過考試不能看出學生善良的心。endprint
我的學生在兩個方面做得很好:他們的素質很好,考試也很好。我的學生考的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害怕考試,即使他們考得不好,他們也不害怕,我也不訓斥他們,我仍然接受他們。在美國,如果某個學校考得好的話,政府會給這所學校很多錢。所以,有些學校就開始作弊。
我經常告訴學生,每個學生都可以做籃球的自由投,但是你能在兩萬多觀眾的吶喊聲中,在最后一秒鐘準確投進去嗎?我們在考試的準備上,努力使學生做到在實際使用這些技能的時候,你的確是準備好的。我們一方面重視考試,但是我們要讓學生掌握好這個平衡度。
提問二:您認為中國的教育應該如何做好和實施學生的個性化教育?
雷夫:我每年都會教學生們一些統計學方面的知識。我會告訴學生,有很多數學的東西決定賭場總是會贏,目的是讓學生不要參與賭博。但今年我教學生們這方面的知識后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么?未來想做什么?結果,一個學生說,我想擁有一個賭館。個性是在興趣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有個性未必一定就好。
提問三:在中國教育界,流傳著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語:“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句話時時鞭策和激勵著廣大教師,從您的角度談一談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雷夫:我不認為我能教所有的學生,我們應當努力去教好每個學生,但不是對所有的學生都有效。醫生救不了每個人,教師也是一樣。曾經有些學生的家庭處在災難之中,我已經沒有辦法教育他們了。中國有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拯救學生的靈魂并不是我的職責,我的職責是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挽救自己的靈魂。
提問四:中國有“狼爸”“虎媽”“鷹爹”等酷似動物的教育方式,但您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寫道:“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一種東西——害怕。”請問您是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落實這種思想理念的?您能評價一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嗎?
雷夫:“虎媽”這樣的家長把對成功的渴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是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很失敗?在美國,有一所學校提出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口號,這個口號是“我們要踢你,把你趕進大學”。他們就是恐嚇孩子、侮辱孩子,但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有很高,所以人們歡迎這種學校。但是最近有報道說,這些學生上了大學以后考試不及格。這是因為,“虎媽”沒能讓孩子們自己努力學習,而我的班級成功的原因就是,學生是自己努力學習。
提問五:有人說,美國的基礎教育很糟糕,但卻培養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的基礎教育很扎實,但近年來卻沒有培養出世界級的大師。請問您怎樣看?
雷夫:我女兒在美國一所名牌大學上學,她的導師就是諾貝爾獎得主。但是那個導師的品行不好。得了諾貝爾獎又怎么樣?我認為每個學生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參與藝術活動,我的每個學生都學各種樂器,在我班里面有的學生這一年當中學會70 種樂器。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數學,但是每一個學生都在某項樂器上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演奏音樂的孩子,從音樂中學到的東西要比音樂本身多得多:他們學會了相互之間的傾聽,養成了自己練習的紀律性,學會了大家在一起排練的責任心。即使將來長大后成不了音樂家,也會從這種熏陶當中一生受益。藝術教育遠比得諾貝爾獎更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