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經體系建設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加強農經體系建設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利于農村和諧穩定。隨著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村新的社會問題不斷顯現,對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農經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關鍵詞:農經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加強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11-1
1 農經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1.1 隊伍不穩定
鎮(街)農經站撤銷后,農經工作缺乏固定機構和人員編制,農經人員調整過于頻繁。在確權頒證和三資清理工作中,多次出現中途更換人員,工作交接不到位,工作滯后的情況。由于農經工作弱化,大批從事農經工作時間較長的懂政策、熟業務的農經員紛紛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1.2 職責不明晰
根據機構改革有關政策規定,農經工作納入政府行政職能。實際上多數鎮(街)是由事業單位獨立或者事業和行政共同承擔農經工作,致使農經由整體分散到多個部門或是將工作分為多個小塊,造成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甚至相互推諉。區農經站在催收統計報表的時候,不清楚該向誰催收,需咨詢鎮(街)黨政辦,且各季度經辦員不一。如某鎮土地承包、農經統計等由經濟辦承擔,土地流轉、三資清理等由農服中心承擔,一事一議、財務代管由財政辦承擔。缺乏一個統攬農經工作的專職機構。
1.3 領導不重視
有的鎮(街)領導認為農經工作不能創造稅收,不能增加工業產值,不能增加GDP,對農經工作不安排、不布置、不過問,認為農經工作費力不討好,應付了事,不能保障人員、經費,致使近年來農經工作逐步弱化。目前來看,農經工作雖然是重要工作,但卻不是重點工作,農經工作的邊緣地位與其在農村改革中承擔的重要工作極不匹配。
1.4 經費不充足
農經部門除了較低的公務費外,再無其他經費來源,且項目少而小,不可能通過申報項目來獲取工作經費。有的鎮(街)由于經費缺乏,調查統計胡編亂造,工作不到位。土地糾紛調解仲裁工作由于經費不足,缺乏工作車輛,現場調查不夠深入。
2 加強農經體系建設,推進農經事業發展
2.1 確保發展,穩定農經機構和隊伍
穩定農經干部隊伍是做好農經工作的基礎。為適應農經管理工作的新特點、新變化,各鄉(鎮)財政所有專人負責農經工作,有專門的班子抓農經日常管理,并從三個方面著力建設一支穩定、高素質、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農經工作隊伍。一是抓農經機構建設。履行農經職能必須有機構作保證,縣局合并后,縣農經局作為一個整體,機構不散,相對穩定。鄉(鎮)站所合并后,縣財政局統一規定在鄉(鎮)財政所加掛經管站牌子,保證了農經機構的存在。二是抓農經干部隊伍建設。鄉(鎮)財政所打破原財政、農經干部這種身份觀念,除原農經干部從事農經工作外,還從原財政干部中安排部分能力強、素質高、對農村政策熟的人員充實到農經隊伍,加強農經工作力量。每年,由農經局或會計局對從事農經工作的干部組織1~2次農村政策和業務培訓,使他們盡快進入角色,加快角色轉換。三是抓目標管理責任制建設。在抓機構建設,明確專班任務的同時,將農經管理的各項工作列入鄉(鎮)財政所年度考核重要內容,推行目標責任管理,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千斤重擔大家挑,增強從事農經工作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2.2 統籌協調,整合站所資源和職能
一是整合人力資源,形成合力。在工作上,因人因事設崗,對人員安排、領導分工進行交叉,合理配置,實行融合,提高隊伍的整體工作能力。在生活上,所有干部同管理、同活動,和諧相處,財政所應積極開展“互學、互幫”活動,實現大融合,樹立團結合作的集體形象。二是整合物力、財力資源,優化工作環境。在硬件環境上,實行在財政所統一集中辦公,統籌設置辦公室,配備電腦、辦公桌;在軟件環境上,保障全體人員按月刷卡領取工資和必要工作經費,解決干部隊伍的后顧之憂,提高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三是整合職能,優化崗位設置。農經和財政均從事財務管理、落實黨的惠農政策和稅改減負工作,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通過農經部門指導、財政部門扶持的,對此,進行職能重組。首先以政策法律為依據,細化農經工作任務,根據年初確定的農經工作重點和工作計劃,設崗定人,其次是對財政、農經職能中重疊的財務管理和稅改減負的職能進行重組,定崗定人。通過資源職能的整合,充分發揮干部職工潛能和各種資源優勢,更有利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服務農村經濟,服務農民。
2.3 提升平臺,改善管理手段和條件
搞好農經工作,管理是手段,服務是目的。一是要全面改善農經管理手段,提升服務水平。最好成立農經管理信息化工作專班,建立農經管理信息化系統,提高為“三農”服務、為領導參謀水平。在抓農經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積極創新,依托鄉(鎮)財政所先后成立了鄉(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中心,搭建了工作平臺和服務窗口,農村財務全面實現了資金賬務委托鄉鎮“雙代管”和會計電算化,農村土地承包資料實現了電子信息化;二是完善管理體系,建設管理網絡。鄉(鎮)財政所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辦公室、專業合作社指導辦公室、農村集體“三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通過鄉(鎮)樞紐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網絡,完善了各項工作管理體系建設;三是大力投入,改善管理和指導條件。
作者簡介:劉廣義,榆樹市城郊街道辦事處農村經濟管理站,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